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什么是苏e【我和苏州日报】童益进:苏报引领和提升我的人生高度

□童益进 1998年8月3日我大学毕业来苏州铸造机械厂工作,办完报到手续,在厂区里溜达熟悉环境时,发现了贴在宣传栏里的《苏州日报》。我看到了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征文启事,还记得是“星岛杯《春天的故事》散文大赛”,是由市委宣传部、苏州日报
原标题:【我和苏州日报】童益进:苏报引领和提升我的人生高度□童益进1998年8月3日我大学毕业来苏州铸造机械厂工作,办完报到手续,在厂区里溜达熟悉环境时,发现了贴在宣传栏里的《苏州日报》。我看到了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的征文启事,还记得是“星岛杯《春天的故事》散文大赛”,是由市委宣传部、苏州日报社、苏州文联等主办。在大学里当了4年大学生记者和校报编辑的我,对这个征稿还是有信心的,于是我就按要求写了一篇文章寄了过去,获得三等奖。记得一等奖的两位得主是范小青和金曾豪,都是我仰慕不已、大名鼎鼎的大作家。14名获得等级奖的作者中,我排在第9位,而且是唯一来自企业的业余作者,让我受宠若惊。颁奖仪式很隆重,发放1000元奖金(抵我当时2个月工资),还请我们吃了大餐。印象最深的是吃阳澄湖大闸蟹,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怪家伙,面对着这个巴掌大的蟹将军,我有些惊慌失措,一时不知从何下嘴。于是,我先观察旁边人是如何吃的,依葫芦画瓢边学边吃,免得出洋相。在参加征文颁奖仪式后,大概在11月份,我又在《苏州日报》上看到了一则征名启事,那是苏州机械控股公司在全市征集电动车品牌名称,以此扩大新研发的电动车的影响力。喜欢舞文弄墨的我试着取了三个名字寄了过去,没想到“腾羚”给选中了,奖励我一辆电动车。这辆车在接下来的6年多时间,载着我穿街走巷,跑企业现场,下车间进班组,此间我写了不少报道。这两次获奖让我名声大振,几乎在整个机械系统小有名气。其实我的主业是机械设计,我大学专业是模具设计制造,正宗的理工男。因为有这项特长,企业宣传的工作也由我兼职来做,有时还要给领导写发言稿,写企业总结。更重要的是成了《苏州日报》的特约通讯员,除了新闻稿,还经常写一些散文随笔,把一些生活体验或社会现象进行剖析,见报率比较高。白天在车间流汗,晚上在宿舍看书爬格子,这样青灯黄卷的激情日子,是我工作前六年的真实写照。当时,我在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获取信息及时,加上新闻敏感性强,“国内第一条真空密封造型线”“业内首创全自动冷芯盒射芯机”等新产品问世的报道,频频亮相《苏州日报》“科技长廊”,还被推荐给《中国机电日报》发表。在当时工资普遍不高的情形下,十多块、几十块的稿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样名利双收的事情,让我尝到了甜头,爬格子投稿的积极性更高了。到了2004年,创元集团成立文化建设部,需要一个熟悉企业运行又爱好文字工作的人来做这项工作。于是,我被组织重用,调到集团本部,担负起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宣传、新闻发布等工作,把副业变成了主业,跟《苏州日报》的关系更加紧密了,由此,我认识了一批志趣相投的记者朋友。2011年6月,在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和苏报集团还合作开展了“创元杯——光明行”征文活动,支持了报社的活动,也很好地宣传了集团党建成果和创新发展的新成就。我深深感受到,苏报引领和提升了我的人生高度。最近几年,我投入苏州工艺美术和丝绸文化产业工作,报社的朋友们一方面帮我们积极弘扬苏州源远流长、技艺精湛的苏作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鼓与呼,另一方面发挥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理念前瞻的优势,全力给我们出谋划策,提供国内外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时时让我感动,也让我在振兴苏州传统文化产业之路的艰难探索中感到温暖,汲取了信心和力量。作为新苏州人,来苏州的第一天就认识了《苏州日报》,从此每天都接触,取报走向报箱的脚步都很轻快,打开报箱看到报纸的一刹那,温馨而亲切。哪一天不看《苏州日报》,就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完成。《苏州日报》就像是一位亲近的老朋友,朝夕相伴了20多年。我想,今后还要相伴下去,继续这份滋养心灵、温暖人生的不了情缘。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Jb60m3qvrl.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