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讲座书法讲座|《白氏草堂记》临创举要(6)

偏旁归类与记忆(上)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古老而精深的汉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而汉字自身也按照其“六书”的构字规律,逐渐演进为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汉字的结体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大类。独体
原标题:书法讲座|《白氏草堂记》临创举要(6)偏旁归类与记忆(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古老而精深的汉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而汉字自身也按照其“六书”的构字规律,逐渐演进为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汉字的结体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仅占汉字总数10%左右,其余90%的汉字皆为由偏旁部首依照一定的构造规则组合而成。换句话说,偏旁乃构成汉字较小的部件,在同类合体汉字中重复出现,其笔画特点、位置、大小乃至笔墨神韵,能够直接影响汉字的结构与美感。许慎苦心编纂的《说文解字》,在对小篆形体结构深入分析之后,建立540个偏旁部首而统领9353个汉字,成为后世叩开篆书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掌握字帖偏旁部首乃学书“出帖”的重要法门。不难看出,有意识地去对某字帖文字进行“化整为零”式拆散结构处理,将偏旁部首进行归纳、分类与学习,不失为夯实书法基础的有效途径。首先,积累并汇总众多偏旁部首,而后进行反复组合训练、探究汉字结构规律,再触类旁通,对于有效掌握整个字帖的书写特点,大有裨益。毋庸置疑,作为构成汉字“零部件”的偏旁部首数量较多,而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偏旁部首,习书者当加强重点记忆,《白氏草堂记》中的偏旁部首,笔者将其编为七言顺口溜,即“草木丝火金水走,女人点心刀口手,弓矢戈隹(读“锥”音)阜文斗,山月方言虫宀(读“棉”音)右”,不知能否助书友一臂之力(见图一)。再者,书法作品之所以能风格面貌迥异、或与其他字帖有别,除了线条差异之外,还在于结构的与众不同。掌握偏旁部首书写方法并灵活掌握与之组合的诸多例字,举一反三,如此写好一批字就易如反掌了。因此,对偏旁与结构的理解与记忆,是直接决定是否能“写像”原帖之关键所在。图一《白氏草堂记》偏旁特征分明、书写意蕴强烈,篇幅所限,笔者仅选择个性特征鲜明者加以简略论述。一、草头。在《白氏草堂记》中,其“草头”偏旁的竖画形态比较短,上弧线书写趋于一条具有仰视角度的短横,同时保持左低右高的欹侧之势(见图二)。邓石如为何有如此写法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融入隶书造型与笔法所致;其二,为了压缩文字的上部空间,形成上紧下松的结构而有意为之;其三,不受对称所囿,体现书写性。图二二、木字旁。邓石如书写该偏旁特征有五(见图三):其一,中竖直中寓曲;其二,上“U”形可写成向上圆转仰弧线(如A所示),也可写成上宽下收的方折“凹”形(如B所示);其三,上下弧线与竖画交叉在一个点上,与其他风格小篆有两个交叉点有别;其四,整体打破对称,讲究均衡式的起伏、参差变化;其五,逆锋起笔形态多样而其形见方,收笔或尖、或圆、或方,富于变化。图三三、绞丝旁。该偏旁上部封口部分有两种写法,第一种为上弧下方、内圆外方,源于篆法传统(如A所示);第二种采用隶书写法,行笔呈“S”与反“S”自然交叉汇合而成,书写自然而快捷(如B所示)。绞丝旁下部分与上文所提“木字旁”的“其三”“其四”“其五”三种特征相同,故不赘述。(见图四)图四四、三点水。《白氏草堂记》中该偏旁整体呈现“反S”排叠之态,先写中间,后书两侧,其顶部相对整齐而下面部分略宽,中笔较长,三脚参差。除中间曲线之外的四段弧线形态富于变化,右上方弧线与中间弧线搭接相交,让其上部空间显得愈加紧凑。(见图五)图五五、单人旁。该偏旁较清代以前的写法差别较大,呈象形之弯腰之人形。上部用横向的“S”形状,曲中寓方,动感十足;下边左右两弧线一长一短,富于变化。该偏旁不但横笔竖起,为发力蓄势,而且形态曲中见方,美观而生动。(见图六)图六六、口旁。邓石如以隶书字法入篆,字形见方,“口旁”可见一斑,不但底边势平,而且下方两个角转折非常俊朗,外方内圆,笔触明显。其次,两竖成合抱相向之势,起笔形态方圆对比明显,笔画顶端左低右高,成起伏欹侧之态,突显了自然书写特性。(见图七)  图七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BVZjr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