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也有个陈世美中东原来也有一个大清朝,崛起之路真的太像了|地球知识局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NO.712-奥斯曼帝国崛起 作者:深眸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在当代土耳其社会,无论社会大众还是国家领导人,都对历史
原标题:中东原来也有一个大清朝,崛起之路真的太像了|地球知识局(⊙_⊙)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NO.712-奥斯曼帝国崛起作者:深眸制图:孙绿/校稿:猫斯图/编辑:棉花在当代土耳其社会,无论社会大众还是国家领导人,都对历史上奥斯曼帝国的辉煌时代心驰神往。那确实是突厥人历史上的黄金年代,从黑海、地中海到红海,无处不可见奥斯曼人的旗帜。这个帝国的崛起很有意思,经历200多年的南征北战,它从一个弱小、贫瘠的部落酋长国一跃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最鼎盛时帝国人口达到2000多万,苏丹财政收入是西班牙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倍多。甚至差一点扣开维也纳之门,令欧洲诸国瑟瑟发抖。是什么让奥斯曼帝国如此快速地取得了这样的成就?野蛮人的文明时刻奥斯曼人能够快速崛起的基础,和后来他们亲手灭亡的拜占庭帝国大有关系。今天土耳其所在的安纳托利亚半岛,在拜占庭帝国中期就开始出现了大量突厥人。伴随着12世纪开始的蒙古西征,这里的突厥人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在部落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量的小国家,是当时黑海南岸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在之前伊斯兰教向中亚扩张的浪潮中突厥人借由宗教反向渗透不仅大量控制阿拉伯帝国的地方政权和军队而且永久性进入了小亚细亚半岛奥斯曼家族所在的区域,名为比提尼亚地区,是紧邻着拜占庭帝国东侧的地区。这里是贫瘠的安纳托利亚半岛的边缘,土地相对肥沃,而且能够受益于拜占庭帝国及其附属国的海上贸易。这让这个国家的穆斯林和周边的基督徒关系相当密切,不仅有一些希腊化的倾向,而且在宗教立场上也相对温和。和内陆高原相比海峡区和比提尼亚的条件相当好了而他们西边的邻居拜占庭帝国正处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西边,是经常借着东征异教徒的名义,抢掠帝国的天主教世界;东边,是绝对的异教徒塞尔柱罗姆人,他们的伊斯兰信仰相当坚实,总有西征的倾向;北边,是蒙古帝国的继承者金帐汗国,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横扫千里的实力,但仍然不是好惹的善茬。拜占庭曾经因十字军东征而被搞得四分五裂如果不是蒙古人重创阿拉伯拜占庭可能会更早倒在伊斯兰战士的马下而奥斯曼人的存在,正好可以作为拜占庭帝国与塞尔柱罗姆人之间的屏障。在晚期拜占庭帝国的支持下,奥斯曼人比其他突厥兄弟获得了更多的农业与商业指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在海边吃过见过的奥斯曼人和内陆的游牧老乡比,已经不一样了其实在和拜占庭帝国的交往过程中,奥斯曼人没有彻底丢掉突厥人的游牧特征。在他们向外迈出征服脚步时,著名的“加齐传统”是保障他们战斗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所谓的“加齐”,其实是奥斯曼人自认边疆民族的一种共识,要求战士之间同甘共苦,没有高低贵贱,人人都可以通过战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分你我,一同战斗而位于两大宗教势力之间的地理位置,也让奥斯曼人秉持着宽容的宗教政策,只要按规定缴纳贡赋,异教徒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信仰。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米勒特制度”。该制度创建者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允许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即“米勒特”)在不损害帝国利益并承担捐税的基础上,拥有专门的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可以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充分享受内部自治权。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凭借着拜占庭帝国的经济和技术支援,再加上两种不多见的制度,奥斯曼迈出了对外征服的脚步。整个14世纪,奥斯曼人都在不断蚕食塞尔柱罗姆苏丹国的领土,并开始对黑海西岸和东地中海的一众臣服于拜占庭的小国动手。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夕所谓的拜占庭帝国事实上只是君士坦丁堡城邦了虽然这个进程一度被残存的蒙古势力打断,但历史大势不可阻挡。包容、强悍、富裕的奥斯曼人很快就直接把矛头转向了过去的老大哥拜占庭帝国,并在1453年攻下了君士坦丁堡,控制了黑海南岸和地中海东岸,成为了新一代的世界大帝国。真理在我大炮的射程之内(这可是奥斯曼人的真理大炮)经济和政治的优势拿下一两个对手不是难事,但庞大的帝国要想继续扩张,必须有相匹配的强劲经济实力。13世纪之前,奥斯曼的经济生活以纯粹的游牧经济为主要形式。在拜占庭人的指导下,他们也逐渐从游牧转向定居,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在吞并了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和拜占庭的残余之后,由于控制了关键的贸易通道,奥斯曼的经济也在向商业化转型。没有比收过路费更轻松的了(伊斯坦布尔海峡)素丹们在商业上实行吸引、鼓励外国商人投资的政策,使得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1453年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形成了既有游牧经济、又有农业经济和繁荣商业贸易的混合型经济模式。这不仅让奥斯曼人摆脱了传统游牧经济的脆弱性,更让他们的经济体量快速增大,得以供养更多职业军人。有了经济基础,政治改革也得以展开。早期奥斯曼国家改变了部落社会的体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军队与朝廷官员只听命于苏丹,税收也归于王宫之手。渗透基层的管理模式,跳过了中间层层拔毛或是各自为政的封建领主,调度资源对外作战非常方便。反观当时的欧洲,封建分割到处存在,权力根本不能集中在君主手中,也更没有效忠于国家的强大军队。还有教权和王权互相制约,社会十分松散,自然容易被奥斯曼帝国各个击破。若非在维也纳城下奥斯曼人吃了反包围的亏,欧洲的历史进程都有可能被改写。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快速调度资源的能力,苏丹们的个人好奇心也就得以施展了。自喜爱大炮的穆罕默德二世之后,成建制的炮兵很快在奥斯曼军队中普及,仿佛在向基督徒证明他们不是一群野蛮的穆斯林游牧民。当时的大炮由于技术落后只能造得非常笨重,难以运输甚至要在战场前就近铸造...海上的军事实力也在快速升级。已经彻底占据了黑海和半个地中海的奥斯曼海军得到了当地海洋民族的指导,很快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奥斯曼帝国的主力战舰加利帆船在吨位和桨手数量上都远胜欧洲同时代的对手,在大规模海战中占尽了便宜,在同海洋文明的威尼斯人和葡萄牙人交锋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地中海上的主要岛屿奥斯曼只占有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但能够分得半个地中海对于不擅水战的中东政权已属不易江山底定之后,奥斯曼人发现,自己治下的帝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硕大帝国。他们不仅将黑海变为自己的内海,还控制着影响世界的地中海和红海航线;然而内部的民族、宗教问题也相当混乱,不仅有穆斯林、基督徒,还有犹太人、原始宗教信徒甚至类似拜火教的小教派。原有的地方贵族都对听命于素丹感到犹豫,一有机会就会反叛。此时的帝国虽国土辽阔通衢四方但也弊病缠身内忧不断了打天下易,治天下太难了。帝国的三层洋葱对如此庞大的疆域,帝国采取了“核心-外围-边缘”的分层治理方式。帝国的核心地带是小亚细亚半岛,直接受素丹的统治。在这个地区,统治者权力合法性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素丹所控制的军队和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宗教合法性。几乎就等于今日的土耳其1517年,素丹谢里姆一世率领军队征服埃及之后,开罗的末代哈里发将头衔让给了谢里姆一世,苏丹成为“两圣地的仆人”。伊斯兰教与奥斯曼的结合使帝国获得了急需的合法性,帮助帝国获得了穆斯林的向心力。奥斯曼人的清真寺一定不能输给拜占庭的教堂要让整个伊斯兰世界都来见证苏丹的虔诚帝国统治的外围是广大的阿拉伯世界。1517年谢里姆一世征服埃及之后,将包括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和埃及在内的广大阿拉伯地区都纳入其权力辐射范围,设置帕夏这样的封疆大吏管理这些地方,分担中央政府的压力。虽然时有叛乱发生,但在帝国强势时期这都不是大问题,帝国的边缘地带包括马格里布、巴尔干、黑海北岸,马格里布过于遥远,始终与奥斯曼本土若即若离,只要他们不倒向西班牙即可。而巴尔干和黑海北岸对奥斯曼颇为重要,能否成功在欧洲大陆站稳脚跟决定了奥斯曼的未来,但这里民族宗教颇为复杂,俄国与奥地利在外虎视眈眈,留给苏丹的时间并不多。小亚细亚——突厥+伊斯兰阿拉伯世界——非突厥+伊斯兰外围世界——非突厥+非伊斯兰(粗暴总结..)帝国本身也在不断吸纳下属地区的文化精华,在争夺舆论制高点的意识斗争中试图占得上峰,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在文学艺术方面,奥斯曼人借鉴波斯诗歌的模式谱写出美丽的诗篇。在宗教文化方面,大力兴办学校,开设医馆,建立清真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伊斯兰学者为帝国服务。比如素丹穆拉德二世就喜好与文人交往,借助他们的帮助编纂了第一本奥斯曼人的编年史,作为帝国的标杆文化工程;穆罕默德二世也不仅是一位“征服者”,更是文学和哲学爱好者,他熟悉波斯文学和阿拉伯文学,能熟练使用塞尔维亚语、意大利语和希腊语与人交谈。奥斯曼人的文化与体育活动也是颇为丰富多彩的总之,早期奥斯曼素丹们善于学习,重视宗教机构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保护了被政府地区的文化自尊心,并将帝国核心的文化高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缓解了帝国内部的文化冲突,让帝国的基本领土得以稳固。总的来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过程,也是奥斯曼人在各种形式的文明交往中不断借鉴、学习和创新,并改变自身的过程。奥斯曼帝国在文明交往中发展为一个定居性的农业帝国,并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社会管理和政治统治制度,形成了强悍先进的军事管理体系,并发展了本国的宗教文化,这造就了奥斯曼帝国军事上的不断胜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这些表现使16世纪打上了“奥斯曼黄金时代”的标签,这也是当今土耳其国家的民众十分怀念奥斯曼时代的原因所在。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END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WVg1r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