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span别以为你真的会怼人

前几天,继崔永元爆出明星偷税的惊天内幕之后,冯小刚终于作出了回应,怒怼崔永元。不过冯小刚的《十问崔永元》被网友指出逻辑混乱,漏洞百出,毫无道理,舆论一下炸了锅,反倒更加的一边倒。怼,或者回怼,都要讲逻辑。否则贻笑大方,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
原标题:别以为你真的会怼人前几天,继崔永元爆出明星偷税的惊天内幕之后,冯小刚终于作出了回应,怒怼崔永元。不过冯小刚的《十问崔永元》被网友指出逻辑混乱,漏洞百出,毫无道理,舆论一下炸了锅,反倒更加的一边倒。怼,或者回怼,都要讲逻辑。否则贻笑大方,落得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关于冯、崔事件的经过以及冯、崔之间的矛盾,我们且不置评。今天我们先来讲一讲,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哪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如果你想避免这些错误,就跟博雅君一起来学点逻辑学吧?如何判定所提供的理由是正当的?从正面提出判定理由的相关性和真实性的标准是困难而富有争议的。我们采用反面的策略,通过熟悉那些运用不正当理由进行论证的实例,最大限度地消除不正当理由的运用。人们从日常的论证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在逻辑上不相关,而在心理上相关的错误论证,熟悉这些谬误的特征,能帮助我们识别在实际论证中出现的不相关的谬误。我们把这类谬误分为“诉诸情感”和“诉诸权威”两种来介绍。另一类谬误是“未确证的假设”,以貌似真实可信的理由来支持某一主张是这类谬误的主要特征。一、诉诸情感论证会利用语言表达感情的功能,以言辞激起人们在心理上的愤怒、恐惧、同情或热情等,单纯依靠情感的力量来支持或调动人们接受其主张,就会犯诉诸情感的错误。诉诸情感的论证若能顺应特别得势的情感,常常会产生使人信服的惊人力量。“你纵然告诉一个正在热恋的人说,他的情人对他的爱情是假的,并且拿出二十种证据来,证明他的情人对他不忠,可是她只用三句甜语,就会使一切证据归于无效。”1、人身攻击人身攻击指的是以对人的抨击、挖苦、指责、讽刺等为根据,来否定或驳斥他人所提出的主张。通俗地说,因人废言这种指向人的论证就是人身攻击的谬误。其常见形式如下:人格人身攻击,指的是通过诋毁对方的人格而不是摆出有力的证据来否定对方持有的主张,或者降低对方言论的可信度。1860年6月,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在牛津召开了一次著名的会议,针对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所提出的进化论学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达尔文因病没有到会,赫胥黎代表他参加了会议。牛津大主教塞缪尔·威尔勃福斯在反驳进化论的发言中说: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因为照他的信仰,他本来是猴子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还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呢?这种以污辱人格为能事的议论既粗鲁又无理,意在激起对方的愤怒和情感上的混乱,使对手根本无力反驳。应对的最好办法就是置之不理,让攻击的卑鄙性自我暴露。赫胥黎人格人身攻击的一种典型的形式叫做井里投毒(poisoningthewell),它的字面意思说的是在别人喝到井水之前,便在井水里下了毒。它指的是在一个人还没有机会开口讲话之前便被指责为说谎的骗子,以此来暗示听者不要相信这个人所说的话。这是一种集中精力攻击一个人诚信品格的谬误。例如,某人是一个谎话连篇的骗子,他在自己的父母和兄弟面前从来都没有一句实话,你千万不要上他的当!这种错误的实质是尽其所能在对手有机会讲话之前做实他的骗子名声,试图使人们相信:对方说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这种策略在派系斗争中经常使用。处境人身攻击,指的是通过谴责处在特殊环境中的人可能持有的偏见来驳斥对方的观点。例如,美国的一位国会议员——他所在的州盛产木材,有一次把环境保护主义者描述为“喜欢有斑点的猫头鹰,胜于喜欢靠木材业工作生活的家庭,是神经质的空想家”。即使环保主义者有喜爱猫头鹰的偏见,他们保护环境的主张也可能是正确的。针对人身的论证有时是合理的。例如,在法庭上允许律师针对证人的人品或处境进行检验,如果发现证人有作伪证的先例,或者与当事人有亲戚或利害关系,证人的证言就会受到合理的怀疑和削弱。合法地考查证人的真诚和作证能力并不是谬误,但是,如果仅以证人曾作过伪证,便完全否定当前证人证言的证据效力,这就犯了人身攻击的错误。2、诉诸恐惧诉诸恐惧(adbaculum)指的是通过激起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迫使人们接受其主张的谬误。这种谬误的传统形式叫做诉诸强力,其拉丁名称的意思是诉诸棍棒的论证,有孩子不打不成器之意。诉诸强力是诉诸恐惧的粗野形式,所谓“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强权胜于公理”。20世纪,意大利有法西斯哲学家曾这样说:“我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工具来彻底说服对方,讲道理是其中一种,大棒子是另外一种。一旦对方真正给说服了,用什么工具也就无所谓了。”用以施加威胁而使人产生恐惧心理的手段不只是武力和强权,其他的如良心的谴责、上帝的惩罚、经济的损失、健康的威胁、优势的丧失、安全的隐患、灾祸的降临等。这种不借助武力的威胁,而是借助玩弄恐吓的策略所形成的论证是诉诸恐惧的精致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从讲使人恐惧的故事哄小孩睡觉,到广告利用使人恐惧的镜头促销商品,这种恐吓策略几乎是随处可见的。例如:某百货大楼的化妆品柜台曾经放了几台显微镜,让顾客观看皮肤里寄生的“螨虫”,成千上万不停蠕动的小虫让人看得头皮发麻。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购买某种化妆品来清除你皮肤里的“螨虫”。逻辑学十五讲(第二版)作者:陈波当当广告购买在鉴别诉诸恐惧的谬误时要注意:具有诉诸强力模式的论证不必然是一种谬误。例如,警察对酒醉后驾车的司机实行强制性约束和更加严厉的处罚、“非典”时期对患者进行强制性隔离、记者根据对一系列采矿事故的调查发出加强安全管理措施的警告等,并不属于诉诸强力的谬误,因为它所依据的法律或政策本身就是强制性的,除非我们认为某种强制性的法律或政策是不公正的,或者在执行法律或政策过程中是粗暴无理的。对于诉诸恐惧的精致形式,区分合理的警告与无理的威胁同样是有难度的。例如,家长对孩子说:“现在不努力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去当乞丐!”合理的警告,还是无理的威胁?孩子对家长说:“如果再烦我,我就离家出走!”合理的抗议,还是无赖的恐吓?诉诸强力的错误实质是用强制的手段压服对方接受某种主张或采取某种行动,使对方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不管客观上是否存在着其他选择的可能。在合理的警告与无理的威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应结合具体的语境,针对这种论证模式的第一个前提考查以下问题:强力的使用是否有合理的、客观的根据?所预见的后果有多大的现实性?所预见的后果是否被人为地放大?被要求接受的信念或采取的行动是否还有其他证据的支持?3、诉诸怜悯诉诸怜悯指的是以值得同情为理由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或要求是合理的。在法庭辩论中,辩护人经常利用诉诸怜悯作为对合理辩护不足的补偿。古罗马的安托尼奥斯在为被告马尼乌斯辩护时,在法庭上扯开被告的长袍,展示他为祖国作战时留下的伤疤,在场的听众深受感动,于是审判者宣布他无罪。据《史记》记载,汉武帝的乳母屡次犯事,武帝决定处罚她。乳母按着东方朔的指点不作任何辩解,只是在离去时不断地回头望着武帝,显出依依不舍的样子。这时东方朔趁机插话说:傻老婆子,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养活吗?汉武帝听了这话心酸起来,就赦免了乳母。苏格拉底在为自己辩护时,曾经以蔑视的态度提到这种以博取人们的同情心来获得法律宽恕的做法。你们中有些人会联想起自己的案子,因此对我产生怨恨,他们受到的控告不如我的案子那么重,但他们在法官面前痛哭流涕,苦苦哀求,把他们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以及其他许多亲戚朋友也带到法庭上来,借此博得最大程度的怜悯;而我正好相反,尽管似乎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但我决不愿做这种事……我亲爱的先生,我当然也有亲戚。用荷马的话来说,我不是“出生于岩石或古老的橡树”,我的父母也是人,我也有亲戚,对,还有儿子。先生们,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已经接近成年,另外两个还小,但我不会把任何一个带到这里来,恳求你们判我无罪。诉诸怜悯的本质是以对某人所处境况的同情来支持他的主张或请求,而不是在逻辑上诉诸有力的证据。这种论证策略的实质在于玩弄人的负罪感,它会使你觉得,对他将要遭受到的不幸,你应当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如果你不同情他,就会使你觉得有罪,产生内疚感。当然,并非所有诉诸怜悯的论证都是谬误。慈善团体公开诉诸同情的力量开展各种救助募捐活动,它以人类或不同文化中的道义原则为内在的根据,属于对同情心和慈爱心的正当使用,而不是谬误。批判性思维教程作者:谷振诣,刘壮虎当当广告购买4、诉诸公众诉诸公众指的是以大多数公众所持有的信念以及公众狂热的情绪或强烈的愿望,而不是客观严谨的理智分析为理由,来促使人接受某种主张或者采取某种行动。例如:甲:饭馆为什么要供奉财神?乙:深圳的饭馆都这样。甲:你怎么把头发染成这种颜色?乙:现在流行这种颜色。请看一则广告:20年的专业品质,2000万妈妈的营养选择。三鹿婴幼儿奶粉,更多三鹿,更多营养。诉诸公众信念的论证模式是:大多数人相信S,大多数人相信的是真的。所以,S是真的。大多数人信以为真的未必就是真的,人们相信一个陈述为真的信念不是证明这个陈述事实上为真的理由,相反,一个陈述事实上被证明为真是人们相信这个陈述为真的理由。历史提供了许多大多数人信以为真而到后来被证明是虚假信念的例子,曾经人们相信:“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太阳围绕地球旋转”是真理,曾经有许多人认为“包产到户”“计划生育”等政策是错误的,而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时代的偏见。诉诸公众信念的实质是以大众狂热的情绪或强烈的愿望作为支持某种信念或者采取某种行动的理由。例如,在观看足球赛时,球迷对足球的狂热和希望他们所热衷的球队能赢的强烈愿望通常是推动观众骚乱产生的强大动力。在骚乱中,狂热的情绪使骚乱者一致坚信:裁判的“黑哨”毁灭了他们钟爱的球队,并以此为“真理”采取一哄而上的暴力行动。在政治宣传、广告策划、种族和宗教运动中,通过调动大众狂热的情绪或强烈的愿望来诱导人们坚信某种一致的信念或采取某种一致的行动,是常用的论证计策。二、诉诸权威权威指的是在某个领域的某些方面成为结论性陈述或证明来源的个人或组织。特定领域里的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不仅是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的内行,而且在其所属领域发表意见的态度通常比其他机构或个人更加慎重和严谨。比如,与《绍兴日报》相比,《光明日报》在发表观点前对论证的审查要谨慎得多;一位著名的篮球教练对某位政治候选人的评价可能微不足道,而对某位进入国家篮球队的候选人的评价,可能就会颇有参考价值。正因为权威的意见值得接受、参考和引证,滥用权威甚至迷信权威的谬误也屡见不鲜。请看一则幽默:拿破仑:朱塞佩,我们该怎样处理这个士兵?他说的一切都是错误的。朱塞佩:阁下,让他当将军,他说的一切就都是正确的了。1、滥用权威滥用权威是诉诸权威的普通形式,其表现之一是对权威的身份或言论进行不正当的使用。《战国策·燕策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没人来过问。他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卖掉,接连三个早晨站在市场上无人同我搭话。请允许我给您一个早晨的费用,希望您绕着马看一看,离开时再回一回头。”伯乐于是就绕着马看了看,离开时又回了回头,一个早晨马的价格竟上涨了十倍。利用权威的身份做广告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以诉诸权威的方式促销商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如果类似的情形出现在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滥用权威就会成为一种严重的错误。近年来出版的某些博士论文,将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专家评阅推荐书堂而皇之地印在扉页上,而且对专家评阅推荐书是有选择、有删节地刊登使用。专家们见到被曝光的推荐书有省略号,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引用权威的观点论证其所属领域之外的主张是危险的。比如,用达尔文的观点论证一个道德主张,就如同用毕加索的观点解决一场经济争论一样,很可能会产生谬误。滥用权威的表现之二是权威者以其身份、地位、资格和工作成绩等为理由,来支持他的主张或者为自己错误的观点辩护。当权威者在他所属的领域之外仍然以权威者的身份自居时,易于产生这方面的谬误。例如,一位专攻埃及学的教授说:“妇女的逻辑跟男子的逻辑是不同的。作为教授,我可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另外,当权威者的观点在其所属的专业领域内受到挑战时,更易于产生滥用权威的谬误。谈到这方面的谬误,洛克说:“一位渊博的学者,既然在四十年中,费了许多时间和灯烛,由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坚石,造成其权威,而且他的权威又为普通的传说和年高德劭的须眉所证实,那么要有一个暴起的新学后生在霎时间把他推翻了,那不是最不可忍受的一件事,足以使其绯衣赧颜的么?……他既然耗了许多时间惨淡经营,才能得到自己的知识和学问,那么他会被有力的辩论所说服,顿然脱掉其旧有的意念,和他在学问方面的自命不凡么?他会赤裸裸地一丝不挂,来重新追求新的意念么?我们纵然用尽各种论证,亦不能折服他,正如狂风不能使旅客脱掉其斗篷,只能使他抓得更紧一点似的。”2、迷信权威迷信权威是诉诸权威的极端形式,它的第一种表现是在论证中将权威的言论当作绝对化的证据来使用。诉诸权威(adverecundiam)的拉丁文的意思是因自愧不如而谦卑。如果对权威的言论谦卑到了绝对化的地步,这无疑是一种谬误。例如,在欧洲的中世纪,亚里士多德及其学说享有权威的地位。有一位经院哲学家不相信人的神经在大脑中会合,于是一位解剖学家请他去参观人体解剖。当他亲眼看到人的神经在大脑中会合的事实时,解剖学家问他:“现在你该相信了吧?”经院哲学家回答说:“你让我清楚明白地看到了这一切,假如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没有关于神经是在心脏中会合的看法,那我就承认这是真理。”第二种表现是利用人们迷信权威或者信赖权威的心理,将权威神秘化,以此来间接放大其言论的证据效力。《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秦昭王曾派人到华山,用松树芯做成巨型棋子,然后在石头上刻字说:昭王与天神在此弈棋。孟子以“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来称颂几位政治家。董仲舒称颂孔子是几百年才会出一个的圣人。“神秘化”强化了人们面对权威自愧不如的谦卑感,并以此迷惑人们听凭于“权威”的言论。第三种表现是用人为制造的权威来博得人们的信赖。例如,有一本书在《前言》中说:“卒于1992年春在天津市举行由全国各地肿瘤界泰斗40余人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上……”其中“泰斗40余人”就是在人为地制造权威。制造权威的一个巧妙方法是将一门学科神秘化,以此来树立这门学科研究者的权威。例如:当代写作学研究需要广博的多学科的观念、知识背景和方法论武器。由于当代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高的概括域,以及写作言说行为的非在场性、当下化、非线性等特征,或者说,作为写作言说行为,具有多维控制场的性质,它受语言、心理、逻辑、思维、文化、文学、艺术、美学、政治、哲学精神的影响和扰动。对人类写作行为的本质、原理、规律的操作奥秘的研究,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政治学、哲学的基本知识与修养,否则,研究者就不能真正进入研究状态,就像没有这张“入场券”就不能观看一场精彩的演出那样。看来,“当代写作学”不是普通人所能研究的,若非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都不能进入研究状态。不用说研究者对这门学科有什么成果,仅凭有资格“真正进入研究状态”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感到自愧不如。引用权威的言论进行论证的模式如下:S属于D领域。E是D领域的专家,E断定S为真。所以,S可能为真。谬误并不是引用权威的言论进行论证这种论证模式的固有缺陷,诉诸权威的错误实质在于对权威的迷信和误用,它作为一种论证策略,试图仅凭权威的威望和光环迫使人缄默。在论证中,正当地使用权威的言论可以形成支持结论的良好理由。比如,在学术研究中引用专家的成果,在法庭审判中依靠法医的鉴定报告,以及在医学、考古、工程等领域,专家的言论通常是支持某一结论的良好理由。在引用权威的言论作为论证的理由时,应当注意它对结论的支持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尽管结论得到了权威言论的支持,结论仍然有可能是假的,或者说,这种论证模式中的推理不是有效的演绎推理,至多是强有力的归纳推理。如果将其结论当作必然真的来接受,实际上等于反过来放大了权威言论的证据效力,这就犯了诉诸权威的错误。此外,在判定归纳强度方面,还要注意考查以下问题:该权威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格如何?他是否有获得客观证据的有利途径?他的权威言论是否赢得了同行的认可和赞誉?在所讨论的领域之内他是否富有经验?是否有可靠的证据证明他的工作业绩?他的评判能否做到客观公正?他的观点是否已经过时落伍?3、诉诸传统中国人有浓厚的传统意识,尊孔孟,敬祖宗,重出身,对传统的谦卑和敬仰仅次于对权威的谦卑和敬仰。诉诸传统指的是仅以一种看法与传统的关系为依据,来证明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或合理的。传统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传统是值得发扬的,有的传统是需要更新的,有的传统是必须淘汰的。仅以某种见解或者作法是传统的,便断言它是合理的或者是不合理的,缺乏对当前情况的具体分析,就易于犯诉诸传统的错误。例如:在每个有记载的社会里,都存在着某种信仰一个或多个神的情况。因此,有神论和宗教肯定有某种值得重视的东西。请看一则广告:全球西医医学界认为,目前医学还没有能力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程逆转,患者的病情会不断地发展恶化,但是,通过神奇的祖国传统医药“千山活血膏”对军内外数万例患者的临床治疗可以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千山活血膏”是一种千年传统黑膏药,经改变传统制法,古方今制,膏精效奇……诉诸传统的理由无非是说:我们的观点已经为无数先人所证实,历史为这种观点颁发了护照和签证,因此,我们应该接受它。这种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基于这个理由,会迫使我们接受许多相互矛盾的观点。比如,针对青少年冒险的行为,既可以用“英雄出少年”来加以鼓励,也可以用“遇事三思而后行”来加以警告。4、诉诸起源诉诸起源指的是只根据某种理论或者观点的起源来判断它的真假或者价值。这种谬误认定与错误的东西相联系的理论或者观点也一定是错误的,认为起源上的错误似乎是可以传染或者有遗传性。例如,有人根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来源于黑格尔辩证法,便认为唯物辩证法也是神秘的东西。有人根据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曾经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而对进化论颇有微词。这种谬误试图通过指责某种理论起源于名声不佳或者有缺陷的理论,来否定这种理论的正确性。再如,对经济学家马寅初提出的以节制生育为中心内容的《新人口论》,当时号称理论权威的康生曾运用诉诸起源的谬误多次攻击《新人口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底姓马克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我看这个问题,现在是该澄清的时候了:我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尔萨斯的马家。事实上,即使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受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马尔萨斯的观点既不是《新人口论》的根据,也不是它的构成部分,更不是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对此马寅初再三申辩:“我的人口论与马尔萨斯学派完全不同,他们主张以瘟疫、疾病、战争等残酷手段把人口削减,而中国的马尔萨斯者竟主张把中国人口削减至2亿左右,我则不但不主张削减而且要提高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率,借以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只主张把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口,用避孕的方法控制起来而已。”但是,攻击者却一口咬定:马寅初的人口控制论来源于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优生学说,来源于法西斯主义所宣扬的种族论,其本质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三、未确证的假设论证的理由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如果理由的真实性是悬而未决的,它就不能为确信结论的真实性提供任何可靠的保证,我们把真实性悬而未决的陈述称为未确证的假设。以下介绍几种运用未确证的假设作为论证的理由或推理的前提的谬误。1、非黑即白非黑即白是一种比喻性的描述,意思是说在黑与白之间还有灰色区,思考者却忽视了这些中间色的存在,把选择的范围只局限在黑与白两者之间,并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例如:妈妈:小明,你房间开着的电灯总数超过了500瓦,而且你在离开房间时从不知道把它们关掉,你真得需要点那么多的电灯吗?小明:妈妈,难道让我点着蜡烛在房间里撞来撞去才能让您满意吗?让我们来想一想:小明在不会撞来撞去的情况下能减少多少电灯?每个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面对选择需要做出决定时,你会尽可能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可是,当你做出选择之后,不久就会发现原来还有更好的选择。这是由于信息不足或者思考的努力不够所造成的缺陷。然而,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为了使自己错误的行为合理化或者充分关注自己的品牌,有意遗漏某些值得考虑的可能性,以便使所期望的结论得到合乎逻辑的论证,这就是在玩弄非黑即白的计策。非黑即白又称假的二难选择(falsedilemma),它侧重于指称以选言和假言陈述为前提进行推理时所产生的非黑即白的谬误。请看一则幽默:大鹏:人们说,使美丽的笨姑娘变聪慧,要比使聪慧的丑姑娘变美丽更容易。红梅,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选择天生聪慧,还是天生丽质?红梅:我永远也不会有这种选择。不过,既然不得不与你生活在一起,我本该选择天生愚蠢而不是天生丽质。大鹏精心设置了一个假的二难选择圈套,其假的含义有二:其一,天生聪慧,还是天生丽质?这本是不可选择的先天性问题,将之作为选择的前提,使用了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其二,假如是能够选择的,为什么要漏掉美丽而聪慧这种理想的选择呢?红梅机智地跳出了这个圈套。类似这种谬误的其他形式如:如果你认为石油是污染物,那么你烧煤或木头试试看?为什么不考虑其他如天然气、太阳能或风能等能源呢?2、滑坡的谬误在某项计划或者政策将要付诸实行时,对计划的实施或政策的执行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这是评估它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合理的方面。如果计划或政策的实施很有可能导致非常不利的后果,我们就获得了拒绝它的良好理由;如果很有可能出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我们就获得了支持它的良好理由。这方面的评估需要对未来做出一系列预见,而且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预见总是具有某些臆测的性质,即使是根据大量的经验数据和严谨的数理分析所做出的预见也是易于出错的,比如天气预报和股市行情报告。根据一系列预见而进行判断时,含有如下这样的前提:A可能会导致B;B可能会导致C;C可能会导致D;D可能会导致E;E可能会导致F;当我们对由A到F的中间可能性依次加起来进行思考时,其可能性的趋势是依次递减的。例如,下一个走过街角的人是一位女士的可能性有50%,而且她是一位已婚女士的可能性也是50%,但是,这只意味着下一个走过街角的人是一位已婚女士的可能性是25%,而不是50%。假设由A到F的每一个中间步骤的可能性是80%,则A可能会导致F的可能性却仅有33%。如果我们以高于33%的确信度来接受“A可能会导致F”这个结论,就犯了滑坡的谬误(theslipperyslopefallacy)。事实上,人们在做出预见时,对每一步的可能性不大可能做出精确的刻画,但是,随着这只链条的拉长,即使每一步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其总体的可能性呈衰减的趋势却是显然的。在日常思维中的情况却时常相反,随着链条的拉长,对结论的确信度不是越来越低,而是在不断地攀升。还记得这个寓言故事吗?如果我不把这篮子鸡蛋卖掉,而是用它们孵小鸡,我就可以把小鸡养大,然后办一座养鸡场。有了钱以后,我再去买一对小猪,养大后让它们交配生小猪崽,……最后,我就可以买一个农场了。边走边想时突然跌了一跤,鸡蛋全被摔碎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所预见的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侵入而断开,鸡蛋也许不能全部孵化出小鸡,小鸡未必能够全部存活下来,等等。类似的滑坡链条经常会漏掉一些中间的步骤而以省略的形式出现。我儿子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爱妻坚持孩子必须上“奥数”班的理由是:现在不上“奥数”班,孩子将来可能考不上重点大学。完整的链条如下:如果现在不上“奥数”班,以后再学可能就来不及了;如果小学期间没机会学“奥数”,就可能考不上重点初中;如果考不上重点初中,就可能考不上重点高中;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可能考不上重点大学。在需要根据所做出的一系列预见来决定对某一结论的确信程度时,不良的情绪或心理,如想要一个农场的期望心理、对昂贵医疗费的恐惧心理、大多数小学生都上“奥数”班的从众心理等,常常会对确信结论的程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所预见后果的好坏,拒绝或支持一项计划或政策,要注意对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这个链条的其他多种因素,并且对链条中每一步可能性的发展做出恰当的评估。此外,还应注意将这种线性的链条结构与扇形结构区别开来:这两种结构的差别是至关重要的:在滑坡论证的线性链条结构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由初始事件A到终端后果F,其间每一种可能性的累积呈递减的趋势;另一个是其间的任何一个步骤一旦发生断裂,后果F就不会产生,或者说,后果F的发生依赖于每一个步骤的连续性。在扇形结构的论证中,可能导致的每一种后果是相对独立的,其总体的可能性不是各种可能性的逐步累积,而是各自独立的可能性相加的总和,即使其中的某一根链条发生断裂,对总体可能性的影响不是致命的。我们仍以孩子上“奥数”班为例,来看如下扇形结构的论证理由:学“奥数”要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奥数”有相当的难度,学不好会损害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学“奥数”为了考上重点初中,几年后考初中的现行做法可能会改变……3、循环论证循环论证指的是以所主张的观点本身为根据来证明这种观点为真的谬误论证。一方面,从论证者的意图来看,主张或结论的真实性是悬而未决的,或者说是有争议的,因而才需要他拿出根据或理由来使人信服;另一方面,从论证的手段来看,理由的真实性必须是被确认的,至少要得到论证者的确认。结合这两方面:如果一个人的主张和理由在本质上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个人在真实性需要被确认这一点上就会陷入循环——试图用真实性悬而未决的陈述,来打消人们对这个陈述的真实性所持有的悬而未决的信念。循环论证的直接形式是:因为A,所以A。例如,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曾有这样的论述:“铁之所以能压延,是因为铁有压延的本性。”其中的论点和论据都是意思相同的话,这种直接的重复主要是从内容、实质、意义上说的,其语言表达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再如:“吸鸦片之所以会令人昏睡,是因为鸦片中含有令人昏睡的药物成分。”循环论证的相对形式是: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A。例如:1968年尼克松在一次讲演中说:“美国已经向越南派出了54万军队,所以不能撤军,要打到底。”这意思无非是说:因为美国已经深深卷入了越战,所以必须继续卷入越战。这就陷入了互相作证的循环之中。循环论证的间接形式是: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D;因为D,所以A。例如,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中有这样一段议论:我骂你是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这段议论的结论“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是从“我的话不错”推出的,而“我的话”指的就是“我骂你是卖国贼”这句话。在这里,“你是卖国贼”既是需要证明的结论,又是被预先假定为真的前提。循环论证的推论过程构成一个或长或短的封闭链环,而不管其中间环节有多少,其最后的结论也就是最初的理由,它犹如一个在原地打转的车轮,没有进展,所以又称之为“无进展”的谬误。(本文选自谷振诣、刘壮虎著《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批判性思维教程作者:谷振诣,刘壮虎当当广告购买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NmBwl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