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柴油机厂淄博有个神秘的八三厂!知道的都说它了不起!

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70年,司令部设在山东省泰安市。 济南军区从下辖各部队抽调现役军人组成连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率领山东 各地的复员军人前往胶东半岛;胶济铁路沿线;垦利、微山湖等地区,整体接管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下属的监狱或部分国营农场
原标题:淄博有个神秘的八三厂!知道的都说它了不起!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70年,司令部设在山东省泰安市。济南军区从下辖各部队抽调现役军人组成连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率领山东各地的复员军人前往胶东半岛;胶济铁路沿线;垦利、微山湖等地区,整体接管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下属的监狱或部分国营农场,组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由3个师、14个直属团、3个独立团、4个独立营、兵团教导队和兵团医院共26个单位组成。1974年,由于生产建设兵团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中央军委颁布命令,除保留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外,其它建设兵团全部撤消。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撤消,逐步恢复山东省劳改局或国营农场地方建制。山东生产建设兵团运作历时5年。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王村八三厂按兵团编制为二师7团。所谓的“八三厂”,其实是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管理所,是政法机关,因组织劳教人员生产加工而形成企业,企业的名称为“八三”,是新中国第一块半导体诞生的地方,至今还为航天事业做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八三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每一个了解的人都会为之敬畏,每一个关联的人都会为之自豪。“八三厂”也曾经与劳改局有着紧密的关系,曾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干部。如今,随着改革开展的不断加快,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八三厂”也慢慢地失去了它的历史舞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个碳极合作出口项目。找到八三厂后,但因涉及到劳改产品出口,予当时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家政策有悖,八三厂认为项目即使报上去,花了钱出了力,也难以得到国家外经贸法规政策的扶持和保障,不如退而避险,专心做国内市场。于是,厂里就没有继续再和外商做深入推进。是个遗憾。1971年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兵团从各师团抽调人员充实组织和人员建制,独立一团由司令部所辖。1970年,山东省宝山劳动教养队(王村八三厂)移交给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11月22日,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军区党委决定撤消山东省生产建设兵团。劳改局重新接收了原宝山劳动教养队(王村八三厂),1975年1月2日,改名为山东省生建八三厂。同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恢复劳动教养后,山东省生建八三厂对内称山东省劳动教养队,并开始接收劳教人员山东省八三炭素厂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拥有资产总额2.5亿元,属国家大型二级企业,该厂现有员工147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0人。产品横跨冶金、化工、电子三大行业。主要从事石墨电极、工业气体、电子元器件三类上百个规格产品的生产。主导产品为石墨电极。目前该厂是山东省内唯一配套的石墨电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及各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是中国炭素行业协会5个常任理事单位之一。1991年月12月,通过了中质协质保中心的认证审核。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八三厂的电极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生产初期,主要生产小规格的普通功率电极,年生产能力也仅为2000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的发展,该厂注重新品开发,加大技改力度,先后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技改,使电极生产步人健康发展的快车道。1986年,该厂投资近3000万元进行了首次技改,使石墨电极的年生产能力由2000吨增加到6000吨。1993年,又投资4000多万元进行了二期技改,该项目还被列入当年山东省百项重点技改项目之一。这次技改使该厂的电极年生产能力达到了1万吨,并且具备了生产高功率,超高功率电极的能力,生产规模在同行业中由第8位跃居第5位。生产技术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八三厂半导体研究所文革前,八三收容了一些知识分子右派,又分配了一些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解放前的旧技术人员,有技术实力,当时叫《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生产晶体管和晶体管收音机。当时有部分晶体管还用在人造卫星上。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淄博第一家电子企业。图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表彰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研发的八三牌晶体管用于火箭发射而赠送的火箭模型纪念品八三还生产硅碳棒,当时也是国内领先。兵团接管后,充实了部分兵团战士,创新发展了好多国内领先项目。特别是碳棒(石墨电极),是国内稀少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价格不菲。八三厂生产的晶体管体积小称作芝麻管,用在卫星上。改革开放后,半导体生产落后,基本被淘汰了。济南的和青岛半导体研究所也都淘汰了。1985年,与北京钢铁研究院合作研制新材料“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耐火材料”,用于炼铁高炉,可提高高炉寿命二十多年。填补国内空白。此材料用于窑炉,实现更新换代。山东晶体管收音机试制和生产始于60年代初期1959年1月,山东省生建八三厂(1958年建厂,对内称山东省宝山劳动教养队,位于淄博市)设立半导体技术研究所(1963年11月被省科委命名为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当年研究成功单晶硅,并以自制的单晶硅生产出高低频三极管,填补省内空白。1961年生建八三厂半导体技术研究所收音机研制小组利用日本的收音机机壳并仿其线路,在省内首家安装成功六晶体管超外差式收音机样机。1962年又利用北京牡丹收音机机壳安装两台全锗七晶体管袖珍收音机。同时参考北京牡丹收音机和日本机式样,重新设计七管袖珍机机壳,1963年压铸成功,并投入生产。1963年,试制成功一批全硅管及硅锗管混装的七晶体管袖珍收音机。1964年为满足农村广播事业的需求,试制了四管便携式超外差收音机。1958年下半年,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所,由寿光县迁驻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内称山东省劳动教养宝山耐火材料厂,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宝山耐火材料厂。设秘书、财务、生产、管教、政工、职工、公安分局7个科室局,下设4个大队,有干部271名、工人20名。1958年,山东省第二劳动教养所迁往淄博,与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所合并,对内命名为山东省宝山劳动教养队,对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生建八三厂。设政治处、办公室、劳资科、就业科、生产科、计划科、财务科、供销科、基建科、机电科、卫生科、公安分局13个科室局,下设11个大队1个研究所。1970年2月改为兵团建制。10月,改为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1971年5月,改为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1975年1月撤消兵团建置,6月恢复劳动教养工作,对内称山东省劳动教养队,外称山东省生建八三厂。1981年9月内称改为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管理所,对外仍称山东省生建八三厂。1985年设行政科、办公室、设备科、安全科、基建科、计量室、全质办、质检科、技术科、供应科、财务科、生产科、劳动管理科、政治教研室、文化教研室、公安分局、政治处、纪委、团委、劳工科。职教科21个科室,下辖服务公司、碳素制品厂、技术研究所、机械修配厂、副业厂、焦宝石粘土矿、新收解教队、妇女队、医院、子弟学校10个大队级单位,有干部1106名,工人1082名。(八三厂一角)八三厂往事小时候,就知道劳改局有很多农场,如潍北,黄河,六一等等,还有一个能生产2AP、3AG、3AX晶体管的八三厂。文革前两年,八三厂竟能生产七管半导体收音机了!这可了不得,殊不知那时学生们都还在鼓捣矿石收音机、充其量单双管半导体收音机呢,而各家所用,最好的也不过是熊猫牌五灯(电子管)收音机吧!建国十五周年,家里分了一台这款“半导体”,说是出厂价。记得有二十多公分长,外面是一个前脸扎满了眼的皮套,右侧有一根拉杆天线,打开后,可着实听台不少,唱得嗷嗷的,很令人喜欢。几天后,张国峰厅长(省公安厅第七任厅长)下令,统按市价补齐,大概每人补了六七十块,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呀!后来再接触到八三厂,已是二十年过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了。这时我在部队的八号首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宫庆云同志在那里任职,说是有一个碳极合作出口项目让我看一看,我到了八三厂。高大的车间里,井井有条,一根根碳极生产出来,很是壮观。当时看,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产品,但因涉及到劳改产品出口,予当时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家政策有悖,项目即使报上去,花了钱出了力,也难以得到国家外经贸法规政策的扶持和保障,不如退而避险,专心做国内市场。于是,厂里就没有继续再和外商做深入推进。(本段来自孟建新博客,特此致谢!)我是一名新世纪才进入监狱系统工作的新兵,对于有着近60年历史的监狱工作知之甚少。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于是,我对于了解知道那些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能的渴望。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听一些老同志提到“八三厂”,他们也习惯这样的称呼,好像“八三厂”已经成了他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是他们抹不掉的记忆,甚至在谈到“八三厂”时总带着挥之不去的情素,有着异常特殊的感情。于是,更增加了我对“八三厂”神秘的感觉。我断定,“八三厂”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就是一本珍贵的史料,我决心造访它,结识它,挖掘它。但老天好像故意要和我捉迷藏,一晃过去了四五年的时间,我始终没有目睹“八三厂”的风采。金秋时节,我奉命到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安保督导任务,时间是40天。当我背上行囊,踏进未管所驻地的一刹那,时机的突然光顾又着实地给我来了个措手不及。同车抵达的未管所的领导告诉我,那就是“八三厂”。天呐,这太突然了,叫我如何是好。在这之前,我的大脑里只是零散地存放着王村、未管所、八三厂等一些互不相干的模糊概念,没想到他们还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未管所是座落在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王洞村西的一片田野之中的一所关押未成年犯的监狱,“八三厂”就与未管所如影相随,相濡以沫,片土之隔。于是,在我入驻未管所的第二天,在一切工作处理停当,完成了当天的安保督导巡查任务之后,便伴着渴望,带着激动,怀着忐忑,拐出狱所,沐着早阳,穿过村落,径直走在通向“八三厂”的田间小路上。近了,近了。远远地就看到一条长长的围墙,一片大大的院落。那围墙是带有显明的历史印记的红砖墙,墙头上插满的玻璃碎片,残缺不全的铁丝电网,足以证明它存在了几十年。绕过围墙,却看到赶集的老百姓把摊位摆在了大门口,几乎水泄不通,只留一小门供行人通过。不管那么多了,已经迫不及待地跨进了小门。所谓的“八三厂”,其实是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管理所,是政法机关,因组织劳教人员生产加工而形成企业,企业的名称为“八三”,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是新中国第一块半导体诞生的地方,至今还为航天事业做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八三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每一个了解的人都会为之敬畏,每一个关联的人都会为之自豪。“八三厂”也曾经与劳改局有着紧密的关系,曾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干部。如今,随着改革开展的不断加快,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八三厂”也慢慢地失去了它的历史舞台。进了小门原以为是一个机关大院,却看见几栋家属楼和一些商店、超市、信用社、邮政局等,俨然一个社区。沿着中心的一条大路往前走,渐渐地发现了“八三厂”的奥秘,刚才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越往前走越发得感觉它的深邃,随后出现的几栋楼传递着年代相隔的讯息。让我始料不及和倍感惊讶的是,它大气的布局,也许是规划者超前的眼光,楼宇排列却没有拥挤之感,设施简单却没有庸俗之笔,树木老矣却没有沧桑之态,新楼气派却不失和谐之意,还有那条中心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它是那么长,真不知道想当初它的始作蛹者具备如何的智慧。走着,看着,想着,这些事物在这里不知矗立了多少年,曾经的繁华、热闹,它们都历历在目,曾经的激情、喜悦,它们都熟记于心,曾经的浮沉、起落,它们都一清二楚。那条笔直宽阔绿树成阴的中心路,一头连着略显苍老但不失神秘威严高高挺立的大门,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正门,先前的疑惑也一扫而净了。走出大门回头看,让人心生感叹、浮想联翩。曾经有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这个大门昂首阔步,曾经有多少轰动一时的先进经验从这个大门呼之欲出,又曾经有多少凝聚着勤劳和智慧的科技力量经过这个大门被输送到四面八方。那名噪一时、红极一时、威震一时的“八三厂”仿佛还没有走远,还在凝神着这片深情的土地,还在滋养着这里茁壮成长的子孙。出大门右拐,是一条连接东西厂部的一条新修的柏油路,整洁的路面,整齐的路灯。听人说,这条路就叫“八一路”。不由得一惊,想想自己这一路走过来,先是穿历史、忆辉煌,后又走新路、慨而慷,岂不是寓意越来越有希望,越走越阳光吗?!这就是“八三厂”,这就是“八一路”。为“八三”兴奋,为“八三”祝福。(本段来自墨墨舞文涛声依旧的博客)淄博二三事综合编辑自中原蒙古族,周村往事及其他网络特此感谢!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xKZQw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