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何其幸运,中国有你!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故事尚在感动刷屏——96岁的吴老,在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将上万名患者拉出生命绝境。一生,因为他和他的手术刀,而变成了万众的生。端详他的手、足、面庞,读关于他的三封信,他一生的深情,愿你读懂得不是太晚。 说起吴
原标题:何其幸运,中国有你!“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故事尚在感动刷屏——96岁的吴老,在七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将上万名患者拉出生命绝境。一生,因为他和他的手术刀,而变成了万众的生。端详他的手、足、面庞,读关于他的三封信,他一生的深情,愿你读懂得不是太晚。说起吴孟超,没有什么言语能比他身上的三处部位更深刻地形容他。吴孟超手手,不是手,是起死回生的解药。他的右手,握过许许多多奖杯,但最契合的还是止血钳的轮廓。食指已经畸变,筋脉虬结,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细腻灵活。畸变,是因为已经拿了70多年的手术刀,做了上万台肝脏手术。灵活,是为了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也许你不相信,只要他拿起手术刀,那双连写字都颤抖的手,顷刻变得“稳、准、狠”,在肝脏的方寸之间,演绎何为出神入化。病人满腹腔充血时,周围人只能看到满眼的血红,但吴老的手可以直接伸进去,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止住了。这位96岁的老军医幽默地说:“这个手呢,比脸重要!”他比谁都明了:脸老了没有所谓的,但这双能在手术台上连续操作十个小时的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接病人回到人间时,要稳健而有力——吴孟超足脚,不是脚,是悬壶济世的笃定。吴老右脚的食趾比其它脚趾长出一截,压在大脚趾上。对于这一“奇观”,他给出的注解是:开了几十年刀,自己会有意无意中使劲“抓”地,所以才成为这样的“临时性畸形”。生活中的他,也像普通的老人,走路需要人搀扶。可站上手术台,如同军人忠实于自己的岗位,他硬是站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生命防线!这张照片是刚下手术台的吴老,累得瘫靠在沙发上,却笑得像个孩子,无法并拢的脚趾,看着让人心疼。吴孟超面面孔,不是面孔,是百年仁心的铭刻。庞眉皓发,满目慈爱,他的面孔,曾给了多少绝望的面孔以希望!也许你根本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军医,不仅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科院院士,还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肝脏外科之父”,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36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他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切除了肝母细胞瘤,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医药卫生界第一个摘得该奖项的科学家,他有力地说道:“我会把一生的精力贡献给医学和科学!”……早已功成名就的吴老,从没有摆过院士的谱,更没有一丁点儿专家的架子,始终履行着一位普通外科医生的职责。8月31日正好是吴老96岁生日,生日当天,他还奋斗在手术台上,直到现在,每周依旧至少坚持做3台大手术!说起他的深情,没有什么故事能比这三封信更动人地表述他的情怀。第一封信来自他的病人尊敬的吴爷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那么多大医院都不接受我,切除不了我肿瘤的情况下,是您,不顾众人反对,毅然主刀。吴爷爷您尊重每个生命,不离不弃,是一个超越血缘亲情,不分贵贱尊卑的人。2004年9月24日,早上8点到晚上6点出手术室,整整10个小时您一直站着,没吃一粒米,没喝一口水,硬从死亡线上把我拉了回来。至今还记得你那双温暖且有力的双手拉着我轻轻地对我说:“甜甜,你没事了。”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生命还在……王甜甜2004年,武汉的少女王甜甜肝部长了比篮球还大的肿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尽管好心人为她凑出了医药费,但是没有医院敢为她做手术。这对几乎陷入绝望的母女去上海找到了当时已经82岁的吴老。吴老反对肝移植:这是一个良性肿瘤,肝脏移植花钱多、还有一生的排异!我建议尝试手术切除!甜甜的母亲流泪忆及:当时我横下一条心,哪怕赌上命也要给女儿做手术!我连自杀的药都买好了,手术失败我就一起死!甜甜的肿瘤紧挨着肝动脉,手术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出血很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就死亡!很多人劝吴孟超,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一辈子的名誉可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却只认“人命关天”!可爱的他笑着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名誉,那算啥?”两天后,甜甜从昏迷中苏醒,重达9斤的瘤子被切了下来。五年后,早已康复的甜甜选择在9月24号,那个让她重获新生的日子,和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成为了新娘。△《朗读者》节目中甜甜为吴老朗读为了这一双神手,日本一家电视台曾派出了顶级摄制团队跟拍手术中的吴老。手术进行了五个小时,日本记者也拍了五个小时,最后吴老从一个四个月大的婴儿体内,切除了一个肿瘤,肿瘤比婴儿的头还要大,而婴儿的肝脏完好无损。婴儿的肝脏手术,是生命禁区中的禁区。这台手术的成功,让全世界震惊!这名女孩儿叫朱丽娜,23年后,她在吴老工作的医院里当了护士。有一个细节很令人感动:吴孟超给病人做检查前,总会先把手搓热。每次为病人检查完,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90多岁的他,查房时最常做的一件事是弯下腰把病人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说:“对医生而言,这仅是举手之劳,可对病人来讲,这不光是内心的温暖,还有康复的信心。”“一个人得了肝癌,整个家庭往往都垮了。跟病人多说句话,跟他握握手,就能给他和全家人信心。”很多次,吴老的手一摸到病人的脑门,病人的眼泪“唰”就掉了下来。在医院门口,经常有人一见到吴孟超就“扑通”一声跪下……90多岁的吴老举着CT片在太阳底下站着,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然后朗声道:“还有救,来住院吧!”病人家属无不欣喜若狂,泪流满面!这是吴老查房时被拍到的一幕——当吴老仔细询问完病人的情况,准备转身离开时,患者突然拉住吴老,轻轻起身,深情地吻了他的手!吴老显然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吻有些意外,让人感动的是,这位90多岁的老医生,转身抱着病人的头,在患者的脸颊下,轻轻地回吻了一下!若不是有着托付生命的感谢和恩情,怎会让最不善表达的国人报之以吻?第二封信来自他的中学他救治过的病人,很多成了他一生的朋友。可很多病人不知道,吴老其实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他对自己的父母,有着长达一生的愧疚和遗憾……这是1940年,吴孟超回国时他的中学开具的介绍信。于家而言,这是一个孝子最自私的决定。于国而言,这是一个热血少年最无私的归来。△吴孟超的父母1922年,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父亲在他三岁时就“下南洋”谋出路去了。五岁时,母亲才带着他和弟弟一起来到马来西亚。跟着父亲种植橡胶林,懂事的吴孟超很快成为割胶能手。可他的父亲非常明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好读书。少年吴孟超进入由马来西亚爱国华侨创办的学校学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老师们在课堂上讲日军的侵略,讲国内的抗战,讲得热泪盈眶,吴孟超和同学听得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初中毕业时校方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吴孟超当即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为祖国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捐款通过爱国华侨送到了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毕业典礼时,他们收到了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吴孟超回国时的护照吴孟超下定决心,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即使一人之力不能救祖国于水火,也要和亿万同胞共赴汤蹈火。离开马来西亚时,父亲和母亲带着他的弟弟们,都到码头来送行了。可令吴孟超没想到的是,与母亲这一别,竟是永诀……走了一个月水路旱路才到昆明,他发现去延安的路还漫长凶险。同学劝他与其送死,不如科学救国。于是,吴孟超按下内心的激愤,几番思忖,报考同济大学医学院,学医救国!抗战后胜利,吴孟超的父亲不远万里寻到儿子,劝他返回马来西亚。一心选择学医的吴孟超倔强地拒绝了父亲。父亲带着绝望离开,没想到这次不愉快的见面,成了父子俩最后的相见。送走了父亲,吴孟超随同济大学回到上海,毕业后被第二军医大学破格录取为医生。当时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恩师——“当代中国外科之父”、二战中挽救无数生命的裘法祖。一天晚饭后,他请教老师裘法祖今后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从此,吴孟超与肝脏外科结缘。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已在肝胆外科领域小有成就,完成了几个高难度的肝胆手术。可噩耗传来,父亲因患胆石症,在马来西亚两次手术均告失败,不幸病逝。吴孟超痛不欲生。如果能亲自施行手术,父亲完全可以得到治愈。岁月动荡,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痛苦,更加激励他破译肝胆的密码。从标本研究到临床实践,吴孟超与他的战友在一片空白之上,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1982年,弟弟回国探亲,兄弟俩人在机场相见,当场抱头痛哭。吴孟超让弟弟给老母亲带去了一双绣花鞋和一副玉镯,母亲看到了儿子拍摄的录像和礼物,知道他生活得不错,悬了半个世纪的心,终于放下了。仅几天后,母亲在睡梦中驾鹤西去,给吴孟超留下了终生的遗憾:18岁一别,再见已是阴阳两隔。他一生再未见过母亲。第三封信来自他的同事在《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董卿展开护士长程月娥写给吴老的信,读着读着就落泪了……和吴孟超合作了三十年的程月娥,见过这位老军医的另一面——认识您30多年了。在很多人看来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靠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您叹口气说,力气越来越少了。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96岁的吴孟超舍不得放下手术刀,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的身体还可以,还能救更多的人。我还希望能多带学生、多教年轻人!到今天,中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在吴老的眼中,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因为作为医生,就是要一切为病人服务。对收红包、拿药品回扣的事,吴老最深恶痛绝,为了给病人省钱,他给医生们定了不少规矩: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核磁共振;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决不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吴老坚持:我是一个医生,学的是治病救人,医院更是治病救人的,怎么能想着从病人身上捞钱?眼前是病,心底是人,他总说:“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1997年,吴孟超拿出个人积蓄30万元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2006年,他又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我的平台有了,接班人也有了,我的心就定了。”医生究竟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吴孟超将自己一生作为医者的准则和坚守,告诉所有人: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他更是拿一生无改的赤子之心,谆谆告诫当下医者: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更多——别人的感念!96岁,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96岁,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96岁,不知疲倦,还在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何其幸运,中国有你!祝福万千,惟愿安康。向96岁的吴孟超医生,致以深深的敬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Ed4kplPw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