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社团黑社会介绍“天安社”cosplay:为什么“黑社会”元素总能吸引我们围观?

舆论的风向总是无法提前预知,谁能想到,一场持刀“反杀”案的讨论焦点,会从“正当防卫”变成“黑社会”? 8月27日晚,江苏昆山发生了一起震惊网络的持刀“反杀”事件,死者刘海龙人称“龙哥”,当晚开车与一辆电瓶车发生碰撞事故。交涉之中,“龙哥”对
原标题:“天安社”cosplay:为什么“黑社会”元素总能吸引我们围观?舆论的风向总是无法提前预知,谁能想到,一场持刀“反杀”案的讨论焦点,会从“正当防卫”变成“黑社会”?8月27日晚,江苏昆山发生了一起震惊网络的持刀“反杀”事件,死者刘海龙人称“龙哥”,当晚开车与一辆电瓶车发生碰撞事故。交涉之中,“龙哥”对电瓶车车主于某拳打脚踢,还从车里取出长刀挥向于某。你来我闪几个回合之后,“龙哥”不慎刀落,于某趁机抢刀反杀,最终,“龙哥”抢救无效身亡。在人们讨论于某反杀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的同时,有人指出满身青色纹身的“龙哥”为前网红中年男性短视频cosplay团体“天安社”成员。但没过多久,媒体辟谣“龙哥”并非“天安社”成员,且“天安社”已于2017年3月被北京市警方取缔。“龙哥”之死将“天安社”再度推向了大众视野,成员们夸张的纹身、光膀子的形象瞬间成为网络奇观。网友调侃的无非是“天安社”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一群大肚腩中年男子的花臂纹身非但没有大众所知的黑社会的凌厉狠劲儿,而且还有点“辣眼睛”。调侃之余我们不难发现,带有“黑社会”元素的内容总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来如此。撰文|安安流行文化中的“黑社会”“古惑仔”风靡一时2017年,香港演员陈小春带儿子Jasper来到内地参加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软萌可爱的Jasper让观众的心都萌化了,直呼“山鸡哥”怎么生出这么可爱的儿子。对,陈小春外号“山鸡哥”,这个外号来源于他主演的“黑社会”题材系列电影《古惑仔》。《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中陈小春饰演的“山鸡哥”。1996年,“古惑仔”系列第一部电影《古惑仔之人在江湖》上映,风头一时无两。陈浩南、山鸡、巢皮等人无心向学,在大佬B的指引下加入“黑社会”闯荡江湖,电影中展现的“兄弟之情”“江湖之义”令万千少年热血沸腾。因为“山鸡”这个角色,陈小春聚集了大量人气,不少人把他与电影中那个染着杂毛、拎着片刀的山鸡等同起来,“山鸡哥”这一外号也因此跟随陈小春至今。这部电影还让人们记住了头号反派靓坤,这名由吴镇宇饰演的黑帮大佬心狠手辣,只肯为钱落泪,杀人不眨眼。电影也从他口中道出了那句最出名的台词:“出来混,要讲信用。说了杀你全家,就一定要杀你全家。”够狠,够绝,够毒,但那是做梦都想走一遭的江湖啊——随着“古惑仔”系列风靡内陆,片中的人物成为很多80/90后对“黑社会”的最初印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引得当时的小孩子纷纷效仿。当时,除去由此系列催生出来的英雄情怀,更多的都是对于流氓英雄的膜拜与模仿。陆陆续续的,班上就开始有男生留长发,去食堂吃饭都要三五一伙很有型地排列开来……——摘自豆瓣网友Sundance小千《古惑仔》影评“古惑仔”系列电影改编自漫画家牛佬的同名漫画,在那个年代的香港漫画中,“黑社会”是相当常见元素。曾与牛佬有过合作的香港教父级漫画家黄玉郎的作品《龙虎门》便是一例,这部讲述主角对抗各大黑帮家族的漫画风行30余年,不仅带动了香港漫画界的腾飞,还创造了香港漫画连载的历史记录。受大众欢迎的故事往往虚中带实,这些“黑社会”题材漫画和影视作品多面向中下层小年轻,而鱼龙混杂的“黑社会”生活可能正是他们每天都需要面对的现实。许多香港影人都和“黑社会”有过联系:陈小春从影前在理发店打工曾遭遇过“黑社会”,古天乐年轻时当过古惑仔,据说古天乐至今进入室内都保留着不背对门口的习惯,这是古惑仔惯有的行事作风,要提防仇家袭击。深谙香港城市文化的杜琪峰曾说:“我读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黑帮,有的横尸街头,有的染上毒瘾,说真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其实是为了生存。”影评人Conrad在评价杜琪峰《黑社会》一片时曾写道,香港是一座码头城市,码头向来是帮会盛行之地,涌入码头的大量苦工为了生存不得不拉帮结派。香港被殖民之后,人们不信任外族的统治,唯有缔结组织寻求保护。《黑社会》(2005)DVD封面海报。“一个社会有秩序才有饭吃,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人深谙此道,黑社会也是塑造社会秩序的一股力量,只不过它是一股注定要被取代的力量。……从根源上讲,它(黑社会)的存在时对政府权力的补充和顶替。”——见《别来无恙》第三篇《失控的,谁当话事人?》《别来无恙:香港电影(1997-2017)》作者:安宕宕等版本:东方出版社2017年6月类似的场景在中国历史中还出现过好几次。如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帮派“洪帮”,又称“天地会”,其成员多为农民、小手工业者、水陆运输工人等下层苦民。(在香港活跃的“三合会”正是由洪帮发展而来,《古惑仔》正是以“三合会”为原型的作品)还有古代的“漕帮”,“漕帮”诞生于雍正年间,本为保护漕运武官水手的组织,光绪年间取消漕运,逐渐发展为准军事化“黑社会”组织,进入民国后发展为“青帮”,我们熟知的黄金荣、杜月笙皆为“青帮”头目。当年的上海滩鱼龙混杂,帮派林立,在政府与租界统治间自成秩序。这些历史元素被流行文化所借用,塑造出大众文化视野下的“黑社会”。“情义”与“狠绝”我们为什么喜欢“黑社会”题材作品?动荡年代形成的组织,情义是重要的粘合剂,《古惑仔》系列能收获那么多观众也在于一个“义”字。影视剧中的“黑社会”情义有两个层次,一是诚挚的私人情感,正面形象的“古惑仔”们虽然干着上不得台面的营生,但每个人都活得真切,敢爱敢恨,对兄弟肝脑涂地,绝无二心。二是超脱个人的“大义”,许多影响力深远的黑帮角色往往对“体面”有所追求,他们虽然坏,但坏得有规矩,有底线。如马龙·白兰度饰演的体面优雅、恩威并施的一代“教父”,他是弱小平民的保护神,绝对不贩毒害人。“男人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事实上作为男人,前两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圆满,做到第三步堪称伟大,而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教父》台词此外,人们想像的“黑社会”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特征——“狠”。我们在流行文化作品中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黑帮大佬”,《鹿鼎记》中不失儒雅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电影《功夫》中面目凶狠的斧头帮头目琛哥,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葛优饰演的话不多但四两拨千斤的帮派大亨陆先生,《无间道》中曾志伟饰演的面带笑容絮絮叨叨但下手绝不心软黑帮头目……这些影视作品塑造的“黑社会头目”有的心狠手辣眼神凌厉,有的表面和善但满腹黑水,有的自持自重自带威严,但不管性格有多不同,终离不开一个“狠”字,他们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如果杀伐决断都做不来,怎么可能成为一帮混混的老大。“黑社会”影视剧制造了有别于普通法律法规的秩序规则,这些规则往往与“义”联系在一起。它一方满暗合了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诉诸于个体情感,更容易引发人们情感上的认同,同时,这些规则无形中完成了对循规蹈矩的现世规则的反抗,遵纪守法的人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黑社会”秩序之下永远都有解决的法子,只要你够“狠”。“狠”寄托了生活在压抑秩序下的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渴望。生活在规训下的人们,无法通过真实的暴力完成宣泄,而“信不信我杀你全家”之类的台词,成为了一种宣泄的替代方式。网传“天安社”聚餐视频。截图来自知乎网友。这样一比,“黑社会”cosplay团体虽有相似的结义之举和满身的青色纹身,但没有人拥有人们所设想的“黑社会老大”的气质,团体也脱离了“黑社会”存在的社会环境。相比之下,列队结义、光膀纹身合影更像是小孩子过家家,“有点low,也有点萌”,这种反差感源于与认知中“黑社会”形象的冲突——当然,“天安社”并不是真正的“黑社会”,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被“美化”流行文化中的“黑社会”是一种想象大陆早期的“黑社会”影视作品大多带有现实主义倾向,它们或多或少地表现了真实的社会反黑历程。如2002年首播的电视剧《插翅难逃》,主角原型为香港五大悍匪之一张子强,他曾策划绑架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和香港富豪郭炳湘,获得数亿港元赎金。印象中这部电视剧的画面称不上“美”,但粗粝得真实。电视剧《插翅难逃》(2002)剧照。这些现实主义向的反黑作品,可能在年轻一代的脑海中没有留下太深刻的记忆,至少对于我是如此。反黑大潮过后,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悍匪都成为了过往云烟,新时代来临,我们的生活离以往的动荡越来越远。虽然生活中没有对“黑社会”的直接体认,但它却成为了大众文化的流行元素受人追捧。“黑社会”题材影视剧接二连三地出现,粉丝创作中也不断借鉴“黑社会”的元素。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黑社会”更多是受流行文化商品影响而诞生的想象。流行文化中的“黑社会”有明显的美化倾向。“黑社会”影视剧作品渐趋精致化,发展出有导演个人特色的暴力美学,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如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的吴宇森,受美国新生代导演萨姆·佩金法和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中暴力元素的影响,他在八十年代拍出了《英雄本色》《喋血双雄》两部出色的“黑社会”题材电影。电影中利落的带有哲学意味的暴力镜头奠定了“吴式暴力美学”。吴宇森作品《喋血双雄》剧照,大面积的红色背景极具美感和张力。“暴力美学”并不止于镜头之美,优秀的导演更注重镜头所表达的含义。如吴宇森《喋血双雄》教堂生死战中有一个白鸽从教堂中飞过的镜头,象征着主角们的情义和二人坚持的正义。在《喋血双雄》,吴宇森电影中的王牌配角白鸽第一次出现。城市中的“黑社会”故事往往发生于熟悉场景中的陌生角落,与我们一样的凡人被置身于极端的处境之下,这时人性会以何种复杂的形式呈现,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会出现多大的前后反差,主角在展示暴力时背负了什么,这些人性化的要素让“暴力”的呈现更为丰富,让观众也多了一重审美体验。电影《甜蜜蜜》(1996)中,曾志伟饰演的黑社会头目怕自己的纹身吓到张曼玉饰演的女主,在自己的身上纹了一只米老鼠,对女主说:“我今天给你带来了一个朋友。”影视剧作品中常常有类似的反差设定,以展现人物多面的性格。这样的作品想要表现的主旨并不是“暴力”本身,故其表现的“黑社会”不免有美化的倾向。如2016年电影《罗曼蒂克的消亡史》。整部电影的镜头很美,即使在表现暴力的时候也不失美感,导演并不想表现真实的“黑社会”,他希望在这些角色身上,尤其是葛优饰演的帮派大亨身上体现罗曼蒂克的消亡,体现时代的变迁。屏幕外的想象对真正的暴力我们可能一无所知影视创作者们想要通过“黑社会”题材表达更深远的内容,那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们如何看待“黑社会文化”呢?想要全面了解固然需要严格的调查,但我们可以从消费者的二次创作中探知某个面向。在某视频网站上搜索关键词“黑帮AU”(AU是anotheruniverse的首字母缩写,可理解为平行宇宙,指粉丝借用原著人物设定,改变故事情节背景创作的新故事),你会看到大量的粉丝向二次创作视频。这些视频把流行影视作品的人物安插到黑帮背景中,数量庞大,有的视频点击量相当可观。“美”“酷”“带感”,是用户观看黑帮AU向视频的主要感受。国内某网站关键词“黑帮AU”搜索部分结果。在“黑帮AU”作品中,粉丝展现的往往是被美化的“黑社会”。主角们往往打扮得光鲜亮丽,争勇斗狠时也不失体面。制作时粉丝们会使用各式各样的滤镜增加画面的美感,剪辑时注重场景转换节奏卡点,看起来带感与制作上的用心不无关系。这类粉丝作品很多都是为了凸显角色的帅或美,或性格上的凌厉果断,或主角间“相杀相爱”的特殊情义,“黑社会”背景成为烘托这一切的点缀。这说明粉丝从流行文化商品中吸收了“黑社会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并从二次创作中获得快感——“暴力”镜头带来了爽感,精致画面带来了美感,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带来了满足感。其实,无论是专业的创作还是粉丝的二次创作,“黑社会”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美学符号,被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粉丝们用它来烘托喜爱的演员,创作者们用来表现时代厚重感,或其他主旨。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把真正的血腥隐藏了起来,即使表现血腥也要表现“美丽的暴力”。对暴力的美化倾向也不限于“黑社会”题材,武侠剧中美化的“吐血”镜头也时常受到观众的欢迎。图为《新边城浪子》(2016)剧照。而“天安社cosplay”调侃和快手“社会人”文化代表的则是另一种倾向,有人在借用“黑社会”以自嘲的方式表达身份认同,有人仅仅把它当作笑点,为图一乐,和其他网友一同调侃寻求狂欢的快感。“黑社会”黑暗的一面,也在笑声中被淹没了。相信大家内心也都明白,从码头黑帮到城市黑社会,那些带着动荡社会烙印,承载旧式价值传统的“黑社会”已经被大众文化成功美化,真正的血腥暴力的“黑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一无所知。纪实类的书籍,记录者或研究者也有其立场、局限,并非一定就完全逼近“真实”。质量也参差不齐。但的确提供了不同的叙事。图为《大黑帮》(作者:牛伯成;版本:群众出版社2002年1月)《黑帮老大的一天》(作者:素德·文卡特斯;译者:孙飞宇;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上海黑帮》(作者:苏智良;版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8月)《黑帮的逻辑》(作者:[美]大卫·斯卡贝克;译者:李立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等部分作品书封。你或许想说有些作品也呈现了“黑社会”的残忍,但你只要去看看纪实作品便可知影视中的残忍仅仅涉及真实情况的皮毛。这里并没有批判的意思,对暴力的美化是很正常的,毕竟真实的暴力会引发强烈的不适。而影视在表现“黑社会”时理应有更深远的主旨,直指人性本质或终极价值。只是身为观者的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审美距离,当我们热衷于“吐血”“凌虐”等美化的暴力元素时,认清艺术创作与真实的区别。在被“黑社会”情义感动的之时要明白,需要吸纳的可不是暴力本身,而是之外的东西。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安安;编辑:西西。题图素材来自“视觉中国”。题图取材:《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海报局部。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崇尚暴力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也是一种底层文化|纪念王学泰下跪:江湖和官府里的两副中国面孔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XjRv6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