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濂溪区重走红军路探秘湘南千年古城,在濂溪故里感受一岭三洞一洞三月的神奇

金秋九月,是一年中最绚丽的时节,高温热浪的浮躁渐渐褪去,天气慢慢凉爽起来,山野河川也变得浓艳有色,天高气爽心情格外开阔。这么美好的时节,出去走走看看是最适宜的了,天涯走读湖南一行走进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的道州,来自国内知名微博大V
原标题:重走红军路探秘湘南千年古城,在濂溪故里感受一岭三洞一洞三月的神奇金秋九月,是一年中最绚丽的时节,高温热浪的浮躁渐渐褪去,天气慢慢凉爽起来,山野河川也变得浓艳有色,天高气爽心情格外开阔。这么美好的时节,出去走走看看是最适宜的了,天涯走读湖南一行走进素有“襟带两广、屏蔽三湘”之称的道州,来自国内知名微博大V、网络媒体、自媒体达人们亲身感受“天下谷源、理学圣地、神州陶本、人类始祖”的神秘。湖南历史文化名城道县,别名道州,雅称“莲城”,隶属湖南永州市,悠悠潇水河和濂溪河穿城而过,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50多个,最高峰为韭菜岭,海拔2009米。道县是宋代大思想家、理学鼻祖周敦颐、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及近代革命家何宝珍的故乡,因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标本和陶器、孕育了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发现人类最早现代人牙齿化石(8-12万年前)而闻名天下。道县生态旅游资源十分独特,除了有徒步天堂“湖南K2”之称的韭菜岭,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岩,省级风景名胜区濂溪故里、月岩国家森林公园、两河口风光,以及都庞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湘源温泉生态景区、鬼崽岭祭祀遗址等。(何上进摄)一到道州,就被这座湘南边陲重镇的景象所吸引。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灵,从所住的高层酒店放眼望去,潇水河和濂溪河像两条蜿蜒曲折的青色玉带,从唐诗宋词中走来,带着柳宗元的叹息声,吟着周敦颐的《爱莲说》,踏着元次山的《欸乃曲》,穿道州古城而过。出酒店,漫步在县城潇水和濂溪河风光带,一轴多彩的沿河画卷徐徐展开。这里,河水潺潺,风光旖旎;这里,柳枝摇曳,绿树成荫;这里,廊道绵延,自然和谐。道县历史文化厚重,同时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了道县90%的乡镇,留存的旧址39处以上,这些都彰显着厚重的长征精神和红色旅游文化。早听说“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烈士,牺牲后就葬在道县的潇水河畔。至今,潇水河流域还传颂着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宁可扭断自己肠子也不愿当俘虏“断肠铭志”的壮烈故事。陈树湘,1905年生于长沙县福临镇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早年就投身革命。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掩护全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同敌人追兵频繁作战。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后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后因部队弹尽援绝,陈树湘伤重被俘,死后葬于道县县城潇水河畔,年仅29岁,他也是湘江战役中被俘后壮烈牺牲的红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官。这次,终于找到这位出生于长沙烈士的墓地。墓地距道县上关大桥约100米,沿滨河路一处下河堤的扶栏下行,即可以立于墓前,红军第一方面军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已在此已长眠了84年。正对烈士墓右侧是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六千将士纪念碑;左侧是陈树湘烈士半身石雕像,仍保留着当年穿红军军装的样貌。石雕面向潇水,陈树湘目光所及的左侧河面上,便是当年红一方面军渡江的战场。凭吊了陈树湘烈士,继续沿河堤的风光带前行,不远处就到达“周敦颐文化广场”。长沙的岳麓书院门口有一幅闻名于世的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赞誉的正是周敦颐(字茂叔,好濂溪)的濂溪文化开创湖湘文化之先河,影响深远。周敦颐是“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理学鼻祖和湖湘文化的奠基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第36位世界文化名人。广场正中间是高大的“周敦颐雕像”。理学鼻祖周敦颐,神情从容大度,睿智深邃的目光望向前方。周敦颐雕像后面还设有文化柱,镌刻周子文章,宣传周子理学。仰望高达十多米的濂溪先生塑像,让人不仅对“道”的产生遐思。神秘道学让道州的“道”拥有了思想和智慧的光环。万年“稻”县,千年道州,百年道县。道州之“道”,实现了从物质到人类到思想的三次加载,其含义深刻,文化厚重。广场旁边不远,即是道县最早、最有名的公园——西洲公园。西洲实际上是潇水河与濂溪河交汇处的江心小洲,呈南北走向。洲上草木葱茏,翠竹丛生,四周绿水环绕,公园因地处西洲而得名“西洲公园”,洲头为重修的文昌阁,也叫濂溪阁。公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沿潇水西岸一狭长带状区域分别有“红军墙”“老年活动中心”、溜冰场及公园售票亭等。而公园的主体则在西洲之上,由一座三拱石桥与河岸相连接。每逢节假日,公园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有的停步廉政典故展板前,沉醉其中;有的在廉山荷池间徜徉,悠然自得;还有的在爱莲亭内飞马行车,棋海厮杀......道县是中华廉洁文化的发源地,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奠定了廉洁文化之基,西洲公园则突出了“莲”(廉)文化特色。提到红军墙,据说原来是道州文庙(现为道州宾馆)照墙,1997年迁至西关桥南桥头附近。在翠绿的浓荫掩映之中,一面墙宽约20米、高约7米的降红色墙体矗立着,庄严肃穆。墙面正面上红底的白框内写着粉白色的繁体大字:“工農革命勝利萬歲!工農革命努力奮鬥”。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道州城时,一位年仅14岁的红军战士,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写下的。红军墙含有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双重价值,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不可多见。过了西关桥,沿江边走一小段再转上坡,即到道州古城墙遗址。据历史记载,原城墙为椭圆形,全用块石砌成,楼阁众多,宏伟壮观,有东、西、南、北门和小西门5扇城门。1944年日本侵略者犯境,道州古城遭轰炸,城墙多出崩塌。解放后,为便利县城交通,拆除部分城垣及北门、西门石拱。现道州古城墙仍残存西门至道县一中,西门至濂溪电影院二段,全长1.5公里,另有东南二门尚存。道州古城墙遗址对研究古道州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这城墙脚下,曾走过唐代文学家元结、北宋政治家寇准、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如今,它已淡化为一个历史筑就的符号,让后人感悟。若论起来,道州古城墙比西安古城墙还要早筑三年,创建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但当时是土筑的城墙。朱元璋打下江山后,把道州路改为道州府,城墙也用高大厚实的石块重砌了一遍。坚固的石城墙,一直保护了道州城600多年至今。今天,古城墙早失去了防御作用,但古时青石垒砌的古城墙圈住的老城区内,残垣、牌坊、碑刻、楼塔仍随处可见,诉说着千年的风雨沧桑。道县建制史有2200多年,古城传统街巷肌理清晰,寇公街、湾里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保存较完整,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并实施了挂牌保护。湾里街历史文化街区就在西门城墙遗址下的潇水河湾处,连墙共垛的小店小铺前,人们“开门见城”,被雄伟巍峨的石城挡住视线,不得不在屋后筑起吊脚楼。湾里街曾经有高大的文昌阁,矗立河边,雄伟壮观是湾里一胜景,可惜于1944年被日寇炸毁,只剩基脚。进得西门城墙遗址后,沿寇公街前行。寇公街曾经是道州城南连通着城北最为繁华的老街。“寇公街”依旧还保留着曾经的模样,木屋、吊楼、商埠,依城墙而建,执著地守候至今。老街繁杂破旧,窄窄的街道上人流不息,车流不息。一栋栋古朴素雅的门面,静静地轮回在时光的转轴里。寇公街与春陵街交汇处,是一千多年前的县衙门,现在还是道县政府办公所在地。县府门前东西延伸数百米的古城墙,已成了几十间民居的天然基础,有的地方已经有拆除、毁损。如今,县政府仍在老城老楼里办公,也是不容易!从县政府再往北直下一长坡,在城墙南门至东门段中部(今寇公街)的城墙上,有座飞檐重阁的古建筑——寇公楼。1019年,北宋宰相寇准遭奸臣陷害,年过古稀仍被贬为道州司马后,在高高的城墙上筑楼,亲笔题写“望太平”匾额,寄托百姓渴望太平的愿望。后百姓为纪念他,将此楼改名为“寇公楼”。寇公楼建于道州高近十米、阔约五米的城墙上,呈方形,共3层,坐南向北,为飞檐重阁式,楼上有楼,为杉木结构。楼前面是“八”字粉墙,门前是一道矮屏风式花墙,左右有石砌台阶,正楼为青砖结构,前楣上悬丹漆金字“寇公楼”。东西有小门通行,主柱4根,正中板壁上有《寇公楼简介》。楼阁的左右都是民宅,直接建在城墙上,朝北的“八”字粉墙,门前有道屏风式矮花墙,左右有三米多高的石阶。油漆剥落的大门,悬挂着锈迹斑斑的铁锁,感觉这道门永远是紧闭的,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和幽邃。出道州城,我们驱车直奔10公里外的“濂溪故里”。位于道县清塘镇楼田村的濂溪故里,为宋代理学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颐出生之地。据有关资料证实,鲁迅、周恩来均为周敦颐后裔,因此该地也是鲁迅、周恩来等周氏先祖生息繁衍之地。濂溪的村头立有一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镶嵌着“濂溪故里”四个大字,一幅长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湘南奇观”,高度概括了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的繁衍发达和濂溪故里的自然景观。入牌坊行至30余米处,便是濂溪祠原址,始建于南宋,祠内九十八根硕大的莲花座石柱林立,房舍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半月形荷花池如月随影,平添几分灵气,是一处集祭拜、藏书、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祠堂。村庄依山而建,成带形分布,280余户人家,全部为周濂溪后裔。古风蕴藉,文气沛然。村中明清古民居保存完好,石板小巷,庭院深深,古朴壮观,无论是村庄的整体布局,还是房屋的窗棂、屋檐、地沟,石墩、石槽等,都深深地烙上了宋、元、明、清的历史烙印。周敦颐故居置于其间。对周敦颐这位先哲的熟识,与大多数人一样,是从初中语文课本里那篇脍炙人口的哲理小品《爱莲说》开始的。但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脉络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周敦颐之出名,主要不在于他写了《爱莲说》,而在于他的理学思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千古名句,更是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的真实写照。村南端,道山脚下有石窦,泉涌其中、晶莹清澈,大旱不凅,积雨不溢,潺潺不绝。左右两边岩石分别镌刻“圣脉”、“寻源”四字。旁有爱莲亭、风月亭、有本亭等亭榭五处,濂水注入亭边百亩荷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崖有明代题刻“道山、”“濂溪”等。濂溪故里还有一处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仿古建筑群,那就是道县濂溪书院。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融学习、教育、祭拜、藏书功能于一体,历代贤人志士慕名拜谒者络绎不绝。1263年,南宋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1687年,清康熙皇帝赐御书“学达性天”;2017年6月恢复重建,包括状元桥、钟鼓楼、爱莲亭、太极亭、清风楼、廉政文化长廊等20余项,是继承理学文化和传播廉政文化的重要平台。惜别濂溪故里,我们继续驱车向西南方向行进,一路都是各种奇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大片大片的稻田,不时突兀起一座或数座形状各异的石峰,像雄狮、猛虎、骆驼......如同桂林的象鼻山、骆驼峰一样,任凭你去想象和命名。停车处,眼前拔地而起陡峻的群峰中,远远可见一轮若隐若现的“上弦月儿”嵌在险峻的山体中间,四周一丛丛绿意晕染开去,山前是一大片水田,秋收季节,沉甸甸的稻穗金光闪耀。就是古“道州八景”之首,被明代徐霞客这般赞誉为“永南诸岩殿景,道州月岩第一”的月岩。为什么要来这里?因为这里和中国最伟大的理学家周敦颐有着紧密的联系。月岩离楼田村濂溪故里有几公里的路,月岩所在的清塘镇月岩村,还是周敦颐外婆家所在地,也是周敦颐少时常来之地。传说周敦颐14岁时筑室读书于月岩,由月岩一洞含三月,而悟出了盈则亏、亏则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深刻哲理,并在后来创作出著名的《太极图说》,首次为儒学创建了一个宇宙论体系,使儒家伦理的“人道”纳入宇宙论体系的“天道”之中。他提出的“无极而太极”的命题与“人和达天地”的思想,将我国传统的宇宙本原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月岩,一眼望去不像是一座山,倒像是一个荒废了数十世纪的城阙。城阙的大门是森严的,给人一种威严的震慑。月岩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长65米,宽40米,我们从东洞门拾级进入岩洞,仿佛瞬间进入到一个神奇的天体宇宙世界。抬头向上看,巨大的“天洞”形同新月初露。虽到了暑末的九月,阵阵阴风从洞里扑面而来,格外的清凉。移步下入洞底,头顶上的“月亮”,由缺逐渐变圆,如钩,如镰刀,如小船,变换成上旬的“月亮”;步入洞底,岩顶上透天光,宛如一轮满月近在咫尺,成为“望月”。随着移动的步伐,次第变换出的“上弦、满月、下弦”美姿,真是溶洞中罕见的奇观啊。洞中竟奇异地横亘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茂林修竹,蓊蓊郁郁。据说,这绿荫丛中曾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八角亭,是唐代文学家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所建。可惜现在只空余几块瓦砾了,不然,小憩亭中,望那股如从头顶月宫流泻而下的山泉,更会有一种置身广寒深处的飘飘欲仙的感觉。月岩洞中峭壁上,镌刻着元结、徐霞客、洪秀全等历代名人留下的诗文,洞内石壁至今保存完好的骚人墨客摩岩碑刻58方,这些题刻始于宋代,盛于明代,历至近代,字体苍劲、古雅,题刻内容多为“浑涵造化”、“道在其中”、“理学渊源”、“鸿蒙一窍”等,题刻者多为地方名流。细细摩挲着这些充满古韵的摩崖石刻,从它们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洗礼而模糊的字句间,觅读着这千百年来曾照耀过的无数游人的旅痕。快到西洞门时,那“明月”最后只有一钩了。西洞门比东洞门要阔大一倍,从洞底一攀上来,顿时豁然开朗。拾极而上再移步向下,从西洞往西边看,一幅秀美的山水画映入眼帘,一座耸立翠绿的山岱,山岱下有一个秀美的小山村,炊烟袅袅,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月岩的美,在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一般的喀斯特地形都是在地下,而月岩则在地面突现屹立出来。月岩的奇,在于一岭三洞,一洞三月,天光透入岩中,竟成三个“月亮”,疑似鬼斧神工,独特而曼妙。置身洞中,如此近距离与月岩接触,更能懂“月岩”名字由来的涵义。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曾在这里求学,静心,悟道。年少的他带来铺盖,在月岩内半山腰仅能容身的小石洞里,垒一张石床,命名为“拙榻”。带来的书籍,堆积在拙榻石洞前有个小坪,他白天在坪里读书,借助天地之清气,含英咀华,晚上观察日月星晨等天象,感悟四季的轮回,感悟白天和黑夜的替换,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有了重要的影响,形成《太极图说》的初步理论。诚然,如此静谧恬淡的清凉世界,确实是个幽妙芳洁的赏风月、吟诗文、悟玄理的佳境。月岩,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天然的山体洞穴。千百年来,历代名士、政客和游人的足迹,都湮没在蔓草砾石中,只有那轮星移斗转周而复始无穷变化的“月亮”,始终明亮如一。(图文/老茂)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Ed4n8XPro.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