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导演的作品人物|导演李沧东:他想燃烧什么?

《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在李沧东诠释里,底层青年李钟秀(左)和富家子弟本(右)各有各的迷茫和空虚,而与钟秀处境相似的女孩申惠美(中)却在黯淡无光的生活中痴心追寻着远方以及神秘的“生命之舞”。李沧东认为,惠美才是这部电影的核
原标题:人物|导演李沧东:他想燃烧什么?《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在李沧东诠释里,底层青年李钟秀(左)和富家子弟本(右)各有各的迷茫和空虚,而与钟秀处境相似的女孩申惠美(中)却在黯淡无光的生活中痴心追寻着远方以及神秘的“生命之舞”。李沧东认为,惠美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资料图/图)1993年,39岁的李沧东由作家改行从事电影工作。从1997年执导处女作《绿鱼》开始,他迄今只导演过六部影片,却获得了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多个重要奖项。2018年,李沧东新作《燃烧》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这部影片距他上次执导电影已经八年。李沧东一直思考当今社会的问题和自己电影的方向,他发现韩国当下人群普遍处于一种愤怒状态,由此创作了电影《燃烧》。李沧东说,其实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并不是很多:“希望把电影中的这个疑问延伸到对生活的思考上去——什么是生活,生活中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全文共3817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文/刘悠翔编辑/宋宇邢人俨陈瑞迪午后秋阳斜照凤仪门,飞檐翘角的影子在平遥古城西大街上渐渐拉长。2000年,导演贾樟柯在这面城墙上拍摄电影《站台》,片中的小城文艺青年弹吉他唱歌,没有观众。李沧东自称在看了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之后,开始接触电影。李沧东的电影聚焦韩国社会中的小人物甚至边缘人物,现实主义风格背后透着哲思和人文关怀。(平遥电影节供图/图)沿西大街东行数百步是平遥电影宫。1950年代,这里是平遥柴油机厂。贾樟柯电影《站台》曾在柴油机厂礼堂取景拍摄。如今,礼堂外墙上“鼓足干劲”的标语依稀可见,礼堂已变成平遥国际电影展红毯拍照区。2018年10月,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平遥电影宫举行。10月15日,韩国导演李沧东携新片《燃烧》踏上红毯。在平遥的三天,他像普通观众一样看电影、“吃小吃,还做了做足疗”。李沧东与香港导演杜琪峰共同获得了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东西方交流贡献奖”。领奖时,李沧东分享了一段自己在平遥的“小插曲”:“今天我的手机丢了,大家全都帮我找,最后找回来了。总之很开心。”电影《燃烧》放映时,观众坐满了500座的影厅“小城之春”。“这部电影非常长,也不是那种非常有趣的电影。”李沧东在映后交流中说,“大家能坚持看完并且来到分享会,我内心非常意外。”1993年,39岁的李沧东由作家改行从事电影工作。从1997年执导处女作《绿鱼》开始,他迄今只导演过六部影片,却获得了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多个重要奖项。2018年,李沧东新作《燃烧》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这部影片距他上次执导电影已经八年。李沧东一直思考当今社会的问题和自己电影的方向,他发现韩国当下人群普遍处于一种愤怒状态,由此创作了电影《燃烧》。聊电影时,李沧东的高频词汇是“与大众沟通”,正呼应本届影展的主题“回归市集”。“中国大众对于电影的认知,包括能够接触到的电影,比较多的还是集中在好莱坞电影和类似的影片,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贾樟柯在媒体会上说,他创办平遥电影展,就希望将多元化的电影介绍给中国观众。“在韩国,其实《燃烧》的上座率和‘反映度’都不是很高。”映后交流时,李沧东告诉现场观众,一个重要原因是片中主角并不经常出现于各种综艺节目,影片也没有大规模宣传,“现在在韩国,不管电影还是新闻,受到综艺的影响都很多。”李沧东始终和综艺娱乐保持距离。“我一直认为电影就是反映现实的,通过电影和现实中一些问题的连接引发大家的思考。”2018年10月15日,李沧东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在韩国,其实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不是很多。”“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拍《燃烧》前,李沧东注意到韩国年轻人的困境。许多出身底层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于是去便利店兼职赚时薪。走出便利店,他们效仿富有的同龄人,买名牌运动鞋,喝昂贵的咖啡。“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但是贫富之间的差异不断地被放大。”李沧东说,许多韩国年轻人毕业后难以就业,还面临生活成本和房价大幅上涨。“一方面是现实的窘迫,另一方面是整个世界、整个生活环境改善,这样一对比他们对生活没有希望,其实是韩国社会很大的问题。”困境背后是韩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年轻一代积累财富的机会远不如父辈。2015年,韩国东国大学经济学教授金洛年发表论文《韩国的财富与继承,1970-2013》指出,2000年前后,韩国人继承资产占整体资产的比例急剧攀升,高达42%。父母的财产越发左右子女的社会地位。金洛年用不同材料的勺子代指20岁至39岁年轻人的家庭财富水平,其中“金勺”对应的家庭财产高于1220万元人民币,或年收入高于122万元人民币。“银勺”“铜勺”和“土勺”依次递减,“土勺”对应家庭财产低于30万元人民币或年收入低于12.2万元人民币。“勺子阶级论”化用自“含着金汤匙诞生”的俚语,发布后戳中了韩国民众的心理,广为传播。“‘你家的勺子是什么颜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流行语。”一位韩国高丽大学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是生长在韩国首尔的80后,自嘲连“土勺”都算不上。“(韩国)现在的年轻人想要去奋斗、去抗争,但是又不知道跟谁来抗争,怎样去奋斗,所以才有这种内心的无力感和愤怒。”李沧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有时候看新闻也觉得愤怒,只能用电影语言抒发。李沧东为这部关于愤怒的电影写了很多剧本,都不满意。日本NHK电视台提议改编日本短篇小说,联合编剧吴正美选中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烧仓房》。《燃烧》基本沿用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就业困难的男青年李钟秀偶遇中学同学申惠美,惠美虽然也生活在底层,却实现了去非洲的梦想。钟秀对惠美产生好感,然而惠美在非洲认识了年轻的“富二代”本。一次喝酒聊天时,本告诉钟秀,自己有烧塑料棚的癖好,下一处目标已经选好,就在钟秀家附近。钟秀每天留心,始终没有发现哪座塑料棚被烧。几个月后,他又遇到本,本却说已经烧了塑料棚,且烧得一干二净。此时惠美失踪已久,两人都声称再没见过她。《燃烧》基本沿用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惠美在非洲认识了年轻的“富二代”本。一次喝酒聊天时,本告诉钟秀,自己有烧塑料棚的癖好。(图/图片来源于网络)“本到底有没有烧仓库?惠美去哪了?”在平遥,一位中国观众向李沧东求解片中疑团。这也是许多观众的困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李沧东笑道,普通悬疑片最后会告诉观众事情究竟如何解决,但《燃烧》希望观众通过片中探寻疑团的过程,对故事本身进行更多思考。“希望把电影中的这个疑问延伸到对生活的思考上去——什么是生活,生活中的困难到底是什么。”观影的媒体和观众都对片中三位主角喝酒聊天的场景印象深刻。酒酣之际,惠美迎着夕阳跳起非洲舞蹈GreatHunger(大饥饿),是片中少有的美好画面。看似即兴的表演是李沧东开拍前就想好的,为不到三分钟的舞蹈,剧组在取景、编舞和练舞上做了大量准备。“如果细节上不能更好地打动观众,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任何力量。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景,我才更加确信想拍成这样一部电影。”李沧东说。男主角钟秀苦苦挣扎看不到出路,“富二代”本内心空虚,只有惠美在艰辛的生活中会去寻找GreatHunger的意义,为此去非洲,“一直追寻到底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她是《燃烧》这部电影的核心”。《密阳》中,先后失去丈夫和儿子的申爱(全度妍饰)试图通过信仰抚慰心灵的创伤,却发现宽恕并未让自己获得解脱,相反陷入了更深的矛盾与怀疑之中。(资料图/图)“完美的电影结局跟你的人生无关”在平遥,李沧东身着墨绿色绒布西装。他喜欢绿色传达的生命气息,执导的前三部电影《绿鱼》《薄荷糖》《绿洲》,片名都与绿色有关,被中国观众称为“绿色三部曲”。拍电影之前,李沧东在1980年代是韩国著名作家,正值韩国政治的转型时期。李沧东渴望用作品参与时代变革,却并不顺利。他自嘲不是有人气的畅销小说家,一部作品最多卖1万多本。“相比之下,电影是有力量的媒体,通过电影,我可以与更多人相遇。”1993年,应朴光洙导演邀请担任电影《想去那个岛》的编剧和副导演时,李沧东没有受过任何电影科班教育,也没有任何片场经验,剧本里的一些术语也看不懂。他硬着头皮以副导演身份参与了电影拍摄,到1997年上映的《绿鱼》已经能够担任导演。“那时候韩国电影产业处于低谷,当时的情况是给钱观众也不会去看电影。”李沧东回忆。要在低迷的电影市场生存,就需要更加了解观众。“当作家更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当电影导演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跟更多人沟通。”《绿鱼》以黑社会群体为主角,合乎商业类型片常见的人物设定。吸引观众的包装下,李沧东加入了许多个人表达。男主角退伍兵莫东因爱上黑社会老大的女友而加入帮派,他血性直率的个性受到老大赏识。然而这个帮派面临解散,在传统价值观崩塌的背景下,莫东被时代抛弃,付出生命代价。李沧东信奉“电影的本质是反映现实,它必须带有对于现实反省的机能”。他导演的六部电影都有深厚现实基础,不是“坐在家里随意编写的”。2003年,他被任命为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长,同年以此身份接受央视记者水均益的采访,聊起“韩流”和“亚洲红魔”。在平遥,有观众问起这段经历,李沧东坦承自己更喜欢做电影导演:“当时也拒绝很多次,没有办法,最后还是接受这个提议,那应该是我职业生涯里面最艰辛的一段时光。”李沧东任职16个月后辞去公职,200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交流时谈到:“做文化部长让我有更丰富的经历,也让我有机会考虑更多问题,但并没有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宽。做官的时候,今天随便说一句话可能明天就会被刊登在报纸上,而且会被很多人解释为一种政治意图。从那时候到现在,我说话会变得小心翼翼。”重回导演岗位,李沧东拍摄了第四部电影《密阳》,女主角申爱接连失去丈夫和儿子,给她安慰的信仰不久也受到颠覆,一直关心她的是单身中年男子宗灿。影片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处阳光照耀的院落,宗灿为申爱举着镜子,看她把长发剪下,那些头发飘然落地。李沧东想拍摄“那些生活中看不见却实际存在的东西”。过去八年韩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他只拍了《诗》和《燃烧》两部电影,两位女主角美子、惠美都在生命的痛苦中寻找意义。“投资方希望电影能够获得商业成功,而年轻导演又很容易被现实诱惑,不少无聊的商业片就这样制作出来。”李沧东感叹。他希望在电影里与观众沟通,不是给予观众想看的、想听的东西,而是“人与人之间接受彼此难以接受的状况,最终打开心扉,结成亲近关系”。李沧东电影的结局总是留下未解未尽之事。“如果一部电影本身就有完美无缺的结局,那么这个结局只能是电影的结局,而不是观众的结局。你看了结局很幸福的电影,兴奋鼓掌,但一回到现实中,电影的结局跟你的人生是无关的。”李沧东说,“我的电影比较习惯于给观众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并没有奢望通过这一两个小时的电影,观众就能很快找到对生活的答案,希望电影的内容能够更好地延续到观众的生活中。”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42wK10eB6A.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