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充分利用市场先生的情绪白云先生:情志心理情绪精神

原创: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 2015-12-21白云道馆第二课讲养生的课结束后,大家一致表示对情志心理情绪精神等问题比较感兴趣,因为身心健康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身,另一方面是心。上一课把身的问题讲完了,这一课,接着讲心的问题。 第一部分:情志
2015-12-21白云道馆第二课讲养生的课结束后,大家一致表示对情志心理情绪精神等问题比较感兴趣,因为身心健康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身,另一方面是心。上一课把身的问题讲完了,这一课,接着讲心的问题。第一部分:情志篇情,心字旁,一个青字。什么意思呢,这个青,本意有蓝色的意思,引申义为东方之色的意思。东方,主木,主肝,主春。所以平时说,动物有说发情的,也有说是发春的。心里有一团情感像春天的草木一样在萌发。为什么动物发情多在春季呢,雨季到了,又到了发情的季节。惊蛰之后,春雷阵阵打开了生发复苏的信号,动物其实和植物一样,他们也是按照同样的节气在生长化收藏。人呢,也一样。虽然人类的发情现象,已经退化掉了。但是依然有思春,怀春,春心,春宫,荡漾等一些词来描述人类在春天的发情现象。这些都是从生理上面讲,万物因天之序,而自然而然的出现发情的现象。到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这就是天之道。后来,情这个字,被引申为指欲望。虽然这个欲望,也是基于生理而萌发,不过已经和生殖相脱节,涵盖的东西比较宽泛了。泛指一切从心里生发出来的情感。比如亲情,友情,恋情等等。情本身,和春天,东方木,肝息息相关。所以,一个肝好的人,会本能的多情,因为这样的人总是更容易产生萌发的冲动。志,士之心。它是比情,更强烈和持久的一种表现。情,只是萌发。而志,则是以什么什么为任务,为使命,一定要如何如何。狭义的情和肝相关,志为肾所主。一个人是不是志向远大,取决于它的肾精有多足。打个比方,一辆汽车能开多远,取决于它邮箱里面有多少汽油。情志合用,泛指人情感问题。它由七情六欲组成。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欲。情志致病的总原理: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通常人们所说的心理疾病,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被称之为情志不遂。严重的,也叫情志病。由七情内伤所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於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吕氏春秋·贵生》)。这段话,是讲六欲的。翻译过来,简单的说,就是,天道贵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才是最要紧的事情,耳目鼻口等孔窍,是为了让人能生存而被造物者设定的,如果人滥用过用四官,也就是耳朵眼睛鼻子口,则是损害生命的。所以必须要有节制,省着用。怎么省着用呢。所以就有闭目养神之说。因为眼睛是一个总开关,只要眼睛这个开关关闭了,那么一个向外释放自己生命的进程就被关闭了。闭上眼睛,然后入静,把耳朵也关掉。不多说话,不乱吃东西,饮食有节,口味清淡,这样就是把口也关掉了。鼻子呢,则是呼吸要自然放松绵长。第二部分:心性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黄帝阴符经》)。这句话,就是道家关于心和物关系的基本思想。认为,心只是外物投射的映像。比如说,胎儿在刚有胎动的时候,胎心就存在了,那时候,那个婴儿有“心”吗,还没有。胎儿的心里,只有神气。还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个心性的心。道家认为,心者,灵府也。心只是一个房子。是为了给神气居住的场所。房子本身,并不是最关键的最本质的,房子里面住的东西,才是最根本的最关键的,才是生死之本。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为什么不说得心者昌,失心者亡呢,因为心只是几堵墙而已。并不是最根本的东西。“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扰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在中医上讲,心又是君主之官。他是其他五脏的君主,只要心一动,其他的就跟着摇动。五脏一动呢,则就会萌发出来一大堆的外在的情感变化。各种情志,都出来了。情志的物理基础,就是人的脏腑。经常会有人说,修道就是修心这种话。按照代表着最正统道家思想的黄帝老子和庄子的观点来看,修心就是砸墙。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黄帝说,让人恬淡虚无,老子说,让人心善渊,庄子说,让人心斋。这些,不是让人去修心,而是让人不要去拎起来修理他的心。因为,只要一拎起来敲敲打打的,那么心一动,其他五脏六腑跟着动,浑身都要跟着动,情志全都生发出来了。这么一来,精神外驰,人很快就会耗光泄光。等精神疲敝,无以为继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各种情志病。除了修心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修性。如果说,心真是一个房子和空壳的话,那么性是什么呢,性只是心这几堵墙上面的颜色和形状。修心是砸墙的话,那么修性就是油漆工。比修心还要舍本逐末。庄子说,修心就是以心捐道,那么修性,连捐道都摸不到门。捐怎么理解呢,就是余食赘行,多余而无用。道本来就为一,为全,为真,又何须你的心和性呢。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庄子·庚桑楚》)“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这两句话,说的是,万物,也包括人,一旦被造化了出来,那么他的外在表现力,性状,行为,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被注定的。也就是说,一块石头,一座房子是什么颜色,什么性状,它们一被造出来,就是设计好的了。修性是什么行为呢,就好比一块白色的石头,这块石头每天没事就给自己刷漆涂鸦玩,这就是修性。因为本性,是不用修的。本来生为什么,就应该成为什么。应该修的是,把本来不是自己的东西涤除掉才对,而不是老给自己刷漆乱涂抹。这就是见素抱朴。恢复本性。性善与性恶一说,在道家是没有意义的说法。好比说,一块石头是蓝色的,另一块石头是白色的,他们都表现出来了不同的“性”,哪一个为善,哪一个又为恶呢。而人为什么要分善恶呢,因为有了人为的判准,不再以道为判准。以人的价值观为判准的话,不外乎是非好恶,喜欢的就是善,不喜欢的就是恶。而在道家看来,性善性恶,都是不道之论。因为性无善恶。第三部分:心理篇心理,就是和物理相对而言。心性侧重讲的是房子和房子的外观。那么心理则侧重讲的是,在这房子里里外外,都发生了什么事。强调的是活动,任务。以及,所体现出来的规律。心理这个词,在先秦道家典籍里面,很少被用到。是不是一个舶来词,我刚才没查到。如果有知道这个词最早出处和来源的,可以告诉我。这个词,现行的用法上,泛指一些非物质性的活动。有人把心理和脑科学的神经系统的活动联系起来,这是西方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心相当于程序内核,而脑,只是一个中央处理器。神经系统呢,则相当于缓存,内存和显存等。第四部分:情绪篇如果说心理是操作系统一级的话,那么情绪,则处在应用层。这个词说指的意义是,任务管理器里面,你能看到的那些进程和服务项。情绪管理,管理什么呢。就是管理这个任务管理器。它是处于外在的应用层上的状态管理。为什么情绪管理很难呢,因为应用层的问题,是出在底层的操作系统层。所以,只从任务管理器入手,不重装系统的话,很多情志病,是治不好的。第五部分:精神篇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这个不神之神,就是指灵府里面住着的那个生死之本的主宰。人一般很难领会到它。神的本意指的是,引出万物者。人心里住着的那个神,也正是引出人的身心全部情志和行为的引出万物者。它引出了人身人心的万物。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灵府。这句是说,不够至柔至和之神气,是无法居住在心里的。也就是上面一段说的,只有不神之神,才可以住在灵府。“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乎。”神其神,如同激扬的流水那样,是不可能明净的。精神也是如此。唯有不神之神,才可以明净。这个命,就是道德经里面讲的涤除玄览,以及庄子讲的莫若以明。第六部分:康复篇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这段话讲的是,格式化。把心里装的那些神乎其神的东西,都格式化掉,然后才能平易,平易才能恬淡。恬淡了之后,就不会被忧患宠辱所扰,也不会为邪气所侵。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格式化之后怎么办呢,这句话里面,讲了如何重装系统,这个重装系统的方法就是:正,静,明,虚。无为无不为,身心像电脑一样,又能飞起来了。“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用心若镜,说的是,虽然你的身心系统重装了,又能飞起来了,但是如果你依然还是像一样那样喜欢攒垃圾存放在心里,那么它还是会死机的。而只有用心若镜,系统才可以一直常用常新,永远也不会再死机。再也不会出现情志病。人心这个操作系统如果崩溃了,会怎么样呢,那就是人会死机。临床上,也叫抑郁症。和抑郁症比较类似的,还有一个自闭症,但是原理完全不一样,抑郁症是死机,自闭症是无法开机启动。心理和精神康复的总原理是什么呢。那就是虚心实腹。不能虚心,则神其神,而灵府不明。不能实腹,则竭其精,神无所以载。如果已经出现了心理疾病,情志病,和精神障碍,那么康复的步骤,就是格式化,重装系统,良好的使用身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因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和认知,都是相反的:实其心,虚其腹。这样做,即便现在不会出现情志病,那么未来也很容易出现情志病。因为情志病的发病机制就是,心太实了,腹太虚了。但凡出现情志病的,要么居其一,要么两者皆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Ed4Qz7A6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