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闭眼全程视频乐山大佛:猜猜我站起来有多高?

转载自公众号:雁行札记 ID:yanxingzhaji 小学课本文章《乐山大佛》中对大佛“脚背可容纳百人围坐”的形容让不少人从小就对这里心驰神往,可你有没有想过: ●大佛为什么坐在这里? ●大佛这么重能站起来吗? ●坐着都如此巨大要
原标题:乐山大佛:猜猜我站起来有多高?转载自公众号:雁行札记ID:yanxingzhaji小学课本文章《乐山大佛》中对大佛“脚背可容纳百人围坐”的形容让不少人从小就对这里心驰神往,可你有没有想过:●大佛为什么坐在这里?●大佛这么重能站起来吗?●坐着都如此巨大要是站起来又有多高呢?●大佛站起来能看到什么?●大佛会“走”吗?在四川省乐山市南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交汇处,背倚凌云山巍巍而坐着一尊巨大的石佛,佛足垂踏山脚,佛首齐平山巅,面对滚滚江水自岿然不动,与西北边的乐山城隔江而望,这就是中国最大的一尊在天然石壁上雕刻出的造像,著名的乐山大佛。△三江交汇处自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开始建造到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竣工,大佛已经在这里经历了1200余年的风风雨雨,“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正是对它壮观雄伟面貌的最好形容。△乐山大佛巨大的手脚乐山大佛为什么坐在这里在已经1200多岁的大佛面前,一代代人都显得太过渺小,对于匆匆过客来说,仿佛他一开始就坐在那里,就应该坐在那里,不如让我们回到最初的时刻,看看大佛最初的模样。△与巨大的大佛相比,游人只如米粒般大小。乐山坐落在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三江汇流处,这里是唐代重要的航道。但其水势浩大,往来汹涌,湍急的江水常常掀翻过往的船只,淹没船工货物,使得百姓哀声连连。唐代开元初年,时在凌云山为僧的海通禅师目睹这一切后,顿生慈悲之心,决定筹集善款、人力,在凌云山栖鸾峰西壁、大江之滨雕凿出一尊大佛镇压水患,还三江静流,保一方太平。△海通禅师像△在岷江之上远观大佛从“开元初,有沙门海通者,哀此习险...作弥勒像”的记载中可知我们熟知的乐山大佛正是一尊弥勒佛,正式名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唐代本已有信奉弥勒佛之风,武则天称帝时曾制造舆论,宣扬自己是弥勒佛的化身,不但帮助自己顺利登上帝位,也使民间信奉弥勒的风气更盛,这是能带来清净幸福的未来佛,也是对镇水祈福最美好的期盼。这场巨大的工程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描摹图纸、搭建云梯、凿山运土,自上而下开始了佛像的雕刻。“不数载而圣容俨然...全身未毕,禅师去世”,当佛像雕刻至肩部时,年事已高的海通禅师就圆寂了,于是整个工程也跟着停滞了下来。直到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由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重新开始了大佛的修凿工程,历时8年完成了肩部至膝部的建造。后因他迁往长安任户部尚书,整个工程又一次停下了,而这一停就是将近40年。贞元五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开始继续修凿,用了15年主持修凿了膝部至莲座的部分,至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终于完成了整个工程。三四代人的前仆后继,无数匠人的血水泪水,前前后后约90年大佛才全部修凿完毕。了解了大佛为何坐在“这里”,更要知道为何“坐”在这里。乐山大佛的坐姿为垂足坐,上身端坐,双足自然下垂。中国古代从席地而坐逐渐变为双腿下垂的坐姿,是因为来自西域的高足家具传入了中原,而同样西来的佛教艺术中也最早展现出了垂足坐姿。△敦煌第249窟,西魏时期垂足倚坐的主佛。△与乐山大佛齐名的河南伾山大佛,高约22米,同为垂足坐,也同为镇水而造。△四川资阳半月山大佛,唐代垂足倚坐弥勒佛,高22.24米,位列乐山大佛(62米)与荣县大佛(36.67米)之后,是四川省第三大坐佛。再加上乐山大佛体型巨大,垂足而坐双手扶膝是最稳定的姿态,保证了大佛千年来“风雨不动安如山”,千百年来给予了过往船只百姓无限的勇气和希望。△“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大佛乐山大佛这么重能站起来吗因为大佛是倚靠整个山体被雕凿出来,体量惊人,重量难以估算,可他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一块完整无缺的实心岩块。为了更好的保护大佛,在他身上设计有一套完整的排水通风系统。在大佛两耳后两边、肩颈部背后两边和胸部背后两边,共三层孔洞用于排出岩缝中的山泉水。头部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螺髻中,各有一条横向的排水沟,这些排水沟连接着佛衣的褶皱,组成完整的排水网络将雨水顺递而下,防止攒积,保护佛身不受雨水的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在咏乐山大佛诗中就有“泉从古佛髻中流”的句子。△大佛的耳朵和耳后的孔洞△隐藏在发髻中的排水沟(图示红线下方)△下雨时能看到“泉从古佛髻中流”的景象大佛外原盖有阁楼式建筑,两盖两毁,佛身上多处的孔洞其实是柱础或桩洞,它们正是搭建过佛阁的证明,而这些表层的排水系统就是外层保护建筑被毁后添加上去的。位于大佛前胸与腹部相接处,还发现了“藏脏洞”,一个高3.3米宽1米深2米的暗室,这是古代造像时密藏经卷或珍宝的地方,只可惜里面的器物在几百年前就已尽数遗失。△大佛腿部和两边崖壁上的孔洞△大佛落成后,外部原有的保护建筑。佛首上的螺髻共1051个,每个螺髻都是单独镶嵌在上面,除此之外,大佛的双耳和鼻子不是在岩石上直接雕凿,两者均为木制结构搭建,再在外部进行填充和抹灰装饰而成。维修过程中在大佛右侧耳垂根部的孔洞中掏出腐朽的木泥,也应证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的记载。我们常常看到大佛的鼻子呈现黑色,也是因为木质结构易生霉斑的缘故。△大佛的鼻子因霉斑常呈现出黑色乐山大佛站起来有多高乐山大佛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测量,但由于具体测量方式不同和已经不复存在的莲座高度的争议,使得整体高度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影响较为广泛的“71米”说,是1962年维修大佛时民工用测绳分段量测,用这种方法测量三维空间中的不规则物体,是存在很大误差的。本文采用1991年由国家文物局采用近景摄影的科学方法测量出数据,自顶至脚板底部59.84米,脚下平台右侧2.16米,左侧2.02米,共计62米。其中头部11.96米,下半身即胯部至脚底,因大佛坐姿膝盖与胯部持平,所以实际是膝盖至脚底21.25米,再加上最早记载中也应存在的3.59-6.29米高的莲花座,最后大佛通高应该是65.59-68.29米高。△至今仍有争议的莲座部分可要想知道乐山大佛站起来有多高,还需要知道胯部至膝盖的距离,由于这一段数据缺失,我们尝试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去推算大佛站立的高度。佛造像是有严格的标准和定律的,不能随意更改尺寸,比如《造像量度经》就是一部说明造佛像法度的经典。自东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开始,一些佛造像也一并被带来,工匠们模仿这些造像的标准,在师徒间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是汉唐佛像的主要制作途径,也许在外貌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汉化的造像风格,但一些基本的尺寸标准并没有大的改动。就立像而言,“全身为120分,肉髻高4分,下至发髻4分,面长12分,颈长4分......上身共为六十分,当全身之半。胯骨长4分,股长24分,膝骨4分,胫长24分,足踵4分,下身量亦为60分”。△《造像量度经》内页下半身构成为膝骨、胫股和足踵,按《造像量度经》中的比例推算,三个部分总共为32分,实际高度为21.25米,由此推测,大佛站起总高为21.25÷32×120,约为80米,也就是将近30层楼的高度。坐着就与山齐平的大佛,站起来当真是有镇海碎山之势。乐山大佛站起来能看到啥大佛身前是三江汇流之地,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竞相奔来,在数峰青山掩映下又连天而去。盛夏水丰,鱼虾争涌,可观江浪拍崖惊起银花泛泛,临秋水缓,游船往来,能赏澄江如练推出清波叠叠。△远眺凌云山(大佛在画面中部偏右处)△在乐山大佛外围,有一尊全身长4000余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组成的“巨型睡佛”(头部为最右侧乌尤山),呈仰面朝天之势,宛如陷入熟睡之中,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胸部位。大佛身后正是“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中的凌云山,乐山古称嘉州,而嘉州最胜就在这凌云山中。一路走在山中,随处可见历代名人题咏,和苏东坡读书楼、海师洞、灵宝塔、碑林、月榭、叠翠堂、麻浩崖墓、宋代九顶城遗址等文物古迹。△山中题刻山中草叶葱翠欲滴,九峰之中还环抱着初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古寺由三重四合院构成,朱漆院墙琉璃碧瓦,在青烟缠绕中时闻经文吟诵与钟磬合鸣之音。△隐在苍翠之中的凌云寺若是望向远处,在雅称“海棠香国”的乐山一定能看到嫣然竞秀的海棠,花开时丝丝香气漾着微风就能沾染了游人的衣袖。还有著名的嘉州荔枝,在《唐国史补》中就有“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的记载,五至七月也正是浓甜多汁荔枝的成熟季节。而西坝豆腐、乐山豆腐脑、乐山钵钵鸡、马边绿茶和狼牙土豆等说不尽的美食,让乐山不愧“食在四川,味在嘉州”的美誉。△从大佛角度眺望乐山城乐山大佛会“走”吗是的,乐山大佛很可能会完全消逝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法国旅行家谢阁兰于1909年6月拍摄的乐山大佛,是目前所发现大佛最早的照片。图中大佛满身杂草,面部已毁,正在进行修缮。风化、剥蚀和渗水,像一把把利刃不断消解着这尊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巨佛,他的身体早已在我们忽视的地方被流水冲蚀的千疮百孔,外部也已经风化了几至十几厘米不等的深度,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将来很可能会完全塌毁消失。如今我们见到的这副模样也与建造之初大有不同,1200年前的大佛是足踏莲花,身披金色袈裟,皮肤用肉粉色涂饰,恢弘雍容的大唐弥勒佛形象,可到了明代就变成任纶口中“可怜世历风霜古,销却金衣变草衣”的沧桑消瘦模样,因此大佛的保护工作,是刻不容缓的。△大佛不断受到雨水、地下泉水和霉斑的侵蚀。△昔日“金衣”今日“草衣”的大佛,每一次清除杂草的过程都会对佛身造成不同程度的剥落损害,这也是大佛日渐消瘦的原因之一。△云冈石窟受风化侵蚀的造像,已完全辨别不出原本的面目,乐山大佛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将来很可能也会如此。乐山大佛坐镇凌云山1200余年,注视着三江之水滚滚而逝冬去春来,见惯了多少渔舟游船上千百过客的离合悲欢,静观眼前这座城从嘉州更名乐山日益繁华兴盛。江水山川、文人游者、古刹遗迹、四时风物,尽收大佛眼底,从三代人的九十年到千年之后的如今,它早已不仅仅是过往游船的守护者,更是这片土地整个乐山的守护者,是这段漫长历史最古老也最真实的见证者。大佛注视我们,我们也回望大佛,面对饱经磨难的乐山大佛,只有将保护工作切实进行,才能让大佛继续守护、见证它的下一个千年。参考文献:1.袁金泉:《乐山大佛的研究与保护》,《四川文物》,2005年第1期。2.魏奕雄:《乐山大佛应有的莲花宝座》,《嘉州风物志》,2014年3月16卷第2期,第112页。3.胡中柱:《从乐山大佛到大足石刻——四川佛教艺术漫谈》,《时代文学》,2008年第10期。4.魏奕雄:《乐山大佛的修造历程》,《嘉州风物志》,2014年7月16卷第4期,第112页。5.《乐山史志资料1991年-1992年总第21期-第28期合刊》,乐山市市中区修史编志办公室编。文中视频截图来自央视纪录片《乐山大佛》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5odYxRoEw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