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境界邓匡林——无意本能、大乘之境的文章要义

佛家修行的根本是明心见性,道家修炼的根本是见道得道。人生根根底底上的这个自性、佛性、大道,匡林先生从诗、拳的角度,用“心画”和“本能”两个词来代替。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联系实际,清楚说明大成拳及其养生桩的不同境界。 匡林的《拳学本能说》
佛家修行的根本是明心见性,道家修炼的根本是见道得道。人生根根底底上的这个自性、佛性、大道,匡林先生从诗、拳的角度,用“心画”和“本能”两个词来代替。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联系实际,清楚说明大成拳及其养生桩的不同境界。匡林的《拳学本能说》认为,本能“既简单又玄妙”。说简单,本能“无须外求,本身具足,拿来即用”;说玄妙,本能“求则不知其所在,而不求时则可能忽然而至”。这个本能就是佛家讲的自性,即人人皆具之真如佛性。匡林引用《华严经》的“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圆觉经》的“众生本来成佛”等经文,都是强调自性、佛性的本能特质,人若回归自性,即可自证成佛。对于本能,匡林主张“贴近它,体认它,契合它”,认为如此“极有必要”。贴近、体认、契合的过程就是做功修行,修行成果即是“在过程中发现、收获新东西”。“新东西”是什么?第一个是悟觉并契合本能,这是体,第二个是掌握和运用本能,这是用,是“体”生之“用”。所以修行者的收获是体用一如的终结成果。“用”的最佳效果和最高境界是无为。武术名家李存义的弟子尚云祥,与匡林先生最为崇敬的王芗斋大师相交深厚,尚云祥住在北京火神庙时,王芗斋前往探视,并研习拳技。王芗斋在尚云祥身上一按一捋,尚云祥的身体突然飞起来,头和肩插入房子顶棚,落地后二人惊诧相视。尚云祥请求再来一次,王芗斋说:再有意来,恐怕就不成了,这就是郭老(云深)所说“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再来就是有意了,把你弄不上去了。王芗斋先生有意把人捋不上去,可是这个能捋之“能”还在不在呢?还在的。这个“能”也是体,把人捋飞便是用,二者是体用的关系,即是匡林先生所说“本能的体用分为二面,一面为本体,另一面为运用”,体用一如的境界是无为境界。王芗斋先生无为,却把人捋飞了,这叫无为而有大为,无为而生大机大用。匡林先生宗师、效法的大成拳(意拳)极为崇尚本能,所以他说:“从大成拳法中求‘本能’,必是一条极有意义之‘终南捷径’。”匡林认为,王芗斋是真正的拳学革命家,一代宗师,得道之人!匡林继承、弘扬、探索芗斋大师的大成拳术和拳学思想,并著诗著文立说,就是追求拳学与本体运行之契合,摸索由拳入道、借本(能)修真的大义大法和玄机妙用,提供了一个别致生动、妙不可言的修行悟道法门,完善的修求过程有三个层次,这便是匡林先生从拳法中归纳的原始本能、有意本能、无意本能。不学拳法不等于不能打,任何一个拳盲都会摔、打、抓、撕、咬、撞、扑、推、挡等自然动作,这是无须学习,与身俱来的,属于匡林所说的原始本能。原始本能也是一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原初自然境界。一个人发心学拳,要经历或短或长,乃至一生刻苦学习的有为阶段,这是匡林先生《拳学本能说》所讲“运动形式基于心意引领、支配,其境未能上乘”、必须有意本能发挥作用的阶段。这个有意运动层的用,也是本能之用,是“在心意引领之下培养本能,使人在有意识状况下随时随地达成本能反应,随机施巧,一触即发”。这同样是一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有为境界。匡林说:“最高一层则是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松、放下,进入无意识状况,气、心、意、神浑然一体,周身无妙不臻、无法不备,全然进入本能抱一、以应无穷之化境。”“只有到了无意之层,才发达成一种‘无意识状态之运动’,物我双忘,拳打三不知,这才是拳学之化境。”这个拳学的化境,便是无意本能发挥所致,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最高智性化境。宇宙万物,溯源到源头、尽头都是无物,拳学能够使修行者极妙地体验这个于中生有之“无”。正如匡林的《拳学本能说》所说:“拳学本能之体为虚空中生妙有,与宇宙本体法则高度契合,明白精妙拳道大多从空洞中体认,从无为中得真意。”匡林先生此意,正是《楞伽经》所讲“以无故成有”的禅意,阴阳、有无互动而互为根用。《拳学本能说》在此作了一个总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拳打三不知而妙用精奇。”并由此引申出拳学悟道的玄机妙用:“若能与生活打成一片,养浩然之气,则行住坐卧皆拳意,拳学体用皆人生真谛。从养生到技击,理趣无穷无尽,圆融舒适无碍。”“最终,要紧之事是明白拳学之体用是一体两面,体用不二,即体即用。这样才不会以二元对立的、片面呆板的观点看问题,实做中顾此失彼、着相破体,不能形成整体圆融、打成一片的境界缺失。”对应于有意本能、无意本能,匡林先生借用佛学概念,还把拳学之道分为小乘之境、大乘之境。我们可以根据匡林先生的逻辑用意,在此加进一个概念——对应于原始本能的,即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毫无修为的原初无乘之境。匡林先生的《拳学本能说》认为:“小乘之境基本上处于自我意识阶段,求物、求有为、求体认。”小乘之境发挥有意本能,处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拳学本能说》指出:“大成拳的大乘之境,是要将内省、外观、体证三者合一。内省一心向内,体察其内在意象如何?是否打通‘地心争力’、‘空气争力’及‘宇宙争力’之间的通路?外观则参与他人即外部世界之表现互动,作内省之助。体证则综合内外所得,心传意领,敦厚实作,将功夫完整实得,妙用无穷尽。大乘之境除心传意往、外证诸物、修神气力三步功夫外,须明白神气力同出一源、互为根用,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样才可修得潜能之力,均整圆融,非局部之呆蛮力也。”匡林先生归纳大乘之境的要义,是“得意忘言,返璞归真,抱元守一,二十年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进入澄明之境。”无意本能起用的大乘之境,其实就是《楞伽经》讲的“意生身”,尤其是三种意生身中的“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意生身是大乘菩萨境界,身体已转,无意而随意所转,化身无限,转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随意自在,同时无意无为,是如来藏不假造作功能的法尔如是境界。匡林先生的《拳学本能说》一文,是在释、道背景下,贯通其诗、文、拳三领域,并修道、悟道、见道的经典之作。匡林先生的《习拳一悟》文章,对境界的描述更为生动具体。他认为拳术修炼的“真意是去拙力而求本能。”本能之力即为自然力,“但本能须合天地自然之道,成为符合自然之本能,此谓‘道生之,德蓄之’。这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自然之道契合,向道而生,以合自然之力,谓之顺生,体现在拳上为暗劲;另一种则柔顺自然,完全无意,纯任天机,体现在拳上为化劲。”暗劲是有意本能起用的小乘境界,化劲则是无意本能起用的大成境界,因此“自然力之修炼是拳道之本”。匡林说:“明劲多为拙力、暴力,是以力打力,而暗化之劲则是应机生劲,借力打力,符合自然力的要义。拳诀上说的不丢不顶、沾粘连随、逢朋必滚、逢滚必转、拳透敌背、一触即发等,都是此意。”因此匡林先生认为,自然力之修炼须从精神和意感中所得,所谓得劲不得劲,要看是否顺合天地人道之自然,是否虚空生妙有。而向下落实到身体,应是顺应骨骼肌肉运转发力的自然运势,“引进落空、上步转跨、脚踩中门、借力发劲、放人飞空、一气哈成”,否则又将成为有意而行的拙力发挥。“以拙力制人,心乱气促,滞重不灵,既不能久也,更不能养生”,匡林认为,拙力只是学习过程的必然体现,不是追求目标,追求目标是大乘之境中的化劲展现。《习拳一悟》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志向问题。匡林说:“犹须注意,重精神和重意感与目标志向大小有关系。志向高远,精神远放,自然力大;目光短浅,看物是物,自然力小。所以习拳亦得立志立意。”文章进一步论述道:“若神意上能顶天立地,吞江吐海,拳透万重山,自然力便得博大而圆满。如李广视石如虎,一箭穿石,无须考虑弓是否拉圆。拳透万重山,无须理会眼前之物,则拳意穿透,无人无我无物。不仅如此,因与大气交换,天人合一,精神可连天插地,与宇宙为一体,借得宇宙之能量。内无心身,外无世界。其静穆时如山,动则翻江倒海。”立志立意是有为阶段的先机妙用,必不可少。“立意高远则弓自满、弦自足,透眼前之物,顺理成章,收放自在,成大自然力,故做事做人,当立志立意高远,不能拘于眼前形内。”立志立意,其理与修行所说的大格局相同,格局大,才能收放自如,肚里撑船,借得自然大力。匡林借用老子的话说,立大志、成大事,其格局一如“老子所视天地为‘橐龠’,‘虚而不屈,动之愈出’”。老子这个虚而不屈、动之愈出的橐龠形状,即是匡林《练拳一得》所说的“笼天地于形内”、“戳万物于指端”的大胸怀。匡林先生的《练拳一得》文章,借用佛家和道家概念,对本能达成的大乘拳境作了形象描述:“实相无相在拳境中可关照为本能即实相,拳法里的本能之境最高为天地之境,有本体的意思。佛说真如,道说一,儒说玄天皆有此意味。所以实相即是无相,本体不好言说,只能以本能名之。本能在拳境里之显现为各种神来之拳。根本不可预期,只能因势利导,一触即发。拳练到本能境即是无相境,这也是极高的拳境。”在学习中人,最高拳境是领会不到、把握不住的,因此匡林说,“微妙法门具体联络到拳法,本来拳本无法,但常人习拳入门却须寻路径”,这是神秀“时时勤拂拭”的第二境界,是过度阶段必需的功法、体用过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KgLLd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