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落脚点想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切入点小、落脚点高是关键

审题立意乃是一篇文章的命脉所在,因而想要在中考作文中脱颖而出,需在审题立意上下大功夫。那么,怎样的立意是好的呢? 首 先 立意要高 文章要有高度,不能就事论事,要有升华,有感悟,对事物、事件、现象有自己的认识与感悟。比如汪曾祺的《多年
原标题:想在作文中脱颖而出?切入点小、落脚点高是关键审题立意乃是一篇文章的命脉所在,因而想要在中考作文中脱颖而出,需在审题立意上下大功夫。那么,怎样的立意是好的呢?首先立意要高文章要有高度,不能就事论事,要有升华,有感悟,对事物、事件、现象有自己的认识与感悟。比如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讲述了父亲和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兄弟式”的相处方式。但文章并不是单纯讲述这样一种有趣的父子关系,作者是要借此传达出一种人生态度、处世哲学。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文章内部的逻辑关联。文中写父亲心灵手巧、多才多艺,是因为父亲童心未泯,对一切都葆有一份好奇心、新鲜感,所以他才能与子女像兄弟式地游乐相处;写他善解人意、平易近人是因为他民主开明,不会以自己的思想左右子女的思想;写他对母亲重情重义,是为了让读者明白父亲与“我”兄弟式情谊的背后是浓浓的父子亲情,因而这种相处方式反映的是父亲的人生哲学。而“我”也深得其味,深谙其道,因而家风得以传承。这也是文章描写两对父子关系的用意所在,文章卒章显志,立意深刻,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其次立意要新这需要我们打破定势思维,认真观察,深入分析,从细节入手、挖掘新的角度。比如《多年父子成兄弟》就自出机杼,不写一般意义上的父子深情,而选“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样新鲜有趣的角度,一反我们既定认知,达到了立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作者借助父亲给自己点烟、帮儿子写情书、孩子跟“我”没大没小等细节,表现出洋溢在兄弟式父子关系中的款款情意。那么,有没有什么路径能指引考生做到立意高新呢?这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立意的起点,一是立意的终点。立意的起点,就是文章的切入点想要立意高明深刻、新颖脱俗,切入点必须小。切入小,内容相对更具体,更容易进行深度探索,也更容易写出个性,避免滥俗雷同,达到求新的目的。同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立意就会变得高明深刻。比如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以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小中见大。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子发现一只受伤的鸽子蜷缩在阳台的书架下孵蛋,“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我决定不封阳台。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索,他由此想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导致人对自然的疏离,想到了人对自然的侵略与破坏,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共处方式。这样作者借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反映了一个宏大的主题,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内涵深刻,发人深省。我们在实际写作中也要努力践行这一点。比如2018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____(古物或古迹)让我心生敬意”,如果考生选择故宫、颐和园之类的古迹,可写的内容太多,一旦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必然失之泛泛。如果从古物或古迹中最独特的一个方面入手,再进行深入探究,挖掘特点形成的原因,勾连与之相关的故事,分析背后的人文内涵,形成自己的感悟,文章会变得充实很多。再由一处扩展到其他层面、其他方面、其他建筑、背后相同的内涵(精神气质、艺术追求、时代风貌、民族文化)等,这样一来,内容有点有面,感悟层层推进,文章就有了高度与新意。立意的终点,就是文章的落脚点,是指文章要有升华提高的部分。写文章不仅要想好从哪里切入,还要想好到哪里结束,决不能平铺直叙,就事论事。我们也可以在平时进行这样的练习。比如中考作文“读书实践收获”,三者关系很简单,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最终有所收获,那么收获什么呢?可以是明白了爱国的真正意义,理解了父母的爱子之心,懂得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认识到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真正内涵,体会到大国工匠精神背后“忠于事”的人生追求……总之文章要有落脚点,可以是情,也可以是理,但一定要由表及里,有深层认识与感悟,力争由一个想到一类。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做到切入点小,落脚点高呢?考生可以适当运用填词法。当题目是单个词语时,可以借助填词法,尝试多角度缩小题目的范围,寻找最佳切入点。比如写“味道”,这是名词,可以为它补出一个定语,把题目缩小为某种食物(如月光饼)的味道、某个事物(如丁香花)的味道、某个地方(家、家乡)的味道,或心中的味道、记忆中的味道,或苦涩的味道、甜蜜的味道……再比如写“遇见”,这是一个动词,可以为题目增加一个宾语,可以遇见真实的某人、某物,也可以虚化题目,写遇见美好,遇见未知的自己……题目变得具体化之后,再调动自己已有的素材,寻找最佳立意就相对简单很多了。这样审题立意,文章才能有深度,才能在不断思考中生发更新的认识,进而做到立意的高与新。当然,想要做到以小见大,立意深刻新颖,还需要考生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只要考生平时做到眼勤、脑勤、手勤,并不断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就可以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写出内容充实又有价值的好文章。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教师梁丽娟文字编辑:刘爱枫微信编辑:宋迪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0wVen27rz.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