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环线西藏东南大环线——高原江南林芝游(二)

一,鲁朗林海 鲁朗林海位于距林芝地区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公路上。 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鲁朗林海。 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木篱笆
原标题:西藏东南大环线——高原江南林芝游(二)一,鲁朗林海鲁朗林海位于距林芝地区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公路上。这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两侧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草甸中,溪流蜿蜒,成千上万种野花竞相开放。木篱笆、木板屋和农牧民的村落星罗棋布,山间的云雾时聚时散,雪山、林海、田园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八九月的鲁郎,高山草地开满了各色的野花,黄的、粉红的、白的、紫的,让人眼花撩乱,对我这个在城市生长的人,看惯了人工栽培的菊花、牡丹、荷花、桂花、玉兰、桃花、李花、梅花和油菜花等等,窄一看到这些野花,确实有一种新鲜、冲动的感觉,它们比街心花园的花,公园里培植的花有一种自然的、不加粉饰的美,超凡脱俗的美。就我的感受,我更偏爱一些。路两侧的山布满墨绿色的原始森林,谷地的田野是金黄的青稞和草绿的牧草,色彩搭配得极为自然、协调,其美胜于江南,这是大自然给于鲁郎的恩赐。点了一个石锅鸡,其味鲜美,确实是人间美食。吃后,一问才知道石锅鸡是这里特产,其锅是墨脱产的石锅,是用石块打造,火烧不裂(忘记拍下来),而鸡是本地土鸡,是内地大、中城市难以品尝到的美味,吃后终生难忘!据当地群众告知,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并修通了川藏公路之后,才使藏民更多地享受到这个恩赐。最近几年,由于中央和内地对西藏支援力度加大,前往鲁郎旅游人的增多,特别是青藏铁路通车后,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桑耶寺桑耶寺号称西藏第一寺,又名存想寺、无边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进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桑耶寺于公元762年开始兴建。寺院选址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莲花生大师主持桑耶寺的建设,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寺院于公元779年建成后,赤松德赞邀请印度、汉地、于阗等地僧人住寺讲经弘法,为寺庙做了许多工作。剃度七名贵族子弟出家为僧为其中之一,这七人因而成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为僧的数年后,这七人都被委任为讲经的规范师,被后人奉为西藏藏传佛教的先驱者,声名显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历史,史称“桑耶七觉士”。赤松德赞弘佛抑苯,并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这个名字的由来还很有意思。据说,为了满足一下国王急于见到寺庙建好后景象的迫切之心,莲花生大师再展神功,在自己的手心变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松德赞惊呼一声:“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被命名为桑耶寺。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的结构布局设计而成,是依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大殿周围的四大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太阳、月亮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殿,寺庙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主殿四周又建红、白、绿、黑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围墙四面各设一座大门,东大门为正门。按顺时针的顺序沿着外墙走,先遇到的就是白塔。白塔建在大殿东南角,形制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相似,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但覆钵扁平而宽大,没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在转经道旁有十六罗汉石像,分别雕刻在边长为0.74米的方形石板上,极为精致。上白塔参拜了一下,接下来就是红塔了,红塔建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形极为特殊,塔身用砖石砌成,形方而实圆,状如覆钟,腰部以上呈环状纹,上部为覆钵形塔腹,宝刹之上置两段相轮,上为七环,下为九环,塔身为土红色并泛有光泽。黑塔应该是最特别的,非常有印度风格,塔形也很特殊,塔身如三叠覆锅,刹盘上托宝剑。第二级相轮七环,上即瓶盖和宝珠。塔身为条砖砌成,全为黑色。最后是位于大殿的东北角的绿塔,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阶数级而达第一层,四面各有龛室三间,内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层二层每面只有龛室一间,亦各有塑像。第三层为覆钵形的塔身,上置相轮宝刹,刹身很长,相轮分为三级,每一级自方形托盘上置相轮九环,中间一段为第二级,有相轮七环,第三级有相轮五环。伞盖上承宝瓶和宝珠。资料上说塔身为绿色琉璃砖砌成,砖为土加粗沙烧制,质地坚硬,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极其精美最后,来到了桑耶寺的中心主殿,乌孜大殿,即祖拉康。乌孜大殿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座西朝东,殿高三层,式样别致,独具风格。每层殿堂的空间很高,在5.5——6米之间,而且第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这既使大殿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显得更加壮丽大方。从远外眺望,大殿似五层楼房,实际只有三层,这三层各属不同的建筑风格。据有关文献记载,“乌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中国内地和印度的构造风格。乌孜大殿的底层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进行绘画和雕塑这种藏、汉、印合壁的建筑格调,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有人据此又称桑耶寺为“三样寺”。另外,在“乌孜”大殿东大门前有一高达九层的格古康,意为展佛殿。每年藏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将巨幅释迦牟尼绣像挂在格古康的高墙上,让人们顶礼,是谓展佛。在“文革”时,上面六层被拆毁,现只存三层。逛完乌孜大殿,又沿着寺庙内墙长长的转经筒走去,内墙上全是壁画。桑耶寺壁画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当属长达92米的“史记”,内容讲述了宗教对藏地历史的描述和久远的传说。另外还有“莲花生传记”(位于二层明廊南侧)、“桑耶寺全景图”,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风土人情的各类壁画。第三站:昌珠寺西藏第一间寺庙——昌珠寺昌珠寺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约二公里,属格鲁派寺院。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帕竹政权时期,昌珠寺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昌珠寺在其晚期归属格鲁派。相传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恶龙,被松赞干布化身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故得名。重要建筑有大门、“乃定学”、措钦大殿名“乃定当”,大殿主像是莲花生。措钦大殿东西长45米,南北宽29米,里边有天井天棚,经堂有柱64根,主要佛殿三间,形式与拉萨大昭寺差不多。殿内有12座佛堂。昌珠寺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所画的是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音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1两(计1997颗),黄金15.5克。昌珠寺系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地当昌珠区治所。这儿林木葱茏,风景绝佳,古往今来一直是山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第四站、藏王墓藏王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穷结县宗山的西南方,背靠丕惹山(意为增长之山),是吐蕃王朝时期第29代赞普至第40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总面积385平方米。各陵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其上层土墩为椭圆形,墩顶极平坦,东西长约130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藏王墓的数目现难确定,能看到的有八九座。靠近河边的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与之相邻的是赤松德赞的墓,墓旁有巨大功德碑。第五站、雍布拉康雍布拉康位于泽当11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松赞干布暑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其实雍布拉康所在的扎西次日山并不是很高大,“雍布”在藏语中是母鹿,就是指扎西次日山形像一只静卧的母鹿,“拉”是后腿,“康”是宫殿,合在一起,雍布拉康就是“母鹿后腿上的宫殿”雍布拉康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却往往是很高大、险峻和气势不凡,这可能是由于四周都是旷野和田垄,加上来时一路在河谷山脉之间穿行眼光逼仄,猛然间见平原上一宫殿拔起于山巅的原因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9LoP6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