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曹氏曹氏豫章梅林派曹谦公支系平均代差及生庚缺失者考辨

曹氏豫章梅林派曹谦公支系平均代差及生庚缺失者考辨 湖北阳新 曹裕义 摘 要:计算出了曹氏豫章梅林派曹谦公支系自其四世祖君锡公始,其以下二十一代先祖平均代差为32.3年,时间跨度自宋咸淳丙寅年(南宋1266)至民国元年壬子年(19
曹氏豫章梅林派曹谦公支系平均代差及生庚缺失者考辨湖北阳新曹裕义摘要:计算出了曹氏豫章梅林派曹谦公支系自其四世祖君锡公始,其以下二十一代先祖平均代差为32.3年,时间跨度自宋咸淳丙寅年(南宋1266)至民国元年壬子年(1912)计646年。对其中生庚缺失者的出生时间进行了估算,大致确定了其出生时间范围,并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进行了明晰,为曹氏后裔了解先祖,追忆先祖和增强谱学文化知识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同时也为考证整个曹氏豫章梅林派大宗族世系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关键词:曹氏豫章梅林派,曹谦支系,平均代差,生庚,考辨但凡研究一族宗谱世系,就不得不提到人类一般衍传规律,即平均多少岁一代人的问题,本人在此引入一个名词“平均代差”来概括。所谓“代差”通常是从社会学意义上讲的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本文所指的“代差”是从谱牒学意义上提出的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年龄差。“平均代差”是讲人类一般衍传规律,即平均多少岁一代人。古今中外谱学界公认的人类一般衍传规律为30年一世,即平均代差为30年。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曹谦公支系的平均代差又是多少?曹谦公以下十七代后嗣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中某些未知生庚者的大致出生时间的估算是本文考辨的目的。一、曹谦公分支世系的平均代差有人说过去早婚,二十岁生子的多得很,甚至十几岁生子的也有。又有人说,小房出长辈,五十多岁生子多得很。这两点说的都是事实。唐太宗于267年颁布诏书规定唐代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二十,女十五;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又下诏,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1]宋代法律规定: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明太祖定制:凡男年十五,女方十四以上,并听婚娶;而清代《大清通礼》规定,男年十六,女十四;1930年颁布的民国《民法典》《亲属编》规定,结婚年龄男为18岁,女为16岁。[2]由此看来,人类衍传的平均代差为30年一世似乎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下面不妨拿曹谦公支系世系来算一算这个平均代差究竟是多少?曹谦公,行兴一,生于明洪武戊辰年(1388)治春秋永乐甲午科(1414)中试第七名,官至盐运同总辖盐稞都司。[3]其父、祖父均以谦官南京盐运同诰赠中宪大夫。[4]溯其先祖,自其四世祖君锡公始有生庚记载。因此计算平均代差选取的样本范围自曹君锡公开始,至君锡公二十世孙计21代。谱载:君锡公,行元七,字国命,妣赵氏生子五,女慧三,公生于宋咸淳丙寅年(1266)九月十六日丑时,殁于元至大辛亥年(1311)十二月十一日申时。君锡公二十世孙曹堂尚公生于民国壬子年(1912)七月十六日酉时。其世系如下(因部分行次较长者无后嗣或未详,为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某些世代中将其行次教长者一并列出,支系者以下划线标注):君锡公—元珍公、元美公—元美公长子宗泰公—均显公—谦公—永汀、永清、永源—永源子友枡—玲公—元金、元宝—孟立、孟良—孟立子守仁、守望、守宦(三妻分生)孟良子守宇—守望子应拔,守宇子应建—应建子步上—世惟—为褒、为裘—成高—永星、永清、永祥、永顺—永清子金榜—金榜子学玺、金榜次子金樑承子学琪、金榜三子学树、学仁—学树长子满川、学仁子满庆、满江—堂尚……下面来计算这21世的平均代差:(1912-1266)÷(21-1)=646÷20=32.3由此可见曹谦公支系较之同宗共祖的其他曹氏支系的平均代差要大,比公认的平均代差30年数据也要大。造成这个数据偏大的原因从其世系中不难发现多为“小房出长辈”。笔者通过计算和统计发现,在这二十一代人中,生育年龄最小的为步上公,18岁生世惟公;生育年龄最大的是为裘公,48岁生成高公,绝大多数生育年龄在30岁以上至45岁之间,至清咸丰年以后生育年龄开始降低,多为30岁以下。谦公31岁中试出仕为官,他的子、孙二代生庚失考,在其诞辰101年才有曾孙玲公。可见,历朝历代朝廷颁布的法定婚龄在实际生育中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会偏低。当然,或许这只是个例,要验证平均代差还需要从多个不同支系综合来看。二、曹谦公支系生庚失考者出生年推算曹谦公支系自其四世祖君锡公以下生庚失考者四代九人出生年推算如下:①元美公:为曹谦公三世祖。元美公之父君锡公生于公元1266年,其子宗泰公生于公元1334年。按曹谦公支系平均代差32.3年,四舍五入修正为32年计算,若以元美公之父君锡公出生年推算,则有1266+32=1298;若以元美公之子宗泰公出生年推算,则有1334-32=1302,即元美公出生年约在1298年-1302年之间。1298年为元大德2年岁次戊戌,1302年为元大德6年岁次壬寅,“大德”为元成宗铁穆耳年号(1297年-1307年)。因此,可以确定元美公约生于元大德2年至大德6年间。②永源公:为曹谦公第三子。永源公本人及其子友枡公生庚均失考。根据曹谦公生于公元1383年,曹谦公曾孙玲公生于公元1484年推算:若以曹谦公出生年算,则有1383+32=1415,可视为谦公长子永汀公出生年,谦公次子永清公则约为1415+2=1417年出生,谦公三子永源公约为1417+2=1419年出生;以此类推,则永源公长子友枡公约为1419+32=1451年出生。若按玲公出生年1484年推算,则友枡公出生年约为1484-32=1452年;永源公出生年则为1452-32=1420年。即永源公出生年约为1419年-1420年间,时为明永乐17年岁次己亥至明永乐18年岁次庚子,简言之,永源公约生于明永乐17年。“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年-1424年)。③永汀公:为曹谦公长子,按②推算,其约生于公元1415年,时为明永乐13年岁次乙未。“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年-1424年)。④永清公:为曹谦公次子,按②推算,其约生于公元1417年,时为明永乐15年岁次丁酉。“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年-1424年)。⑤永洪公:为曹谦公第四子,按②推算,其约生于公元1421年,时为明永乐19年岁次辛丑。“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403年-1424年)。⑥永澜公:为曹谦公第五子,按②推算,其约生于公元1423年,考虑到多位儿子连续间隔2年出生的可能性不大,可往后延伸3年加以修正,即永澜公约生于公元1426年,时为明宣德元年岁次丙午。“宣德”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年-1435年)。⑦友枡公:为曹谦公孙,按②推算,其约生于公元1451年-1452年年间,时为明景泰2年岁次辛未及明景泰3年岁次壬申。“景泰”为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1450年-1456年)。⑧元金公:为谦公第四代孙。按元金公之父友枡公出生年推算,则其约出生于公元1483年-1484年间,时为明成化19年岁次癸卯至明成化20年岁次甲辰。“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1465年-1487年)。⑨元宝公:为谦公第四代孙。按元宝公兄长元金公估算出生年推算,其出生年修正3至5年,则为公元1486年-1488年间,时为明成化22年岁次丙午至明弘治元年岁次戊申。“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1465年-1487年),“弘治”为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1488年-1505年)。三、曹谦公支系自宋末年以来至民国中期历代祖所处时代背景本文所选取的曹谦公支系自其四世祖君锡公以下21代祖,先后经历了南宋、元、明、清、民国元年四朝计646年。期间历代祖经历的时代背景大事记如下:南宋咸淳年间,1266年蒙古汪惟正遣将袭破宋开州(今四川开县)。1267年蒙古都元帅阿术攻掠南宋襄阳以南地,俘五万。1268年南宋罢浙西诸州公田庄,募民自耕,减租十分之三。蒙古禁民间兵器。1269年蒙古阿术率众侵复州(今湖北天门)、德安府、京山等处,掠万人而去。史天泽至军,筑长围以困襄阳。宋将张世杰、夏贵、范文虎相继进兵缓襄阳,均败。1270年贾似道欺君误国,朝政浊乱。蒙古军势日盛,边事危急。1271年宋范文虎以水军援襄樊,败退。范广由海道攻胶州,以牵制蒙古对襄阳之攻势,败北被擒。1272年南宋李庭芝命民兵部辖张顺、张贵溯汉水援襄阳,突破元军封锁,顺战死,贵入襄阳,还郢迎援军,中途力战被俘死。元并尚书省入中书省,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1273年正月,元军陷樊城,宋范天顺、牛富等殉职。二月,南宋吕文焕以襄阳叛,降元。襄、樊攻防战前后逾五年。1274年南宋举行最后一次科举会考。六月,元世祖下诏攻宋,以伯颜为帅。七月,宋度宗卒(1242-1274)。八月子[显]即位,年四岁,是为恭帝,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九月,伯颜出兵。十一月,复州(今天门)降元。十二月,元军破南宋夏贵之军,汉阳军、鄂州降元。1275年宋在池州下游丁家洲与元军会战,宋大败。1276年二月初五,南宋幼帝请降,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五月赵昰在福州被立为宋主,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册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1278年宋端宗在碙洲去世,张世杰等拥立卫王赵昺即皇帝位,改元祥兴。是年文天祥被捕。1279年元军破崖山。宋帝溺死,宋亡。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侵洪州(今江西南昌)取道于兴国州。这个时期,正是君锡公及其父祥文公、祖父福四公生活的时代,时年君锡公尚幼,即经历了战乱纷飞朝代更迭,他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元朝时期:从攻南宋以来,连年战争,沿海和江南地区徭役征发日益加重。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纷纷起义。蒙古人依靠残暴的基层组织,达到控制和彻底奴役人民的目的。他们将二十家编为一“甲”,有蒙古人充当这二十家的奴隶总管,称为“甲主”。可以说,这二十家就是“甲主”的私有财产,他爱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在这里,汉人男子是“甲主”的劳动机器,汉人女子则是“甲主”的淫具。“甲主”以上的地方官员,全部由蒙古人担任。蒙古婴儿和幼同,往往很早就继承了州长县长的位置,其家人和奴仆,构成了一个小型宫廷。全国各地布满了这样的“小皇宫”人民的苦难也就可以想象了。蒙古大可汗可以随时把汉人视为生命的田地,连同田地上的农民,赏赐给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任何一个蒙古人,也都可以随意侵占农民的土地,他们经常突然间将汉人从肥沃的土地上逐走,任凭农田荒芜,生出野草,以便放牧。窝阔台的近臣曾献计说“汉人无用,不如悉数杀之,空出田地来做牧场。”元政府规定:禁止汉人言论、集会、机会、打猎、习武、拥有兵器、集会拜神、赶集交易,夜行。蒙古人将元朝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北方的汉人;四等是南方的汉人。至元末又经历了元季之乱,蜀楚骚甚。农民起义不断,自1337年胡闰儿信阳起义,1338年周子旺起义,1341年蒋丙起义,1347年山东、河南、济宁、滕、邳、徐州、临清、广平、滦河、通州等地群众起义;1351年徐寿辉红巾军起义,国号天完;1353年张士诚起义,1354年称城王国号大周;1355年刘福通迎韩林儿为帝,建国号宋;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国号汉;直至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据明代凌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伪汉裔夺妾山中假将军还姝江上”中记述:“国初时伪汉陈友谅据楚称王,后为太祖所灭。今其子孙住居瑞昌、兴国之间,号为柯陈,颇称蕃衍。”书中“兴国”即指阳新、大冶、通山。这在历史上是有依据的,反映的是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双方于鄱阳湖展开生死大战,当战事尘埃落定后,朱元璋自然要想办法安置陈友谅的手下兵众。这则联系到明代初期的移民历史的故事实际又可以理解为该地域移民运动之肇始。经历元朝统治89年,祥文公、君锡公、元珍公、元美公、宗泰公、均显公、五代人生活在这个时期。君锡公68岁方有孙宗泰公,其中元美公为避战乱图存偕四个子宗秦公、宗奉公、宗奏公、宗春公迁江西奉新,留长子宗泰公即智一公,落业大冶箕西,宗泰公是为曹氏分支西山始祖。清咸丰十年(1860)岁官庚申仲秋,后嗣庠生曹凤来在续修谱序中感叹:“公偕四子迁江西奉新县,而屡次修谱置之不问。”至今,元美公分迁江西奉新县的四个子嗣未能与豫章梅林派曹氏大宗联系上,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均显公的童年也是在元季之乱的动乱中和朝代更迭中度过的。明朝时期: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史称“靖难之变”的争夺帝位的战争。后明惠宗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为仁宗,改元永乐。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后世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但其执政期间并非毫无弊端,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同时宣宗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中期之后时常发生农民起事,崇祯时期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与后金的战争带来大量辽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小冰期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发生在兴国州的战事据《兴国州志》和《九江府志》记载,李自成的西撤路线由罗城山、亭子山往西,经过瑞昌界首,进入兴国州境。循横立山之阴,沿富水南岸,直至通山境内九宫山麓。阿济格对李自成穷追不舍,在九宫山又发生一场血战,李自成战败,领二十余人逃走,逃跑过程中被当地地方武装杀害。[5]经历明朝276年,宗泰公、君显公、谦公、永汀、永清、永源、永洪、永澜公、友材公、友枡公、玲公、元金公、元宝公、孟立公、孟良公、守仁公、守望公、守宦公、守宇公、应拔公、应建公等10代人生活于这个时期。应拔公、应建公等的童年生活在明末战乱时期。清朝时期: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开启了“康乾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到了乾隆晚期,乾隆帝宠信贪官和珅,官员腐化使政治大坏;文字狱也是愈演愈烈;六次下江南所至铺张过盛,扰民有余,连年的征战致使国库严重损耗;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乾隆晚期到嘉庆时陆续爆发民变,清朝国力日渐衰落。期间雍正帝诏实行“摊丁入地”制度,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落。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1796年发生白莲教起义,1813年发生天理教起义,1851年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等。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年载淳继位,即同治帝。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1896年清廷为联俄制日,签订《中俄密约》,列强鉴于清朝已无力自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朝长期受列强欺辱,在冀鲁地区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1899年义和团兴起。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统治。清朝咸丰年间的兴国州,曾是太平军与清军反复争夺、重点攻守的湖北东南前沿阵地。相关事件及过程,当年湘帅曾国藩的一些报功奏折,后来《兴国州志》《阳新县志》及《武汉市志》等地方文献的一些兵事志目,都有较为详备的记述,境内仍有一些文物遗存。咸丰三至十一年(1853年-1861年),太平天国石祥桢、韦俊、石达开、李秀成等所率军队,前后在境内与清军展开过九年拉锯战。数以万计的州民参军参战,并积极捐献粮草弹药,兴国州一时成为太平军的西征大本营,也被当值的湖广(湖北)督抚称作太平军“总汇”。时已建立太平天国兴国州地方政权,以翼王石达开部将、本籍东乡里贺狮桥人孙从鹤为统辖全州的监军,燕王秦日纲任命天朝进士胡万智为育才官,另配有军需官方周瑚、总制汪茂先等。州下统有3军,每帅统有1.25万户,实行兵农结合。在“杀尽残妖”口号之下,各地民众被组织起来减租免税,焚毁田契,没收浮财,打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咸丰二年(1852年)冬,太平军开始围长沙,下岳州,十二月初四(1853年1月12日)攻占湖北省城武昌;咸丰三年正月初一开始回撤,水陆并下,经过富池,数千民众应募入境的李秀成部招兵;几日之后,清朝提督向荣才追至兴国州。八月初十,一股经由江南、江西入境的太平军,在半壁山打退过江拦击的田家镇清兵,击毙领兵的荆门知州李榞(富池地藏庙有碑记)。咸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定都南京后的太平天国开启千余战船,溯江西征,五月初三攻取安庆,八月二十七日再克九江;进攻九江之前数日,陆路围攻南昌未克的太平军已会师湖口。九月初八(1853年10月10日),由石祥桢(提督军务)、韦俊二国宗所部战船数百进占武穴,初九占领半壁山,十三日对田家镇的湖北江防军发起水陆夹击,十六日又在半壁山同清军展开争夺江防要隘的激战,并沿河直取兴国州城。半壁山一役,击溃安徽巡抚江忠源的守军万余,夺得武昌同知劳光泰的水军战船21艘,歼敌800余名,击毙湖北粮道徐丰玉、汉黄道张汝瀛、都司许连城等。后西征军乘胜前进,于十五日占领黄州,十八日攻下汉阳府城及汉口镇。十月初二,太平军船只再泊兴国州,活动渐次深入城乡。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1854年11月3日),东征湘军兵发湖北省会武昌,水陆并进,芒锋直指田镇半壁江隘。湖南提督塔齐布(长白人)、候选道罗泽南和游击彭三元、都司普承尧等率领的南岸陆路湘勇,经由金牛堡、大冶,于二十日进抵兴国州盐埠头;一场遭遇战后,次日即由南门攻占州城,搜杀守城者二十多人,将“至死不悔”的胡万智“凌迟枭示”,让知州保忠领着近乡练勇回城守卫。二十八日,塔齐布、罗泽南(新晋宁绍台道)分别进扎富池口、挑港,直隶州李续宾断后;此间,湘军水路已进扎湋源口两岸与蕲州太平军战船相峙,曾国藩也随水军进驻道士洑。十月初一、初四、初五(11月20、23、24日),陆路数千训练有素的湘勇挑战两万余太平军夺隘将士,从马岭坳、军山嘴厮杀到半壁山大营;驻守田镇的燕王秦日纲两率援军渡江解围,均告失利。半壁山大营失守后,太平军退扎富池口,重新接上被斫除的南端铁索,坚持到初十。这时,铁索上游集结有太平军大小战船三四十只,铁索下游湾泊有民船数十里。十三日,湘军水师由右营参将杨载福、左营同知彭玉麟等统领,在南营塔齐布、罗泽南等配合下,一边驱驶船炉熔斫江面铁索,一边沿江纵火焚烧敌船,田家镇工事终被攻破。咸丰五年(1855年),在鄂太平天国西征军开始由东向西反攻。韦俊部于正月初七(2月25日)由田家镇渡江,重占兴国州,组建兴国军。入境之初,韦部曾在双港遭遇由九江援鄂的按察使司胡林翼部。与此同时,秦日纲罗大纲所部经由广济、蕲州,攻占汉口、汉阳。二月十七日,兴国、通山太平军联手攻打武昌城,击毙游击陶德寿等,湖北巡抚陶思培、武昌知府多山自杀。这年十二月初二(1856年1月9日),清军分南北两路同时反攻汉阳、武昌二城。旬月间,胡林翼、罗泽南两部相继克复武昌外围八步街、塘角、望山门等据点及洪山营地,太平军守城主将韦俊一面布置退守城内,一面飞奏天王、翼王请援。接到翼王石达开传自江西的军令,兴国军即速组建千人敢死队(含女兵、童兵),跟随孙从鹤星夜驰援武昌。咸丰六年三月初三(1856年4月7日)拂晓,执行“包打洪山”战斗部署的兴国军,一面以骂阵激敌出战,一面派人潜入烧营,乘乱占领洪山的罗泽南大营。正在宾阳门外指挥攻城的罗泽南,也被一飞骑火枪击中左额,倒在马背,突袭者竟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兴国军童兵。正是这丧帅的致命一击,顿令罗、胡两营军心动摇,解了武昌之围,帮助太平天国暂时稳住长江中下游战局。伤重的罗泽南死于初八。临终前,曾握住胡林翼之手哀叹“死何足惜,恨贼未平”,故“胡林翼有意屠城以报复兴国”([民国]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虽经多方劝止,清廷仍于次年正月(1857年2月)派湘军鲍超部“进剿”兴国州,由州同知邢高魁引领,搜杀参加过兴国军的州人和参加过天朝考试的儒生数百名。孙从鹤家乡的190户被洗劫一空。方周瑚全家遇难,62岁老母明菊姐被行刑“五马分尸”。咸丰六年六月(1856年7月),在江西已克五十余州县的太平军西路统帅石达开亲率援鄂将兵3万,于二十四日行经兴国,取道通山、崇阳,到达武昌东路要隘鲁家巷。后因天京内讧,天王急召,翼王不得不撤兵东返,置武昌、汉阳于孤师,韦俊等守将也于十月下旬撤离守卫了将近两年的两座城池。未久,翼王又因天王的忌惮而远走,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年十一月,清朝道员李续宾尾随撤离的太平军,进占兴国州。咸丰七年,邢高魁以候补府职驻州,督办团练,筹取军饷;在兴瑞边界下马石设置下雾关,扼隘筑垣布防。十二月初八(1858年1月22日),燕王秦日纲率兵数万再取兴国,清兵望风而逃。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1861年6月6日),李秀成部仁天安、蔡元隆军在三溪口打败武昌知府唐协和部鄂军。五月四日,忠王进驻州城。当时应招参加太平军的鄂东南州县民众达到30万。李秀成与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就英侨事宜在兴国州谈判时,曾托其抄信给英王陈玉成、遵王赖文光,吁请尽快联系,共图大举,讵料英人误事,只得眼睁睁地望着发展时局的难得战机失之交臂。入秋,太平军撤往江西,湘军总兵成大吉、清朝道员蒋凝学领兵进驻兴国州城。[6]经历清朝统治的267年,生活于这一时期的有守仁公、守望公、守宦公、守宇公、应拔公、应建公、步上公、世惟公、为褒公、为裘公、成高公、永星公、永清公、永祥公、永顺公、金榜公、学玺公、学琪公、学树公、学仁公、满川公、满庆公等10代人。其中谦公第10世孙为裘公由兴国州永城里五龙山之西山(大冶市大箕山之西)迁居浙江衢州,为衢州新派之始迁祖。其后嗣已与大冶曹氏宗亲取得了联系,待日后认祖归宗。民国元年:满江公为谦公十五世孙,生于民国壬子年(1912)六月初七。堂尚公为谦公十六世孙,生于民国壬子年(1912)七月十六日酉时。他们是叔侄同岁。此外还有堂书公生于民国壬申年(1932)正月十八日午时,堂学公生于民国壬申年(1932)三月廿八日申时。其中曹满江公与戴笠儿子戴善武(又名戴藏宜,1949年被捕,1951年被处决)为同学,他们均不仕,在家乡办学堂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其学生多位在国共两党均有位高者,至今满江公都被族人称颂,其对镜自画像如图。曹满江公自画像(对镜自画)(感谢谦公后嗣浙江衢州曹棋红宗亲提供了《曹氏家乘》即相关图像)参考文献[1]杨宪民.唐朝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J].兰台世界,2014年03期.[2]郭墨墨.降低法定婚龄,真能促进生育吗[J/OL]腾讯评论·今日话题,(第4192期)2018-03-15.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4192.html.[3]曹氏宗谱.清康熙庚申年(1740)曹氏豫章梅林派南北合修谱.[4](清)陈光亨.兴国州志·卷十九·封赠.富川书院藏版.清光绪15年(1889).[5]曾振宇.中国农民战争史第九次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97(2):100-101.[6]政协阳新县委员会.阳新文化简史[M].2016.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3469pNBQdp.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