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出租音乐剧为纽约落魄文艺青年画像,音乐剧《吉屋出租》何以改变百老汇

1996年,一部原创音乐剧在外百老汇上演。当时,谁也没料到,这部由不知名作曲家创作的不起眼音乐剧,却改变了百老汇。 年轻,生涩,莽撞,《吉屋出租》(RENT)宛如一团烈火,撞击着美国社会的保守风气,打破了大制作垄断百老汇的局面,也让音乐
原标题:为纽约落魄文艺青年画像,音乐剧《吉屋出租》何以改变百老汇  1996年,一部原创音乐剧在外百老汇上演。当时,谁也没料到,这部由不知名作曲家创作的不起眼音乐剧,却改变了百老汇。年轻,生涩,莽撞,《吉屋出租》(RENT)宛如一团烈火,撞击着美国社会的保守风气,打破了大制作垄断百老汇的局面,也让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第一次和年轻人站在了一起。在21个国家巡演12000场后,《吉屋出租》8月底登陆上海文化广场,开始了22场驻演。《吉屋出租》改编自普契尼经典歌剧《波希米亚人》,讲述了1990年代7位纽约落魄文艺青年的525600分钟:追寻真爱的舞者咪咪、渴望死前留下名曲的罗杰、小天使Angel、纪录片导演马克……他们不知道下个月的房租在哪,不知道下一首歌、下一幅画的灵感在哪,更不知道疾病会在哪一刻袭击,然而每个人都在追求梦想,在歌舞中寻找暖意。“我们通过纪录片导演的视角反映年轻人的生活焦虑,毕竟,这是创作者乔纳森·拉森在狭小公寓里完成的自传体作品,那个公寓小到打开门就会撞到人。”《吉屋出租》制作人斯蒂芬·加布里尔说。编剧、作曲、作词,拉森是《吉屋出租》的灵魂人物,一个真实地经历着贫穷和病痛,永远的“波西米亚人”。创作《吉屋出租》那七年,拉森过得穷困又潦倒。他和一些艺术家朋友生活在纽约东村,他本人住在一栋狭小公寓的五楼,小到厨房和卫生间共屋,没有暖气。因为将所有精力都花在写剧本上,拉森根本没时间出去工作,经济来源因此十分拮据。舞台上都是拉森锥心泣血的亲身经历。譬如,音乐剧第一幕结尾的“livecafe”,便是拉森平日写稿、会友、聊天的咖啡厅。在那里,他不仅自己创作,还观察到当时许多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他把那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搬到剧里,甚至不少角色都由拉森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命名。遗憾的是,拉森耗尽心血创作《吉屋出租》,却没等到它首演的那一天。一次排练后,拉森倒在了公寓地板上,再也没有醒来,而第二天正是《吉屋出租》在百老汇预演的日子。拉森的人生终结了,而《吉屋出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百老汇预演前,这部剧在圈里的口碑已经很好了,很多人听过它的大名,拉森意外离世,又给它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就是艺术家最真实的写照吗?”去世那年,拉森才35岁。他创作这样一部讲述边缘艺术家的作品,在追求大制作的百老汇第一次为年轻人发声,年轻,生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年轻力量。1996年,《吉屋出租》登台百老汇,一举斩获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论坛奖最佳音乐剧奖,以及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四项托尼奖。“这部剧很快大卖,因为剧情和背后的故事实在太像了,就像两个平行空间同时在展开故事。”加布里尔说,“拉森的工作状态和最终命运,印证了他写的主题——趁今天,用力爱——因为我们不知道意外和死亡什么时候会来,也许就在明天,我们要用最大的热情把最鲜活的状态活出来。”“拉森当时把不少艺术家朋友带入了剧组,比如灯光师此前在夜店工作,所以灯光设计迥异于传统舞台。首版导演希望舞台有乐队,因此吉他手会融入剧情。废弃自行车上点缀着两个树叶花环,这是剧中人的圣诞树,它不是很漂亮,但代表了生活本身——生活不是永远一帆风顺,有时候是丑陋的,也是艰难的。”首演时,加布里尔刚向太太求婚,那时候的他完全没想到,20年多后夫妻二人竟然可以并肩作战,共同制作这部音乐剧。加布里尔感慨,二十多年过去,时代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剧组始终坚持保持它的时代风格,“灯光不要现代,一切维持原样,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者:澎湃新闻廖阳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XXqW6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