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艺术学院寝室照片处女翻译·351《中国艺术》(148)

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
原标题:处女翻译·351《中国艺术》(148)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Cultural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International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这一艺术会给那些研究艺术史的学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对此多源头的发端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试图解释其主题的意义。有些明显只是装饰性的,另有些则明显不是。奇幻与恶意并存于这些主题纹饰中,这是一种丰富神话传统的稀少的现身机会。我们蜻蜓点水般地回顾下这些熟悉的领域,就会发现其中一些属于道教世界,《列子》与《淮南子》中都有涉猎;当神秘逐渐沉淀,就如东海的那些道家传说的仙山,我们将来到一些充满敌意的存在,这些主题属于更加原始和更少符号化的概念。如果读者觉得这扯得有些远,只需要看看图17b,展示一件漆杯的内部,此物发现于长沙,就会略知端倪。这种设计对我来说简直如梦似幻。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种纹饰和保罗·克列(PaulKlee)的作品有某种内在相似性?这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相似,还在心理意图上异曲同工。两者的方形漩涡纹难道不是同样的空灵和怪异夺目吗?这种纹饰肯定暗示某种面具,或许就是要提示我们这种暗示内容究竟是什么。楚国的流行传说提到,楚人住在长沙地区,这些传说留存在诗歌里,编入《楚辞》,这对汉代的诗歌形式有过深刻的影响。这是一种祭祀逝者的仪式的证据,一种灵魂的旅程,以及萨满思想的徘徊;这是一种非常遥远的思想,威利(Waley)认为,这些都来自于道教神仙思想。毫无疑问,怪诞不经的思想和观念不仅来自楚国,还有流传自北方的欧亚草原和其他地方的,这些都对汉代的思维模式产生了催化,导致这种思想蔓延到艺术中。图17b学者要想阐明汉代艺术中的奥旨,必须了解自然和这些文化影响的强大,并对其影响本土传说的深度广度有所了解,这些影响在汉代以前就存在,延续到了汉代。学者必须精通,到底什么样的汉代思想元素,不可避免地造就了某种设计纹饰。布夏尔(Bushell),查繁内(Chavannes)和劳佛(Laufer)这些学者和其他一些学者都曾经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对汉代的浅浮雕相应的主题做过探究。有些还是难以辨识,但其他的则意义得到说明,因为后者的主题故事说的是熟悉的传说故事和历史典故。对于实用器,比如漆器,丝绸,陶器和镜这些主要用于生活目的的,它们上面出现的常用纹饰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叙事性不强,要说清它们究竟表达什么要困难一些。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大略地讨论汉代装饰纹样的总体特征,并作一些时间上的发展研究。处女翻译·350《中国艺术》(147)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G1RBw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