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泽关泽商王泰来与大箕苇园村的故事

这是我写过的第330篇原创图文, 全文1435个字,预计浏览3分钟。 在泽州县大箕镇苇园村,至今仍流传着有关泽商王泰来的故事! 苇元村,距城二十里,明清之际属泽州移凤乡贤子、冶头里,1953年为苇元乡,今属泽州县大箕镇。泽商王泰来与苇元
原标题:泽商王泰来与大箕苇园村的故事这是我写过的第330篇原创图文,全文1435个字,预计浏览3分钟。在泽州县大箕镇苇园村,至今仍流传着有关泽商王泰来的故事!苇元村,距城二十里,明清之际属泽州移凤乡贤子、冶头里,1953年为苇元乡,今属泽州县大箕镇。泽商王泰来与苇元村的故事,故事有三。一则说,张王姻缘月老牵,泰来嫁女苇园张。苇园张氏老三曾经给大箕王泰来当助手,帮助王泰来打点生意上的事情,因老三在王家做助手期间,其表现既勤快又聪明,帮王泰来将生意打理的妥妥当当,深得泰来喜欢。又适逢泰来家姑娘也该到了婚嫁之龄,于是乎,泰来便行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姑娘嫁给了老三。老三因着王泰来的姻亲关系,后来官至侯爵(武官),几品不知。在王泰来被冤杀的时候,一起被冤杀,后朝廷陪了一个“金脑袋”入坟。而王泰来的姑娘,一直住在苇元村,从没有公开过,怕株连。二则说,泰来义修苇园路,皆为女儿路好走。在明清之前很长的历史时间内,这里的道路一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泥土路。在古时,妇女多从小缠足,“三寸金莲”是举世公认的大家闺秀。王家小姐也一样,虽身在豪门之家,却没有摆脱封建礼教对其的摧残,从小缠足待婆家。泽商巨户泰来,素来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义修太行道、独修海神庙……在城乡和外乡多有捐施,朝廷赐其“义高北岳”。因有意将姑娘许配给苇园张氏老三,遂不惜巨资铺就了“高大上”的青石路,从苇园大庙一直铺到左匠岭。青石铺就的大道,方便苇园人南下河南赶山担山几百年,直至解放后一段时间,仍然是苇园人出行的主要通道。可惜的是,其上的青石,在几十年前农业学大寨时被挖起来垒堎了。三则说,泰来独修苇园庙,美名至今在传扬。苇园庙是王泰来捐资修建的。修庙大概是乾隆年间(1736-1795)的事情,当时修庙匠人光吃花椒就用了十五担之多(一担等于一百斤,十五担就是一千五百斤),为修庙而专门建有砖窑厂,定做庙砖。“苇园庙,没神道。庙上桥(清代修建),桥上庙。转井河,鸳鸯池。”这在泽州南乡耳熟能详的,特别是苇园泉头石缝岗河左匠金匠孔庄一带。苇园庙作为村上古时最重要的场所,算是村上最有特色的建筑,从以上“五景”便可窥知一二,即便今天看上去残破的样子,仍让人找不出不得不信服的理由。苇园庙,一进两院,位于村南偏东自西向东而流河流之上,古时供奉文章爷(文昌帝君)。庙山门外的照壁,有大大的“魁”字砖雕和楹联,魁星点斗高中榜首,因着文昌帝君的佑护,几百年来,苇园张氏陆续出过文武高官,二门即因官至高位而族人不认,在河南发展为“张半街”。苇园张氏老三和王泰来女儿的具体姓名,今天尚在的村人无人能够说得清楚。只是传说张氏的老坟有泉头北坡、去贤子路上、圪略、左匠南等多处有旺柱的大坟,可惜的是,多毁于历次毁坟造田过程中,一起消失的还有许多的碑记,不然不会留下如此谜团。不过,在村上发现一通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墓碑,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有“清乾隆四十七年男粲然奉祀立”的“清处士元霞张公暨配王孺人合葬墓”,撰碑之人为“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愚表兄卫居仕顿首拜题”。不知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张氏老三和泰来女儿的故事来源。又据苇园创建“慈云阁”题记为乾隆庚子(1780,即乾隆四十五年),可推测乾隆年间是苇园村发展史上的小高潮。或许,墓主人正是那个迎娶泰来女儿的老三,只不过乾隆朝的大箕王泰来已经进入没落时期。这就是泽商王泰来与大箕苇园村的故事。小贴士:苇园张氏,口口相传从洪洞大槐树迁居而来,先于城南三十里冶头大庙南落脚,后因冶头欺外而择居左匠岭庄沟,复迁于八亩山苇地院,后繁衍为老五门,二门外迁后,今有一、三、四、五门后人,建有张氏祠堂,世传金、木、水、火、土、诗、书、礼、易、传上十辈字,新续德、孝、仁、忠、善、志、贤、勤、盛、承十辈字。图片跳转: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村官岁月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Qo4O6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