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刻板摆脱“刻板”“严肃”,电视节目的语态表达在改变

突破原有刻板印象的束缚,打破寻常惯有思维的影响。电视节目做到如何才能吸引到年轻观众的目光?从语态的转变,青春元素的融入,电视节目的发展逐渐走向“青春化”。 长久以来,和宏大主题相关的电视节目往往被扣上“严肃”“刻板”的帽子,但最近一批电视
原标题:摆脱“刻板”“严肃”,电视节目的语态表达在改变突破原有刻板印象的束缚,打破寻常惯有思维的影响。电视节目做到如何才能吸引到年轻观众的目光?从语态的转变,青春元素的融入,电视节目的发展逐渐走向“青春化”。长久以来,和宏大主题相关的电视节目往往被扣上“严肃”“刻板”的帽子,但最近一批电视节目却让人眼前一亮:《开讲啦》转变语态,让文化交流的价值在思想碰撞中尽情表达;《汉语桥》以汉字为桥,通过丰富的形式、多元的内容展现中国在思考人类共同命运并为共同美好生活做出的积极探索;《我的青春在丝路》则通过辗转多国,深入跟拍记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年轻人,进而感染更多的青年丝路追梦……《开讲啦》这些节目让观众发现,包括“一带一路”主题在内的重大题材电视节目并不总是一张“严肃脸”,它也能如此气韵生动,也能从新闻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现实形态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纷繁复杂的成分,一些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也悄然出现。让传递主流价值的电视节目拥有更广阔的年轻市场,对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对于青年观众来说,他们的人格和梦想尚未定型,亟须正确引导和塑造,而电视节目就是承担此种功能的重要载体之一。智能设备的普及让不断成长的年轻观众对电视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如何实现让主流价值观抵达人心深处,鼓舞更多的年轻人将国家命运与个人梦想联系在一起,对电视节目进行“年轻化”尝试则成为一种必要。《我的青春在丝路》等一批“青春系”主流电视节目在探索中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节目转变语态,以青春为基调更能精准地击中年轻观众的心。《汉语桥》首先,节目要想能够吸引年轻观众则需要发掘节目中符合年轻口味的表述方式。在开掘年轻市场时,过于庄重老派的表述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与“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相联系时,许多节目都将这一倡议具象为可感可触的文化元素或符号,并将其与节目特质结合,用更加活泼的形式进行呈现。如《汉语桥》便在赛事上做出改变:创新节目的内容形式,让比赛集话题性、互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令观众和选手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吸引年轻观众之后,便是要让他们与节目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认可节目所传达的主流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观众意识到节目的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实现这一点的途径之一便是找好“代言人”,比如《我的青春在丝路》抓住的共鸣点便是与每个青年人都息息相关的“青春”。创作者挑选了14张年轻的面孔,他们和大多数年轻观众一样也有缺陷和短板,却能通过自己在丝路沿线国家的努力和服务,让青春散发不一样的光芒。《我的青春在丝路》当然这样的“共鸣”是需要观众自己品读的,从制作方角度直白地渲染节目意义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观众群体,他们更希望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几乎所有“青春语态”的电视节目中都不再过分生硬刻意的“点题”,正在芒果TV播出的《我的青春在丝路八月季》中有几期节目甚至只字未提“一带一路”,然而但凡不曾与社会脱节的观众都能明了,支撑着这些年轻主人公抛洒青春热血的究竟是什么。被趣味所吸引,在共鸣中实现自我观照,或许不远的将来,用青春语态表达的主流价值能让更多年轻人主动握起青春的“笔”,在丝路上、在更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一画。来源:光明日报(原文有删减)编辑:王海婷侯雯慧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8V6zZlEq6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