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田华90岁艺术家田华“回家”:我要给年轻人多讲讲过去的历史

“这儿以前没房子,是新盖的……这儿是洗印厂,这儿是录音棚……” 9月2日,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开幕的第二天,90岁的表演艺术家田华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参观。其间,田华如数家珍地说起自己的长影记忆,甚至数度落泪。 田华参观长春电影
原标题:90岁艺术家田华“回家”:我要给年轻人多讲讲过去的历史  “这儿以前没房子,是新盖的……这儿是洗印厂,这儿是录音棚……”9月2日,第十四届长春电影节开幕的第二天,90岁的表演艺术家田华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参观。其间,田华如数家珍地说起自己的长影记忆,甚至数度落泪。田华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曾被周恩来总理钦点为新中国22大明星之一的田华,22岁第一次“触电”,就是在长影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白毛女》中扮演喜儿。如今,当年的的白毛女早已银丝满头,田华站在喜儿的雕像前感慨,“整整68年了。”田华在长影旧址博物馆外的白毛女雕塑前留影,她说:“《白毛女》68年了。”“你好啊,我的导演”缓缓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一条大河波浪宽……”《我的祖国》悠扬的音乐声隐隐传来,“旧地重游啊!都是老物件儿啊,现在都看不到片盒儿了,哎呀……”入口处的一组雕塑是长影的几任开拓者,田华迫不及待地跟大家介绍:这是著名摄影家吴印咸,这是第一任总经理张辛实,他是凌元的爱人,哎呀,这雕塑做得可真像。路过译制片展区,田华说,“中国的译制片,是从东影开始的。你看看,这是袁乃晨,我刚来那时候,1950年,我到他们搞译制片的那去参观,进去就不想出来,就想在那一直看。看看,这是孟广钧,他的爱人是哈尔滨人,梳俩大辫子。”田华笑着说,“哦,这是我们晋察冀的啊,闪回去了,闪回去了70年前,哎呀哎呀。”田华一路参观,一路回忆。路过一些老同事的相片前,她还会问工作人员,“他现在还在吗?”听到已经去世的通知,田华露出难过的表情,“你们都走了,你们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人,谢谢你们。”电影《白毛女》剧照,田华饰演喜儿走到《白毛女》展区,田华看到导演王滨、水华的肖像前,田华不禁动情的说,“你好啊,我的导演。”看到《白毛女》的海报,田华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诶,我也保存着这张海报!”回想起当年的演戏经历,田华说,“我是幸运儿,《白毛女》选上了我,成了我接触电影的第一部作品。《白毛女》原本是和从河北传来的民间故事,我是河北人。本来这个电影是轮不到我的,当时,拍电影有所谓的\"cameraface\"(电影脸),一些领导说我没有cameraface,我的脸太平,可以拍的角度少。可是,王滨却说,我这张脸啊,一看就是河北人。”说到这里田华呵呵笑起来,“其实,演员有一样东西是导演和编剧给不了的,就是气质。而且我的经历啊,让我根本就不用刻意去演。”田华还现场打趣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你让我演个来自城市的姑娘,我也能演,但我不一定能演得过王丹凤;但是你要王丹凤来演河北农村的妇女,她应该也能演,但不一定有我演得好。”今天电影发展了但永远不能忘了过去“哎呀,回家的的感觉真好。”田华感叹着,同时给现场的媒体记者讲述着长影旧址博物馆的建筑,“这不是原来的摄影棚么,一、二、三棚,还有录音棚。”有工作人员催促田华,还有后面的行程,田华却“喋喋不休”地继续着她的种种回忆,“我要给他们多讲讲,我要让现在的年轻人也知道过去的历史。”“长影是我电影事业的家,不止是对我个人,它对整个中国电影事业也极为重要,它就像长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厂里的人遍布在中国各个电影制片厂,哪里都有东北厂的人,当年的老东影向全国输送的电影的人才,这里是真正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田华看着一件件老电影物件,感慨道,“我第一次看电影是在张家口,1945年的时候,当时觉得看电影是最高级的享受。尽管当时的电影一块白布,正面反面都站满了人在看。现在的电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黑白到彩色,科技的发展非常快,但是,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过去电影人打下的基础,东北就是中国电影的奠基石。我们不能忘记,这个电影摇篮,永远不能忘记。”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彪(右)陪同田华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一路参观,一路都有热情的影迷上来求合影,田华也微笑着一一答应。“我到现在也没有改行,一直在演员,现在有个客串我还愿意去。我们这些演员传承到现在,还能被老百姓喜欢和认可,我是幸运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还过上了今天幸福的日子。”走出电影博物馆,衔接的是由过去的5、6、7号棚改建现代化的长影电影院放映厅,田华看着崭新的院影长廊说,“啊,这里是新时代了。”作者:澎湃新闻陈晨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XEq76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