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月收入翻倍“月收入翻倍”、“越活越值钱”,怎么鉴别这些知识付费内容虚实

一说到“学习”,你最先想到的,大概是近两年大火的一个词儿——知识付费。 我们的朋友圈,也经常会被各种课程报名的文案、海报刷屏,还有不少朋友,每天在上面打卡、分享学习心得。 我有一位朋友,去年花了一万多块钱在学习上,报名了不少课程,有办公
原标题:“月收入翻倍”、“越活越值钱”,怎么鉴别这些知识付费内容虚实一说到“学习”,你最先想到的,大概是近两年大火的一个词儿——知识付费。我们的朋友圈,也经常会被各种课程报名的文案、海报刷屏,还有不少朋友,每天在上面打卡、分享学习心得。我有一位朋友,去年花了一万多块钱在学习上,报名了不少课程,有办公软件、职业发展、读书会、IP培训课这类技能学习的,也有手绘、摄影这些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除此以外,他还参加线下活动,什么社群聚会、大咖分享课,他都积极响应。但最近他跟我说,一年过去以后,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远没有预想的好,各种东西好像都知道一点,但是往深里说,也说不上来。而且,上这么多门课分散了不少精力,每个周末过得比上班还要忙,结果,有好几门课囤积在那儿没时间看,自己也休息不好。最后,身体疲惫不堪,还备受打击。我太能明白这位朋友的心情了。平常,我也会买一些付费课程,每次选课的时候,我都很纠结费劲儿,因为课程实在太多了,门门课程都想报。看到“月收入翻倍”、“越活越值钱”、“认知升级”这些词我心里就激动,这些,不都是我需要的吗?它们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现在竞争那么大,我不能落后啊,太多东西需要学了!我想,很多人在知识付费面前,都跟我是差不多的心态,有些人会像我那位朋友一样,广撒网,报了很多课程,却没法一一完成;也有些人会像我这样,纠结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不妨听听今天的这本书——《过剩时代的学习》,它会告诉你,在这个信息过剩、知识满天飞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这本书的作者叫方柏林,他是美国高校的课程设计总监,在学习和教育领域,出版过好几部书。这本《过剩时代的学习》,是他长期观察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讲的是学校里的教育,只跟学生有关系,它对职场人士也很有帮助,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个人自主学习的效率问题。在这本书里,有四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我们一个一个来说。第一个观点是:和知道想要学什么同样重要的,是识别出那些不需要学的东西。巴菲特的私人飞机师曾经问他,要怎样树立人生的目标?巴菲特告诉他,先列出25个目标,然后选中其中5个,剩下的20个目标,坚决避开,碰都不要碰,避免浪费时间。学习知识也是一样,当精力太过分散,每一样都蜻蜓点水,就等于做无用功。方柏林先生说,那些不经常需要做的事、很少用到的知识,他是不会刻意花时间去学的。即使学会了,长期不用也会很快忘记,所以没有必要刻意花时间在上面。他长期在美国生活,由于美国人工很贵,像安装搅拌器、换汽车尾灯、刷墙、补墙这类事情,都需要自己动手。这些活儿,方柏林先生平常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但是需要的时候,他会去网上找教程,跟着视频学,现学现用,事情就解决了。还有,一些信息虽然经常用到,但也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记,把这些信息集存在一个地方,要用的时候去查查,就可以了。比如,他会把所有的通讯录,统一备份在云端,分门别类整理好,以防手机丢后,找不回别人的联系方式。还有,各个网站的账号、密码,他会用一个专门的密码软件记下来。这样,就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节省自己的精力。参照方柏林先生的方法,我们在想要学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问自己下面三个问题:这些内容和我的目标有关吗?这些内容以后会经常用到吗?不学会这些内容,要用的时候我能不能马上查到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之后,就可以轻松排除那些你不需要学的东西了。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三个问题里面,最关键的是第一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再详细说说。回到我们开头说的“知识付费”的话题,有些人买了很多课程,是出于工作、生活的焦虑。还有一些人,纯粹是因为看到周围的人报名,自己不想落伍,也跟着去报名。或者看到满屏的“限时特价”,怕再不买以后就升价了,于是先买了再说。可是,他们没有考虑过,这些课程,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如果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就会缺少一个标准,很难判断什么东西该投入精力,什么东西该避免。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你想要掌握什么样的能力?这些问题,都要你给出自己的答案。答案确定之后,那些跟目标没有关系的内容,就不要花时间去学了,跟目标有关系的,就投入精力好好掌握。也许有人会说,我就是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才会想学那么多东西,想要多做尝试啊!方柏林先生给出了一个明确自己目标的方法:去看看你想进入的行业,或者你想从事的这个职业,看看里面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比如,你想学摄影,想当自由摄影师,就可以去打听一下,摄影师是怎么工作、怎么生活的。可以具体了解一下,他们的工资怎么样?都接触什么样的客户?他们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工作?要经常出差吗?作息正常吗?在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挑战?等等这样的问题。接着,再问自己,我想过这样的生活吗?我接受这种工作方式吗?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吗?当你找到答案的时候,就是明确了目标的时候了。那么,做好选择之后,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学习具体内容的时候,怎么才能把这些知识学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水平上。学习的技巧,当然有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我们很多人忽略的,方柏林先生给我们做了提醒。这就是我要分享的第二个观点:要学好一个学科,就要记住和掌握它的基本事实。你会问,什么是基本事实呢?说白了,就是基础概念、名词、定理公式,等等。现在大家都有点儿排斥碎片化学习,觉得只知道一个个小片段,不成系统,学了没效果。所以你会纳闷,基本事实不就是碎片吗?这些东西在网上一搜就能搜到了,有必要记住吗?方柏林先生认为,这样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才,必须掌握大量这个领域里所需要的基本事实。一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是基本的事实和常识提炼出来的,光是追求思维,不知道事实,就没有意义。比如,数学里面有很多定理公式,在网上都可以搜到,可如果你没有记住这些公式,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会有解答思路吗?就算网络足够方便,可是这个公式完全不在你的记忆库里,那么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搜什么,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公式存在。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分辨一个学科的基本事实呢?这么说吧,如果一个知识,你在没有掌握它的时候,会影响你掌握其他内容,那么,它就是基本事实。基本事实和其他知识的关系,就像一棵树,基本知识在树根的地方,其他知识是树枝和叶子。其他知识,都是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举个例子,不大会做菜的朋友也许有这个经验,当你想做某一道菜的时候,比如鱼香茄子,就会上网搜菜谱,按照菜谱的操作,就能做出来了,而且味道也不错。但是,你学会了做鱼香茄子,不代表你也学会了做其他菜。通过一个菜谱,你只学会了做一道菜而已。这个菜谱,就是其他知识。有一位美国的美食家,叫迈克尔·鲁尔曼,他写过一本书是教别人做菜的,但是这本书不是罗列食谱,而是总结了20个烹饪的基本技巧。这位美食家说,只要掌握了这20个技巧,很少有做不出来的菜。是什么基本技巧,这么神奇?其实就是我们做菜最常用到的东西,比如盐、水、糖、酱油这些调味品。它们都有什么特性,该怎么用,煎、炒、炸、炖煮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等等。在这里,这20个基本技巧,就是烹饪的基础事实,掌握了这些基本事实,就可以做出各种菜式,创造各种食谱了。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买了那么多课,参加了那么多社群,效果却不大,是不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基础事实呢?那些基本概念、定理,有没有花时间和心思去理解、记住它们呢?不要以为背公式、概念、名词是学校里学生的事情,要学好一门知识,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骤。接下来,我想给你分享关于学习的第三个观点:让自己的思维保持开放。方柏林先生认为,人和人的分化差距,和知识的多少没有多大关系,但和思维习惯关系却很大。很多朋友都知道,有一种思维叫“封闭思维”,它是我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最大障碍。比如,有些人到外地旅游,不是抱着体验的心情去的,而是带着评判的态度去的。到了一个地方,看到当地的特色美食,还没吃到嘴里呢,就说,“这不就是卤水猪脚吗?有什么特别的?吃这个还不如在家吃。”到了当地的特色景点,还没进门就说,“这不就是一家寺庙吗?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有什么好看的?”他们喜欢一看到表象就下判断,迅速得出一个结论,从来不愿意去深入了解一下,究竟眼前看到的,和自己所想的是不是一个样儿。于是,新事物、新知识没法进入大脑,导致自己的认知,永远都是旧的那一套。和这种“封闭思维”正相反,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开放思维”。日本有一位果农叫木村秋则,他的事迹就是开放思维的成功典型。木村秋则用了11年,研究出了怎样不用一滴农药种出苹果。以往,在日本果农的经验里,种苹果,就一定要用农药,因为虫害很多。如果没有农药,不要说结果了,苹果树连存活都是个问题。所以呢,上世纪70年代,当木村秋则说,想尝试无农药栽培的时候,马上就遭到了大家的否定,大家都说这不可能,你别瞎忙活了!但是,木村秋则没有把自己困在这个“封闭思维”里,他钻研各种方法,做各种试验,果树一直没有收成,他也没有放弃。他靠变卖汽车家具、到城市打工等方式来维持生活。最后,终于找到了方法。他通过改良果园的土质,让奄奄一息的苹果树开始茁长成长,最后开花结果。更让人惊喜的是,果子的品质十分好,口感和味道都远远超过了一般苹果。现在,木村秋则的无农药苹果在日本卖得很贵,高级餐厅想要采购,还得提前预定。还有一批一批的农业专家,去他的果园学习取经。如果一开始,木村秋则坚持封闭思维,拒绝“种植果树可以不用农药”这个想法,他会有后面的成功吗?显然不会。他的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开放思维的重要性。开放性思维,不仅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开启另一种可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开放思维,并把它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呢?方柏林先生告诉了我们一个窍门,就是延迟下结论。比方说,当遇到一个知识点,哪怕是有点熟悉,也千万要避免这些想法:你说的这个我早知道了,这不就是我们当年学过的吗?就是换汤不换药。就这点东西,还写一堆文字出来,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了。这些想法,都属于封闭思维,应该立刻摒弃。我们应该这样想:这个我有点熟悉,能不能找出一个例子,看看跟我想的是不是同一回事?我来复述一遍,看看我说的,跟他说的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经过这样的思考转换,新知识和旧知识就能发生关联,这样的学习才会带来进步。接下来,我要给你分享的关于学习的第四个观点,是避开认知幻觉。什么是认知幻觉呢?其实,我们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因为我们的观察很容易“看走眼”,造成记忆的错误。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美国学者做过研究,在美国的40起冤假错案中,有36起,都是证人的错误指认造成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是主观动物,我们的记忆,总会被自己的感觉所影响。可能是当时某个人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有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我们就会对那段记忆进行美化。也可能是,我们对当时的情况一知半解,潜意识中想要找到合理的解释,就会自己脑补剧情。还有,我们会倾向接受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东西,如果不一样,就自动忽略。所有这些错觉,都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客观判断,但我们自己却很难察觉。回到学习这件事上,认知幻觉也经常发生。具体的表现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学懂了,其实没有懂。方柏林先生仔细观察过一些学生,他们在学英语上花了很多工夫,却总是原地踏步。原因是什么?就是被认知幻觉蒙骗了。这些学生反复去看、去背同样的东西,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这个东西看了很多遍,自己已经掌握了。其实,熟悉不等于掌握,他们没有真正学进去。一个单词,如果你只是背了它的基本意思,却没有了解它的具体用法,那么下次,你在某个句子里发现这个单词的时候,你就读不懂整个句子的意思。类似这样的认知幻觉,我们经常会有。比如,你听一位大咖做理财方法的分享,两个小时里面,他讲得十分精彩,你感觉干货满满,你就误以为,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就掌握理财知识了。其实,就是这种“干货满满”的幻觉,让你对自己产生了误会。再比如,你报了十几门课程,把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你过得忙碌充实。于是,你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十几项技能了,简直不要太棒!其实,是这种“忙碌充实”的感觉,让你对自己的进步有了错误的判断。不知道我说的这些情况,会不会让你扎心了?但是,为了让我们付出的努力和时间没有白费,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些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去避免认知幻觉呢?其实方法不难,就是找到客观的反馈,检验一下自己学得怎么样。比如,上完一节课后,你不要看讲义,不要看笔记,就凭着记忆,把课上的内容复述出来,或者用一张纸写下来。然后,拿出讲义和笔记,和你复述的内容对一下,看看自己有哪些是不记得的,有哪些是记错的,然后查漏补缺。这样,你就学踏实了。还有,如果你学的是表演、展示一类的技能,比如演讲,就把自己的练习过程录下来,过后再看回放。你还可以找专业选手演讲比赛的视频,和自己的录像做做对比,找出差距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方柏林先生还提供一了个方法,叫“自我解释”。什么意思?就是自己充当自己的解说员,说出自己每一步在想什么,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当你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漏洞在哪里。比如,学开车的时候,有教练要求学员,边开车,边说出每个步骤,“我现在要转弯了,应该打右转向灯”,“对面有车过来了,我要减速”。这样,教练就能迅速发现学员的错误,及时纠正,而学员也能及时察觉自己哪里出了错。现在,咱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我们分享的方柏林先生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识别出那些不需要自己学的东西;第二个观点说的是,如果想学好一门学科,你就得记住和掌握它的基本事实;接下来,第三个观点是说,我们要积极摒弃封闭思维,多用开放思维去思考问题;最后呢,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开认知幻觉,时刻想办法检验自己的知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投资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学习。”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让你投资不会失败的保障。”希望今天给你分享的这四个学习心法,能够给你带来启发,让你付出的努力,都有所回报。(图片来源于网络)责任编辑: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AWwGaKZ64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