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下句推理13老子会穿越(六)

--------推理13老子会穿越(六)180803--------【穿越021】不盈=七分满1504保此【术】,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且】成。 (懂得这个方法,就会把该装进脑袋里的新知识,连同理念一起浓缩成原来七分满的量,而不是把脑袋
--------推理13老子会穿越(六)180803--------【穿越021】不盈=七分满1504保此【术】,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且】成。 (懂得这个方法,就会把该装进脑袋里的新知识,连同理念一起浓缩成原来七分满的量,而不是把脑袋全塞满。这样才能保住原来理念,又不会阻碍新知识的吸收)(1)此处用的是“术(方法)”而非“道(一整套的做法)”,若果说“道”是ISO的PROCEDURE,那么“术”就是PROCEDURE当中的某一个SOP。(2)敝=保住原来的理念。成=继续吸收新知识。不盈=不至于满到溢出来。(敝,成,不盈)恰恰是整套的对立和统一,要学会浓缩所有能够吸收的知识使成七分满,既能让自己随时都站稳,又还有空间用于容纳新知识。(3)同样一套学问,你总是先学习老人家那一套(十五学,三十立),然后建立自己的一套(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最后还要拨出空间容纳年轻人的那一套(六十耳顺,七十不逾矩)。我们老学同好,很多人找到自己看法之后,再也没办法接受别人的看法,也就是说,人们很容易在自己有所发现的时候就陷入全满、满到溢出来都看不到的地步。“盈”害死人啊,切记。【穿越022】为筮=释卦1501古之善为【筮】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1502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自古最有学问的人,他安排的讲解都恰好比你们能接受的还多一些。正因为需要领会,故我特此说明) (他首先试探你们的极限,安排的内容好像能懂其实需要消化,最后还对你的提问加强说明,让你容易掌握这份新知识)(1)为筮者:为=主动。筮=占卜后得到的卦象。为筮=解释卦象。者=王学的者指的是天子本人、或者是能与天子平起平坐的高人。为筮者=能为天子解释卦象的人=最有学问的人,这样的高度足够符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描述境界了。(2)筮者=根据占卜的题目,以及龟甲上的裂痕,对天子解说这些裂痕所代表的意义。根据现代考古所发掘的上古民间陶器显示,在公元前4000-6000年的陶器上就已经出现六爻数字挂,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讲解某件事该如何克服,听起来又能合理,则以包含6个转折或者变动最为恰当。老子现在告诉你,这6个转折指的是3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包含2个特征,例如上限下限、内在外在等等,不足而一。(3)老子接下来就以三阶段六箴言的格式、用6句话来描述释卦的过程:第一阶段的(豫兮,犹兮)是筮者尝试从你听讲的表情变化试探你能够接受的范围。第二阶段(俨兮,涣兮)是从你的回应确认你吸收的程度。第三阶段(敦兮,旷兮)是从你的发表的说词来判断你是否真正瞭解卦象的意义。(4)现代人讲《易经》,感觉上就像是在研究装有64支籖的签筒,每只籖对应一组事先写好的六句籖言(六爻词),每句话的凶吉早已写定。可是古人历经6、7000年的时间,需要神明解释的事情何止万千?会安排这种只有64种变化、还没摇就已经写好的定论式凶吉吗?(5)感觉上老子使用6句箴言来描述最有学问的人的方法,还比较合理:6句箴言就像是我们在爬天梯的左右扶手,天梯一转再转,扶手时近时远,当你听完讲解,好似已经走进天门,看着天上景色,舒气以释怀,啊,原来如此。(6)三阶段六箴言这种格式,老子用了许多次,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体会。【穿越023】复命=人的弱点1602【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1603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农民耕作各有其法,但总会回家。回家是为了休息,休息就是重复出现的动作,重复出现就是他们无法避免的的弱点) (管理诸侯也是一样。随时掌握诸侯们的缺点弱点,就是你每天该做的功课。知道每天做功课,你才订得出大家都不会出错的政策。不晓得做功课掌握下属,政策贸然推动,必败)(1)复=重复出现。令=必须完成的任务。命=口+令=口头发布命令=还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以上是从上级的角度看事,如果从执行者的角度来看呢?这就变成是必须执行的任务。如果命令式来自于自己呢?这就是不得不完成、非做成不可的动作了。(2)复命=无法控制、就是会重复出现的动作,既然无法控制,翻译成弱点就十分恰当了。(3)高手对阵,先出现这种无法控制的动作,必败。例如眨眼睛、眼珠子乱转,等等。(4)很多人以为弱点可以隐藏,藏的好别人无法发现。老子告诉你,完全不是那回事,重复出现的动作就是弱点,因为动作从开始到结束,其中必定包含一种想要完成的“惯性”,你下意识就是要完成它,所以在还没有完成之前,你实际上就是处于一种“分心”的状态,注意力不能集中,怎可能赢!(5)你只要派人从旁观察诸侯们每天、日常、例行、老是重复出现的动作是什么,不必露面、不必打扰,你就知道如何协助、帮助你的属下完成使命了。由于帝王术失传,无人理解复命,不知道人的弱点是有迹可循的,可惜啊。【穿越024】宇宙创生2501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混沌宇宙从圆周运动开始,然后形成天地。天地自行运转,可知背后有个力量在推动)(1)这一句是在描述宇宙创生的过程,至今物理学家人人尝试,还没有人能提出更贴切的描述,是以穿越名之。(2)物是战国学人爱用的代名词,但是在老子道德经里面,物却是王学专用字,并不是代名词。物=听话的家丁随从。万物=前来投靠的农民,投靠已经表明很愿意听话了。真要谈代名词,《道德经》里面的指物代名词是“状(立体的形状),象(平面的图像)”,大家稍加检查即可辨认。(3)“周行而不殆”也是战国学人添加的衍文,原文本是4个4字对句,在加上6字结论。涂改者为了安插这句衍文,反而把“寂兮寥兮”拆开变成助词。大家都知道战国学人早已不认周为天子,是故敢于把“周”拿来当形容词随意书写,更不相信《道德经》是西周文献,于是乎“周行而不殆”这样的衍文就堂而皇之的出现了。纯谈文意,“混”一个字已经全部讲完,多出这一句并没有添增任何新意,建议删除。【穿越025】无限大2503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道、天、地、王,全都拥有能推动无穷运转的推动力)(1)道=再大的问题也有先王圣人留下来的对策可以解决。天=无论谁也没办法阻止黄道星宿天天在运转。地=无论谁也没有办法阻止日中竿影天天前进。(道,天,地)此处并列,就是要凸显这个无限大的力量,无论你集合多少人的力量也没办法改变分毫。(2)老子对学生解释,王也要天天吃饭,一样是个人,然而一旦登基,王的力量就变成无限大、无人可挡。为什么王的力量会无限大?是因为所有人都需要王来指示何时播种的天机,所有人都想要王的指令通行无阻、准时到达,然后人人都丰收,大家只能靠这个结果才能吃上饱饭。结合所有人的力量,自然就无限大了。(3)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学识可以把工作做好,不但吃上饱饭,还能吃上好饭。汇集大家都想要的这份力量,无论何时都是无限大的。(4)“德智体群美”,汉武帝之后,中国古代的科举只考“德(四书五经)”,对全世界而言,自成一个奇怪的社会体系,因为古代读书人只是社会结构里的闲人,并非生产体系的一员,总算影响不大。西学东渐,东方人没看清楚西方的国民教育是1%提供给99%的“职前教育”,是以近代教育只考“智(文理科学)”,群德体美全都不考,自己号称有教?其实全都不见了,也不见有人认为是个问题!是以可预见的未来,必将形成另一种奇怪的社会,其实也没多奇怪,有智而无德?一个落伍的游牧族丛林社会罢了。(5)古代的国民教育,指的是三字经、千字文这种识字启蒙家庭教育,走向读书以做官这条路的,都是“专业德育”,而非国民教育,希望大家不要弄混了。而我们现在是把启蒙和智育结合,脑袋里想的是专业教育,事实上只是职前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人人只为五斗米折腰,以致于当官的也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今天的状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1a39d7.html

(0)

可能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