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PattiSmith:诗意与摇滚

编撰:硬硬 图均来源于网络 “ 一天傍晚,我们走过第八街,听到《因为这夜》(Because the Night)从一家接一家的店铺破门而出。那是我和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合作,它上升到单曲榜第十三
原标题:PattiSmith:诗意与摇滚编撰:硬硬图均来源于网络“一天傍晚,我们走过第八街,听到《因为这夜》(BecausetheNight)从一家接一家的店铺破门而出。那是我和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Springsteen)的合作,它上升到单曲榜第十三名,实现了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Mapplethorpe)对我有朝一日做出一张热门唱片的梦想。罗伯特毫不掩饰为我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他期望的,也是他对我们俩所期望的,“帕蒂,你比我先出名啦!”——《只是孩子》(JustKids)时间是1978年的夏天,彼时的帕蒂·史密斯31岁,未曾想过自己的歌曲会闯进公告牌榜单,会日后被冠上“朋克摇滚桂冠诗人”(Punk\'sPoetLaureate)和“朋克教母”(GodmotherofPunk)的名号,会被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Ginsberg)和民谣歌手鲍勃·迪伦(BobDylan)邀请一起演出,会成为音速青春(SonicYouth)、R.E.M.和U2等摇滚乐队的精神引领,会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献唱。毋庸置疑,史密斯的影响力不止于此,而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资产。诗歌、摄影、电影、甚至时尚界,不论在哪儿,史密斯都以独一无二的开创者姿态备受瞩目。“他俩只是孩子”1946年,史密斯出生于新泽西州,因为特立独行的个性备受同龄孩子冷落,但生性喜爱独处与思考的她自得其乐。19岁那年因意外怀孕被迫中止学业,在一家工厂做工。1967年,她怀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只身前往纽约城。行囊再简单不过:几件衣服,一本笔记本,和《彩画集》(Illuminations)——她一生挚爱的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代表诗人阿尔蒂尔·兰波(ArthurRimbaud)的诗集。此时的纽约正经历一场又一场的艺术暴动,从50年代开始,绘画上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文学上的垮世代(BeatGeneration)诗人就点燃了城市的欲火,而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的艺术计划“工厂”(TheFactory)正全面挑逗纽约的艺术、剧场、电影和音乐,和沃霍尔合作的地下丝绒乐队(TheVelvetUnderground)也用一种新的噪音挖掘这个城市与人性的多面。在这个属于所有波西米亚族的天堂与幻影城市,这个嬉皮士们“爱之夏”(SummerofLove)的狂欢点,史密斯遇到了若干年后个人回忆录《只是孩子》(JustKids)中的主角人物: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图源:TheGuardian对艺术敏感的天性,对生活无畏的体察之心使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他画画,创作艺术品;她写诗,在书店打工维持二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二十出头岁的两个人,物质贫乏,是挨饿艺术家,精神却很富足。他们热爱音乐,付不起高昂的门票看现场,就在家里整日开着老唱机一遍遍温习仅有的唱片。去美术馆,手边的钱只够买一张票,就每次派一人作为代表进去看展,出来后讲给另一人听。Ononesuchoccasion,wewenttotherelativelynewWhitneyMuseumontheUpperEastSide.Itwasmyturntogoin,andIreluctantlyenteredwithouthim.Inolongerremembertheexhibit,butIdorecallpeeringthroughoneofthemuseum’suniquetrapezoidalwindows,seeingRobertacrossthestreet,leaningagainstaparkingmeter,smokingacigarette.Hewaitedforme,andasweheadedtowardthesubwayhesaid,“Onedaywe’llgointogether,andtheworkwillbeours.”有那么一次,我们去了上东区相对较新的惠特尼博物馆。这次轮到我了,我不情愿地留下他自己走了进去。我已经不记得那里都展了些什么,只记得我透过一扇博物馆特有的梯形窗户,端详着街对面的罗伯特,他正斜倚在一个停车收费器上,抽着烟。等我出来,我们朝地铁走去,他说:“我们总有一天会一起进去,而且是去看我们自己的展览。”(摘自《只是孩子》)“只是孩子”的故事发生在华盛顿广场公园。有天他们去广场公园游玩,在喷泉旁边,一对老夫妇停下脚步,毫不掩饰地盯着他俩看。梅普尔索普很高兴有人注意自己,深情地攥紧了史密斯的手。“Oh,taketheirpicture,”saidthewomantoherbemusedhusband,“Ithinkthey’reartists.”“Oh,goon,”heshrugged.“They’rejustkids.”“哦,把他们拍下来,”女人对她一脸茫然的丈夫说,“我觉得这俩人是艺术家。”“哦,得了,”丈夫耸了耸肩,“他俩只是孩子。”(摘自《只是孩子》)两人后来的故事不尽如童话般圆满,史密斯嫁作他人妇,梅普尔索普患艾滋离世,但青春时光里互相取暖的慰藉、互相碰撞的才华、互相激发的灵感无可取代。摇滚乐史上最著名的专辑封面之一---《马群》(Horses)(1975),暧昧孤傲、潇洒不羁的史密斯,此封面正是由梅普尔索普操刀拍摄摇滚是诗的载体史密斯曾自谓“恨不能生在十九世纪”,认为自己变成“朋克教母”实属意外,诗人,才是她艺术家本心里的优先设定。摇滚于她,最重要的意义便是诗的载体。她从不觉得自己是“摇滚明星”,宁愿自视为“表演者”。她饱读诗书,挚爱的偶像是兰波、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和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早期史密斯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偶然遇到了吉他手兼摇滚评论家莱尼·凯伊(LennyKaye),她的职业轨迹从此改变。二人发现他们对早期的摇滚乐有着共同的喜好,一拍即合成为挚友。1971年,史密斯在圣马克斯教堂(St.Mark’sChurch)开诗歌朗诵会,第一次邀请凯伊为她在现场用电吉他伴奏,电吉他带来的冲击与史密斯充满力量和创造力的诗歌碰撞出的火花惊艳四座。自此,史密斯的艺术创作里便又多了一样——摇滚。图源:Tumblr首张专辑《马群》即为摇滚与诗歌的混合产物,歌词尽如高密度的诗句,承载着瑰丽诡异并时而灰暗神秘的意象,技巧上虽然粗砾生猛,但却提出一个前卫的、超现实主义的新美学想象。专辑A面第一首单曲《Gloria》的开篇歌词更说明了史密斯对于世界的态度:“JesusDieforsomebody’ssins,butnotmine”(耶稣为其他人而死,但不是为我)。此话并不意在反基督,而是反对我们的一切都是被别人规范,反对我们一定要遵从别人给予的规则。如史密斯所说,“如果我做错事,我不希望别人为我的罪恶而死,我会自己负起责任。这是关于个人和心智的解放。”这是一篇个人的独立宣言,也是史密斯的一贯精神。1979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场七万人大型演唱会上,她的返场曲是一如以往翻唱60年代乐队TheWho的名曲《我的世代》(MyGeneration)。歌曲结束后她高喊:“我们创造了这个时代,让我们夺权吧!”歌迷疯狂冲上台,几乎引起暴动。1975年史密斯在纽约中央公园庆祝越战结束的\"TheWarisOver\"游行中国演出图源:Corbis在史密斯的摇滚、诗歌、或者说“摇滚诗”中,各种社会议题始终是高频出现的主题,不论是环保还是人权,不论是对胡志明改革精神的反思(《GungHo》),还是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批判(《RadioBaghdad》)。与丈夫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Fred“Sonic”Smith)合写的歌曲《民众拥有力量》(PeopleHaveThePower)更是成为90年代至今的抗议经典歌曲:IbelieveeverythingwedreamCancometopassthroughourunionWecanturntheworldaroundWecanturntheearth\'srevolutionWehavethepowerPeoplehavethepower我相信我们所梦想的事情都可以透过我们的团结来达成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让地球天翻地覆我们拥有力量民众拥有力量(摘自歌曲《民众拥有力量》)右图为史密斯本人所画图源:www.pattismith.net也正是在史密斯充满人道关怀、时政关怀和对人生意义探讨的诗句中,我们得以学习如何在摇滚乐中找到自由与解放、诚实与反叛,以及永不妥协的精神。References:http://www.pattismith.net/intro.html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tti_Smith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ts/patti-smith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P74p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