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闲散人生唐明谦:中国禅是日本禅的老祖宗!!!

唐明谦:中国禅是日本禅的老祖宗!!! 附: 禅道影响日本 摘自《日本文化史》 日本的五山制度开始于镰仓时代末期(约在13世纪末),而成熟和完善于室叮时代(14-15世纪)。就像禅宗是从中国传入的一样,五山制度也是模仿中国的样式而建立的。
原标题:唐明谦:中国禅是日本禅的老祖宗!!!唐明谦:中国禅是日本禅的老祖宗!!!附:禅道影响日本摘自《日本文化史》日本的五山制度开始于镰仓时代末期(约在13世纪末),而成熟和完善于室叮时代(14-15世纪)。就像禅宗是从中国传入的一样,五山制度也是模仿中国的样式而建立的。当禅宗己在镰仓一带如火如荼时,原先一直拒绝新兴佛教禅宗的京都奈良一带的旧有势力,也不得不为其所撼动,后醒酗天皇亲自皈依临济宗,在获得幕府的允准后,在京都也建立了五山。五山僧人他们对于佛学经典及其它汉学典籍都肯于刻苦钻研,世代相授,他们又善于将自己的研读心得和悟道的体会着成书籍而广为传播并且大量刻印出版中国的禅宗及佛教之外的各种典籍,在文化建设和文化积累方面都有所建树。就禅宗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五山制度的建立和五山文化的灿烂辉煌,彻底确立了禅宗在日本佛教界乃至整个日本文化中的地位,然而禅宗却具有无法动摇的雄视天下的位置,以后又渗入日本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了日本人精神构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在日本的另一个走向是在广大的武士阶层中获得了普遍的共鸣。禅宗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对武士阶级开始产生影响,镰仓幕府取得实际的政权后,为了与虚设在京都的朝庭分庭抗礼,就主动地积极扶植新兴的禅宗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势力,并且在以后又仿照中国设立了五山制度,使镰仓成为京都之外的又一个政治和佛教中心。镰仓幕府的最高领袖、时称执权的北条时赖(1227-1263年)在聆听了来自中国禅僧道隆讲授的禅法之后,在30岁那年毅然放弃权力,从道隆出家,这一举动,使得不少时赖的部下也跟着他一起出家,如此一来,禅宗在武士阶层中的影响就益发扩大。而禅宗之所以会对武士阶层发生影响,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禅宗、尤其是顿悟禅的修行方法为一般的武士感到易于接受,它并不强调长年面壁苦修或经年累月地读诵经文,它主张的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消除窒碍,无所拘泥,在日常行为中就可\"见性成佛\",这些主张深得不愿苦苦修行而又想得道成佛的武士的欢迎;二是禅宗的禅理比较切合武士们的实际生存状态。禅宗的\"生死一如、万物皆空\"的理念很能打动一般武士的心灵,大休正念又鼓吹说所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万可出生入死,如同游戏之场,纵夺卷舒,常自泰然安静。就是说,\"要有死的觉悟\"。此外比他稍早的道隆还非常强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刚大之气\",这些都可以成为激励武士们在战场上视死如归的精神力量。日本有所谓\"剑道\"一词(剑道一词的出现在明治以后,以前称之为剑术),将一般的剑术导引到哲学层面,而这哲学的内涵大抵就是禅的思想。1899年,如今成了五千日元纸币头像人物的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了用英文写成的《武士道…日本的灵魂》,将武士道提升到了集儒道释于一体的东方伦理精神,这己经是一种泛化了的概念。不管怎么说,武士阶级在形成他们的精神理念和具体的行为规范时,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相当大影响,或者说禅宗思想构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一部分内在底蕴,这应是不争的事实。当然,禅宗所影响的不只是武士道,它对日本人的书画、诗歌、艺术、茶道、造园、花道乃至日常的生活都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换句话说,镰仓时代以后,禅宗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精神生活。说起来也使我们中国人有些汗颜,近代以后西方人对禅的了解来自于日本人,英文中禅的一词的发音源于日语中\"禅\"的读音,为\"zen\"而不是汉语中的\"chan\"。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依然参与着坐禅修行。到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在校园附近见到早大的禅宗组织会正在募会员,清风会的主要活动内容就是坐禅。到镰仓的圆觉寺去踏访时,在居士林广外见到块\"土日坐禅会\"的木牌。居士林的坐禅会,历史已经很悠久,每天一清早举行一小时的坐禅活动,名日\"晓天坐禅\",另在周六、周日(即所谓土日)可在此住上一宿,在此参加周末坐禅会,不过不是免费;每年7月下旬,还设有禅宗的夏季讲座,据说也很有人气。附:禅与日本武道[日]镰田茂雄童 斌 译一、达摩与少林寺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十三公里的五乳山麓。我也曾去过那里。少林寺南有少室山,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可以认为,由于少室山林木繁茂所以才取名少林寺。少林寺是佛陀禅师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创建的。其后经过三十二年,达摩大师于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来到少林寺,成了中国禅宗的鼻祖。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因而它又有祖庭之称。北周时,由于灭佛,少林寺也一度被废弃。直到静帝大象年间(579—580年)才重兴起来,并改名为陟岵寺。但到了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年),文帝又将其改名为少林寺,并赐田一百顷。唐代,由于受到高宗和则天武后等人的崇敬,少林寺兴旺起来,僧徒发展到二千余人,获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清朝康熙皇帝为少林寺山门御笔题写了匾额。就如我在第一次日中佛教学术讨论会所公布的那样,少林寺中著名的是塔林,在这个塔林中至今还保存着由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的塔碑。少林寺的历代僧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少林武术(少林拳法)。尤其是宋朝初期,少林寺的福居和尚把各派武术名士招进寺内,经过前后三年的切磋,取各派武术之长,补少林武术之短,终于完成了少林武术。对少林武术和禅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必要予以注意。传说少林武术源于达摩。达摩在五乳峰的天然石洞(达摩洞)中面壁九年,这给他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了很大痛苦,有时还要受虎狼等猛兽的威胁。因此我想,一定是达摩在努力锻炼身体的同时,编出了一套护身的特殊拳法(后来的心意拳法)来进行修炼。面对猛兽的袭击,他巧妙地用铲和手杖进行自卫。后来这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少林武术特长之一的达摩铲和达摩杖武功。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流派,它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被称为少林派,盛名远扬。少林寺拳法也传到了日本,今天还有许多人在修炼,锻炼身心。二、《不动智神妙录》的思想就如少林寺把禅和武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样,日本武道也是通过禅形成了武道哲学。禅同武道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可以说这同中国少林武术完全一样。镰仓时代,从宋朝传入日本的禅,作为日本禅独立发展。由道元传入日本的中国曹洞禅发展成了日本的曹洞宗。由荣西传入日本的临济禅作为应灯关派发展起来,成了日本的临济宗。日本禅不仅和茶道、花道等日本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还为日本武道哲学的形成提供了机遇。在这种武道哲学顶峰中有泽庵宗彭(1573—1645年)著的《不动智神妙录》和《太阿记》。柳生派的家传兵法书《杀人刀》和《活人剑》(已收入日本思想体系丛书《近世艺道论》,岩波书店出版),也把禅作为武道哲学而加以采用。《杀人刀》和《活人剑》详细地阐述了经柳生宗严和柳生宗矩父子两代人精心琢磨出来的柳生新阴派的武艺和心的持守理论。这两部著作是在泽庵的影响下产生的。宗矩比泽庵年长四岁,但他们好像从相当年轻的时代起就有了交游,宗矩从年轻时代起就跟着泽庵学禅。柳生宗矩是德川幕府二代将军——家光的剑道教师,他几乎是把剑法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家光。但他认为,还应把心的持守的深奥道理教给家康。当时宗矩举荐了他年轻时的禅学教师泽庵宗彭,使其下了关东。德川家康和柳生宗矩的老师泽庵在禅方面是达到了何等境界的人呢?要了解这一点,可以看一看记述泽庵临终时情景的《万松语录》。正保二年(1645年)12月11日,守候在他枕边的僧人要求他讲辞世的偈文,泽庵摆手拒绝。僧人们再三恳求,他提起笔写了个“梦”字就投笔而逝。当时他73岁。泽庵临终前的遗言是:将吾全身葬于后山,只用泥土掩埋即可。不必念经,也不必请僧人做斋。不要僧俗香资,不要建墓塔和安置佛像,不要灵牌和谥号,不必将自己的木牌放入本山祖堂,不要编自己的年谱。他不仅不要举行葬礼,就连坟墓、灵牌和禅师号也不需要,还不让记载自己这一代的年谱和品行。其目的是不让自己的痕迹留在这个世界上。泽庵彻悟到了人死归空无的道理。彻底的禅者的行动,反而是无神论者所应具有的。泽庵认为,兵法修炼首要的是去掉执著之心。泽庵送给宗矩的《不动智神妙录》论述了兵法修行中如何去掉执著心,泽庵对心的措置法作了如下论述:心之置所,言心置何处。心置敌身之动,则心为敌身之动所取。心置敌刀剑,则心为敌刀剑所取。心置我刀剑,则心为我刀剑所取。心置思不被砍杀之所,则心为思不被砍杀之所而取。心置对人戒备,则心为对人戒备所取。盖言之,心无置所。这就是泽庵阐明面对敌人时心置于任何地方都不行的有名文章。那么到底心置何处为好呢?所谓心无置所就是不能把心置于所有的空间和所有的地点。使心充满一切就是使气充满一切。气必须运行十方。气发自何处?发自脐下之丹田。禅通过坐禅炼气,因此重视数息观的呼吸法。中国的太极拳和日本的合气道等也非常重视运气。在太极拳中,气无论运行到何处都不停留,像中国长江的流水悠悠不尽天际流。人体不是另外有气在流动,而是人体在活动中有了气。泽庵还重视“石火之机”的道理。这种石火之机也称为“不容间发”。所谓石火之机,是指在将要碰击还未碰击的瞬间发出火花的击石以及火花进发的不容间发。在此不能有间,也不能有隙。这种理论在禅中也存在。在禅宗里师徒问答时,必须瞬息不问地作答。如果问:“此佛如何?”就要在其话音未落前瞬息不间地回答,不允许有片刻迟疑。这在禅中即是瞬息不间的心。如果叫到太郎,太郎要马上应答,这种心就是不动智。泽庵所说的不动智,是指不动的智慧。一说到不动,我们就容易想到是像木石一样静止不动。但泽庵所说的不动智决不是这样,而是指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地流动,而且瞬息不停的心。泽庵所说的不动智,换一种说法就是无心。所谓无心就是“无停留处之心”。无停留处之心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不执著之心,也就是无心。它是人自然具有的本然之心。泽庵又把心称为本心。所谓本心是不停留于一处而无限扩张之心,就像所说的那样是不停在一处而遍及全身的心。打个比方来说,本心像水,不会停留在一处。停止不动的心叫妄心。妄心像冰,既不能用它来洗手,又不能用它来洗脸。如果将冰化成水,就可以流到任何地方,既可以用来洗手,也可以用来洗脸。同样使心处于流水一样的状态极为重要。中国医学用语中有“流水不腐”的说法,这同太极拳的原理相同。泽庵所说的无置所之心和无心之心,是禅的了悟,同时也是日本武道之心。体验无心,靠头脑不行,只能用泽庵所说的“冷暖自知”的方法,只能自己去修炼。而且这种修行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方能体验到。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继续就是力量”,只要继续不断地修炼就可以达到目的。三、日本武道的本质泽庵的《太阿记》以这样的话开头:“盖兵法者,不争胜负,不拘强弱,不出一步,不退一步,敌不见我,我不见敌,彻于天地未分阴阳未到之处,当即得功。”兵法应不争胜负,不拘泥于强弱,不进一步,不退一步而胜之。这是为敌人不能见真我之我,而我亦不见敌之人我的兵法。这种真我之我,是开天辟地之前和父母生我之前就存在的绝对之我。如若自身之中也有这种真我,则鸟兽草木等所有的东西都会有真我,这种真我无形无影,肉眼看不见,唯有了悟之人才能看到,在禅中这叫做“见性成佛”。这开头第一句“不争胜负,不拘强弱”是日本武道的本质。争胜负则对胜负执著。这种执著入了迷,成了邪道,就会搞乱正道精神。据说被称为近世剑圣的山冈铁舟一生未杀过人。真正的能人不会乱杀人,剑并非为杀人而存在,而是为摧毁人的杀人意志而存在。如果成了真正的剑圣,即使刀不出鞘,从他们身上发出的剑气也会镇住对方的行动,使其像捆住了一样动弹不得,对方被剑气镇住后,身躯和气力都无法动。领悟了泽庵所说的太阿利剑(相当于真我和本来面目)的人,天魔和外道都怕他,不能接近他。尽管武道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的,但它正是由于有鬼神都害怕的勇猛直前的太阿的利剑,使之不计较胜负,不争斗,“和”才能得以成立。泽庵的不争胜负的太阿利剑的思想,对柳生派的家传书《杀人刀》影响极大。兵法只考虑杀人是不尽情理的。不要杀人要除恶,想法除一人之恶而救万人。武道不是要杀人而是要除恶,除一人之恶而救万人,这应该是武道的根本。柳生派有“无刀取”的功夫。无刀的含义本来是指赤手空拳从对方手中夺取白刃。柳生宗矩将其解释扩大了一步,变成了在没有刀剑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双手、扇子、树枝和身边的东西防身。在《活人剑》和《无刀之卷》中都一针见血地道破了无刀的本质:“不杀人,我们以不被杀为胜。”刀剑本来是杀人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柳生家传书第一卷才用了《杀人刀》的题目,讲究熟练地使用刀剑杀敌。但随着宗矩对禅的境界的深入,“杀人刀”不得不变成“活人剑”。他领会到活人剑才是真正的剑心。其老师就是泽庵。一味无故杀人不是日本武道的蕴奥。战国时代(1467—1573年)前的日本武道以杀人为目的。但一到德川幕府时代,日本武道在禅的极大影响下完成了从杀人刀到活人剑的质变。“不杀人,我们以不被杀为胜”,应该从这里去寻求日本武道的精神。中国武术的背后有禅的思想和炼身术。同样,在日本武道精神中也有从中国传来、由日本人加以创造的日本禅的思想脉搏在跳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G988w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