中国艺术研究院处女翻译·332《中国艺术》(129)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
原标题:处女翻译·332《中国艺术》(129)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Cultural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丝胶和丝纤维的组成物质,也就是蚕丝蛋白,化学成分实际相同。但是,由于丝胶迟早是要被洗去的,丝的纺织质量完全取决于纤维素的成分组成。四种可以用于纺织的纤维之中,只有丝纤维似乎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可以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那种。其优势有三。卷线长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商业指标,因为丝线纤维的长度越长,卷丝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丝纤维长达几百码。一个丝线的可拉伸长度首先取决于纤维的质量。丝绸的拉力值达到每平方英寸65000磅,比棉布、羊毛呢或亚麻布的拉力值大得多,比之于许多工程材料都丝毫不逊色。丝绸的弹性在其长度的百分之一、二之间,而且松弛后能够恢复以前的尺寸;丝绸的拉力极限可以达到其自身尺寸的百分之二十才会破裂。要纺出可弯曲,可作纬线或可用于缝纫的线,必须要考虑以上三种因素。其纺出的纱线必须在精细度、最小弹性,以及成本之间做出一个权衡。但这些限制因素在丝绸上的作用,比之于其他的自然纤维来说更小。因为只需要很少的纤维纺织技术以及人工和金钱投入,就可以纺出异常坚韧和精细的丝线。在其他方面,丝纤维的组成增强了丝线的总体表现。其染色着色度是已知的自然纤维中最好的,媒染剂着色度也非常好。其热导性能非常低,所以穿起来很保暖。丝不溶于水。手感舒服,光泽度好,摩擦丝绸或者挤压丝绸还会发出典型的“飒飒”声。丝纤维工业处理丝纤维纺成丝绸之前,或许会有一个改善其自然属性的过程,有时又没有这个处理。其中,最重要的工序叫做“抛”。“抛”丝线,或者叫做“扭曲”丝线是为了增强其弹性和延展性,这样可以使丝线更好的经受纺织的受力,特别是在纺织弯曲面丝绸的时候需要这样。但抛的工艺,一方面增加了丝线的弹性,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也会降低丝绸的光泽,使得丝绸变硬,变僵,可能会产生丝绸不均匀的情况。中国的纺织者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虽然所有的专家都同意,中国汉代的丝绸的实物没有任何的弯曲现象。但是,在西方早期的丝绸中,不管其原料来自中国还是其他,其丝线的扭曲经常可见。我们如何解释这种操作中的差异?如果西方的纺织者发现有必要在纺纱时采取抛的工艺,汉代的中国人为何不这么做呢?处女翻译·331《中国艺术》(128)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3R1wp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