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狠活”干倒7000亿食品巨头,是大怨种还是因果报应?_添加剂_辛吉飞_科普

2022年10月10日,假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海天味业的股价开盘即下跌,跌幅一度超过8%,相较前一个交易日,海天味业市值蒸发近360亿。 10月27日,头顶着“酱油茅”光环的海天味业,交出一份让市场难以接受的三季报: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

2022年10月10日,假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海天味业的股价开盘即下跌,跌幅一度超过8%,相较前一个交易日,海天味业市值蒸发近360亿。

10月27日,头顶着“酱油茅”光环的海天味业,交出一份让市场难以接受的三季报: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为公司历史同期最差表现。季报一出,公司股价大跌6.17%,市值一天右蒸发近200亿。但真正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将在Q4集中体现。海天算是真真正正陷入了泥潭之中,难以挣脱。

这一切或许要回溯到“辛吉飞”这个名字。在他9月10日发布的一则短视频里,他向大家展示了“海克斯科技酱油”的合成方法,称是真正的“科技与狠活”。

这位网红通过对食品添加剂的解密,迅速成为全网顶流,搅动整个万亿食品行业市场,掀起了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全民讨论。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大家对此呈两极分化的态度。

支持者认为:博主勇敢反抗恶势力、揭露了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的行径;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食品添加剂的污名化,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

那么他的爆火背后——是故意迎合观众的“虚假”科普、还是群众真实的信任危机?

# “海克斯科技”为何能震动全网?

一勺三花淡奶,自来水变羊汤;

一点碎肉和边角料,牛排直接成型;

明胶片和植脂末加糖浆一泡,燕窝直接成型......

“海克斯科技”这个词语出自游戏《英雄联盟》,特指魔法和科技融合的高精尖技术,但在短视频博主辛吉飞略显浮夸的表述中,它成为了将食品“化腐朽为神奇”的代名词,添加剂也因此被更加妖魔化。

2021年4月以前,辛吉飞只是东北的一名烤面筋摊主,在抖音语气冷静的记录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讲解讲解自己开小摊的机器。视频内容也与普通的美食制作教程相差不大。不过当时的作品点赞却非常一般,大部分作品点赞量连1万都不到。

随后他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讲解路边摊的调料、食物都是怎么做的,怎么利用添加剂制作味型、又下了什么色素之类等等,流量也逐步爬升。自从他发布了“科技与狠活”系列作品后,基本上每条作品的点赞量都在20万以上。

直到2022年3月,他开始频繁更新“合成鸡肉”、“合成奶茶”、“合成牛肉丸”等揭秘视频,并且每次在加添加剂的时候,他都会说“不能多加,多加了就要‘倒沫子’了!”,在结尾放上一段他拿着纸巾奔去厕所的画面,暗指这些东西都闹肚子,对身体有明显危害。

这种极端戏剧化的场景加入到打着科普旗号的视频里,就显得十分不合时宜。比如只要添加了味精(谷氨酸钠),辛吉飞后面就带一句“头发掉光光”;只要是买来的餐食就都是“边角料”,毕竟“商家怎么可能给你好肉”,用的也一定都是“黑科技的配制醋”……在辛吉飞的世界里,商家与消费者是完全对立的,商家无好人,商品必猫腻。

从传播角度来看,辛吉飞的视频确实有“爆火”的潜质。辛吉飞并不是正襟危坐在镜头前科普,而是歪嘴、秃头的“解答疑惑”。一句百搭的“那必是科技与狠活儿啊”第一时间就让人记住,简单又直接,再搭配足够可视化、对普通消费者视觉产生绝对震撼的制作过程,不断加速其内容的出圈。

# 当科普被流量把持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工业的发展。”这句话是食品行业人在圈内说的,是真相,说出来却好似变了味,像为自己添加食品添加剂找寻推脱的借口。

所以一般大家都对外称:“我们是没有使用黑科技的产品。”这无不折射出食品添加剂的尴尬境地。

食品添加剂 ,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它可帮助维持食品品质,保证食品安全, 增添口感的要求。 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多达2300多种,事实上,只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很安全的。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其实都是违法滥用添加物导致的,却让食品添加剂背了黑锅。

拿酸奶来说,不少食品中会添加明胶或果胶作为增稠剂,但事实上明胶提取于牛骨猪皮等动物产品,本身是胶原蛋白;而果胶中大量的膳食纤维,也对人体有益,完全不需要禁止其添加进食品中。

食品添加剂早已成为了食品产业中的一部分。但由于信息的壁垒,人们只看到了过量和滥用带来的后果,而忽略了食品添加剂对于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大到预制菜、小到味精,都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后来坊间开始流传摄入味精会导致种种病变,小到脱发大到癌症,味精一时间成为了众矢之的。但其实早在1987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经过十几年关于味精安全的跟踪研究后即宣布将味精列入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结论是“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无限制”。

现在好似只要是科普食品添加剂真实作用的科普作者,都会被认为是来洗白的,骂声一片。轻则读者留言“你觉得好那你就吃”“立马取关”,重则遭遇“举报封号”。

回想一下,自己的家族群中,总是有家人会时不常地分享出《警惕!XX食品千万不要吃》《震惊!老人吃xx患上……》这样的文章,“科技与狠活”实质上和挂着“震惊体”文章没有任何区别,抛开剂量谈危害,拿极端案例当做普遍现象,本就站不住脚。但在强大的算法下、病毒式传播下,人们被消解了思考的时间,被流量所把持,粉丝甚至还到处出征,四处引战。

食品企业也不完全是遭遇了“无妄之灾”,行业自身其实也推动了消费者对添加剂产生误解的过程。调味品企业长期以来宣传零添加、有机、传统工艺等概念,虽然是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但却给行业发展挖了一个大“坑”,加剧了消费者对添加剂和工业化加工就等于“不好”的观念。而实际上,零添加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添加剂,传统手工制作也完全无法保证杀菌消毒的环节。

当科普被流量所把持,舆论被流量掌舵,最终变为了“谣言”的秀场,这其实才是真正的“科技与狠活”。

# 爆火背后是公众对食安的信任危机

但没有群众基础的谣言是不会如此大范围出圈的,爆火背后其实是一场蔓延了几十年的对食品行业信任危机。

虽然已经过去14年了,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的事情依然让很多人记忆犹新,这是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最初的负面印象来源。 实际上,三聚氰胺并非是食品添加剂,而是违规添加物,是不应该出现在食品里的,更别说婴幼儿奶粉中了。 因此违法添加物而迁怒合法食品添加剂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误判。

从三聚氰胺、苏丹红、甲醛、瘦肉精等这些违规添加物,到今年3·15晚会曝光的“土坑酸菜”引发的健康质疑,都让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卫生。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却再难吃到更干净、原汁原味的食物。

这种担忧已经在人们心中存在许久,辛吉飞的出现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恐慌。信任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依靠。因为有信任,分工才会被人们遵守,从而形成有序的工业化社会,让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一旦“信任”被伤害,负面影响将会是长远而隐蔽的,也是需要更多时间和付出来弥补的。

好的是,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理性的声音在网络社区的各个角落出现。

首先是早期缺位的权威媒体和专家开始大范围发声,称此类视频夸大了添加剂的危害;知乎和微博上,从业者们也纷纷站出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互联网整体呈现出一种积极科普的氛围,极力将食品添加剂“祛魅”。

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到添加剂类别的介绍,人们对“食品工业”的认知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深化,让更多人意识到,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有些东西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是必要的。

或许从这个角度而言,辛吉飞事件确实带来了许多正面的影响,促进了科普、让大家更关注食品安全,带来一次爆发后的理性回归。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2Kbg6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