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镇痛周:慢病共病越多,疼痛风险越高,疼痛越升级_误区_报告_团队

图说 /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 樊碧发 作者 | 施桂娟 编辑 | 袁月 今年的10月16日—22日是“中国镇痛周”,主题是“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由医师报发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支持的“提高预防意识,远离剧烈之

图说 /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 樊碧发

作者 | 施桂娟

编辑 | 袁月

今年的10月16日—22日是“中国镇痛周”,主题是“提高疼痛的综合疗护能力”。由医师报发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联合支持的“提高预防意识,远离剧烈之痛”全国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并公布了首个《我国五区域疼痛领域调研报告》,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协会代表就中老年人常见疼痛、疼痛的典型病例、认知误区及疼痛的科学管理等话题展开探讨。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介绍,在疼痛科门诊,因为各种各样的疼痛来往穿梭的病例数不胜数。疼痛领域的日常诊疗情况是怎样的呢?此次会议公布的《我国五区域疼痛领域调研报告》展示了五个发现、七个误区。该报告由医师报邀请了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樊碧发主任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疼痛科杨东主任团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杨晓秋主任医师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陈向军主任医师团队、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疼痛门诊魏迨桂副主任医师团队等中国五个区域的专家团队,就中老年人常见疼痛、疼痛的特殊病例、疼痛的认知误区等话题,结合各门诊诊疗情况进行访谈并整理出的报告。

图说 / 《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 张艳萍

《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分享:“此次调研报告发现:第一,颈肩腰腿痛、神经痛、癌痛、软组织痛,是门诊常见的慢性疼痛;第二,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较为常见,不同医院疼痛相关门诊该类疾病比例不同,约为10%—40%;第三,有基础性疾病(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的中老年人,发生疼痛的风险较高;第四,中老年人有慢性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慢阻肺、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生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风险增加;第五,公众对疼痛的认知误区较多,常见七大误区,需提升正确预防疾病和管理疼痛的认知。”

此次报告展示了七大误区:

第一,疼痛不是病,忍忍就过去了?

第二,疼痛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

第三,止疼药有毒,坚决不吃?

第四,忍痛的时间越长,忍痛的能力也会增加?

第五,如果吃了止疼药不疼的话,会掩盖疼痛的病因?

第六,疼痛通过治疗可以百分百消失?

第七,把引起疼痛的神经“烧”了,就不会疼了?

针对以上误区,樊碧发教授表示:“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是人体避免伤害,及时发现隐患的保护机制。面对长期的、剧烈的疼痛,多数人容易陷入误区。其实,吃得了苦,没必要忍得了疼,更不必长期带痛生活,曾经在门诊中,遇到过特别痛的患者,身边甚至常备28种止痛药,试图减少疼痛对生活带来的困扰。长期忍痛不仅会让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越来越低,容易‘小题大做’一碰就痛,特别严重时还会导致人体的抗痛系统阈值降为零,产生‘无中生有’不碰也痛的痛觉超敏现象。因此,长期忍痛非但不会越抗痛,反而让人更加害怕痛,产生疼痛的错觉,甚至小到灯光,医生的脚步声,都会让患者感觉痛到哆嗦。一旦发生疼痛,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尽早规范治疗和管理。疼痛的治疗需要一定时间,且并不是所有疼痛都能够一经治疗就完全消失,还有,并不是所有神经都能‘烧’掉,需要医生的综合评估,我们疼痛科医生希望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经过治疗后,帮助患者避免或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5q7K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