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行为的主导&生命就是敬畏意识主导下的成长、进步

展开全文育邻梦生命就是敬畏意识主导下的成长、进步。敬畏意识简单的说就是能够抑制满足某些私欲而采取危害社会集体利益冲动性行为的非利己思维意识,是将个人行为置于社会道德与律法准则之下的大局成长观念。自然是神秘而圣神的,每一种生命体在地球上都是独
展开全文

\"生命就是敬畏意识主导下的成长、进步\"

育邻梦

生命就是敬畏意识主导下的成长、进步。敬畏意识简单的说就是能够抑制满足某些私欲而采取危害社会集体利益冲动性行为的非利己思维意识,是将个人行为置于社会道德与律法准则之下的大局成长观念。

自然是神秘而圣神的,每一种生命体在地球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同时每一种生命又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到自然分工协作的大家庭之中,自然赋予每种生命参与分工协作的规则就是生命必须敬畏的生存准则,只有敬畏生存准则的生命体才能“世代永昌”。人类需要敬畏自然生存准则,同样也需要敬畏人类文明道德与律法准则,也就是保持敬畏意识主导成长。一旦失去了敬畏意识,人就会被潜意识所控制,看到您最期待的信息、做出最”疯狂”的行为,如此生命将不在被敬畏意识所主导,距离生命的终点将越来越近。人生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就是个人敬畏意识不断被加强的过程,而人生从壮年到暮年逐步衰老就是个人敬畏意识逐步失去生命行为”控制权”的历程,当一个生命体的敬畏意识完全失去对成长控制也就意味着其回归自然的时刻已来临。

敬畏自然是生命之源

自然是神秘而圣神的,自然创造了万物生灵,而每一种生命体又都以各自最独特的方式生存着,而绝无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体,就连树叶自然界都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当时,有关生物是否进化的辩论,也主要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传道士之间,而不是在生物学界内部进行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生物都有繁殖过盛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生命完成繁衍生息的敬畏的自然规则载体叫做基因,基因记录并传承着生命本源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出现细微变异微调,比如人类为了适应直立行走脊柱和下肢都变得非常发达,同时生育上也进行了艰难的微调,人类婴儿出生时仍然是待发育的个体,婴儿出生时脑重350到400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5%。

成长就是完成敬畏意识主导生命

人们常说:“童年无忌”,人生成长历程:完全无敬畏意识[婴幼儿]——强化敬畏意识[学龄期孩子]——敬畏意识主导[青壮年]——畏意识弱化[暮年]。成长就是从生活无意识、无敬畏逐步向敬畏意识主导生命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除了潜意识维持正常生存必须,其他几乎都不受意识控制,饮食、排泄、睡眠都处于完全“自然”状态,饿了吃、困了睡是婴儿生活的全部。随着时光流逝,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步有了意识行为,比如开始练习翻身、爬行、坐立、行走、模仿言语等等,孩子的意识性行为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步提升。

俗话说:“不知者无惧”,成长学习就是习得敬畏意识、掌握生活认知的过程。学习活动就是接受参与社会集体生活的道德、律法与习俗,就是学会按照社会共识性行为准则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教学的目的就是赋予孩子们使用工具【核心是语言文字】的本领,授予他们将事物与语言文字符号的“音、形、意”完美对应起来认知世界的能力。语言文字是人类记录生产、生活实践总结经验的工具,是将自我对自然世界事物认知高度图形符号化和发音的抽象化的发明创造。学习就是学习者将特定的文字符号、发音与原物体实物一一对应起来,并将其输入大脑形成长期记忆,以备下次遇见同类事物时能够准确辨识的过程。语言文字是人际间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它以语音、符号、寓意的综合形式呈现给大众,语言文字系统性呈现为各类书籍,如文学、法理学、哲学、历史、宗教、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解剖学、医药学......学习就是将人类已知生活智慧转化为个人成长能力与生产技能的过程,从而产生对生命、生产活动的敬畏意识。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方面说明基因遗传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深刻的反应出家长和师长对孩子成长行为示范教导的重要作用。新生的孩子如同“白纸”,除了健全的身体他们唯一拥有的就是“天生”的学习能力,虽然他们的生活不能自理、没有思想,但是他们能够通过模仿家长和师长的行为,习得独立生活的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思维经验。因此,我们能见到出生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如果将他们置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他们就会习得不同的生活习性、养成不同的言行习惯、拥有不同的文化信仰,成为不同民族的人。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才。”质地精良的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会自成具有收藏价值器物的,树木再好不经过加工也不能成为上好的建筑材料,树苗在自然成长状态下通过修剪枝叶能够获得更好成长、成才的机会。孩子自带成长能力,拥有无限的成长能力,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人性是可塑的。因此,教育活动才有意义和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孩子成长塑形,让他们的行为习惯符合社会公认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教育孩子不仅仅要授予他们文化知识、融入集体社会生活的智慧,还需要引导他们臣服于社会公共的道德与律法之下,也就是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行为习惯加以修剪,使他们的心性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制标准、从内心深处筑起敬畏意识主导生命的安全成长底线。

敬畏意识就是生命成长的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世界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没有“规矩”是不可能成其为文明社会的。“规矩”是文明社会的前提、是人际实现分工协作的基层准则,“规矩”的具体呈现形式就是道德与律法。教育就是以道德与律法为“规矩”,为个人成长指引方向,教导世人行为处事的准则、指引人们如何更好的做事,用文明之光照亮人生成长前行的路、激活个人成长潜能。教育的核心就是为人生成长指引方向,教人行为处事之道、建立起人生成长的敬畏意识规矩,激活个人正向成长潜能。

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敬畏意识对于生命不仅是规则意识,为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主动遵守规则,还要求人们在规则面前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每个人都是社会生产分工的参与者,假如每个人都缺乏遵守规则的意识,那么交通秩序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马路上就会险象丛生、人们的出行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生产分工协作的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每个个人和组织都无法保障合作权益被尊重。相反,人人都遵守规则、对社会性规则充满敬畏意识,那样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基础才会永固,人们才能放心的参与到社会生产大分工、大协作之中。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有形的、无形的规则无处不在,每一种规则都是为了保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人,懂规矩、有敬畏意识才能在社会分工协作中得方圆,每个人平稳的社会生活、生命安全、生产交易都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之上的。遵守规则、有敬畏意识,体现个人基本的成长素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个人才能拥有自由的成长权利。

\"生命就是敬畏意识主导下的成长、进步\"

权力=调解+裁决

敬畏意识就是有行为底线

敬畏意识就是行为处事有底线,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不是谨小慎微,而是对权利能清晰把控、清醒把握。只有拥有敬畏意识才能在诱惑面前保持坚定,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手握戒尺,举有所虑。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难的是言行一致,敬畏法纪、自警自励,敬畏意识就是敬畏人生、敬畏良知、敬畏法制。

1、敬畏人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再生是为新生命,生命没有再来一次。人生数十年,自己将成长向何方、能为社会建设做些什么?只有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洁身自爱,多为社会做好事实事,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逆境中磨砺进取的战斗意志,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生命成长的主轴就是一方面从社会中获取成长资源壮大自己,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能量为社会建设做贡献以获取社会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认同。

2、敬畏个人良知。良知就是顺应天道而赋予的个人智慧,是人生成长历程中潜意识辨别事物真善美丑的明辨能力。每个人不仅要按照社会道德与律法高标准要求自己,还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上守住底线、严于律己,抗拒诱惑。要慎独、慎欲、慎微、慎初,努力做被社会生活所信赖的人、被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被子女认定为成长榜样并引以为荣的人,一个回首成长往事能够问心无愧的人。

3、敬畏法制。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要时刻视国家法律、法规为行为处事的“尚方宝剑”,做到依法、依归令行禁止。要深入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熟悉和掌握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正确行使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成长权力;自觉在法律框架约束下办事,做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公民。

\"生命就是敬畏意识主导下的成长、进步\"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生命就是敬畏意识主导下的成长、进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1oGqd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