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非要说和四大名助对西藏的四大误解:体验过的人才最有发言权

旅游资源丰富的西藏,如今已成为旅游界说不完的话题,而且关于西藏藏族人生活习俗的话题也被网友热议纷纷,甚至联想翩翩,以至于成为对西藏的误解。在这众说纷纭的说法中,只有切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明辨真伪,才最具有发言权。 对冬季气温的误解 外地人:
原标题:对西藏的四大误解:体验过的人才最有发言权旅游资源丰富的西藏,如今已成为旅游界说不完的话题,而且关于西藏藏族人生活习俗的话题也被网友热议纷纷,甚至联想翩翩,以至于成为对西藏的误解。在这众说纷纭的说法中,只有切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明辨真伪,才最具有发言权。对冬季气温的误解外地人:西藏没有夏季,一年四季都要穿着厚重的棉袄其实,这种认识对没有在西藏过冬体验的人来说太普遍了,在西藏珠穆朗玛峰、阿里、那曲等一些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来说,冬天确实很冷,但问题是冬季进藏的游客基本上是去不了或者不去这些景区的,而集中游览的景区景点的所在地,真实情况是另一番景象,比如拉萨,哪怕最冷的天气,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温度都会升高至十度左右,夜里气温下降很多,但游览景区景点活动都安排在白天而非夜里。另外由于空气湿度的不同,同样的摄氏温度下,人的体感温度是不同的,就如拉萨零度与比南方城市的零度要暖和很多。而且,每年的7、8、9三个月被称为西藏的“黄金季节”,是旅游旺季。国内外的旅游者、登山运动员、科学工作者,像潮水般涌进西藏。路途虽然遥远,但现今天地变小,进藏之路空中、地上,西通八达。这段期间到西藏,绝对是避暑天堂。对西藏富裕程度的误解外地人:西藏人都很穷的,穿着也是脏兮兮的别看西藏人穿得脏兮兮的,其实每个人都是“隐形的富豪”。虽然在西藏边远地区还是比较贫困,但拉萨、林芝这些大型市县的藏族人还是很有钱的。其实每个地方都有穷人和富人,有人的地方,就有贫富差距,有富人的地方就会有穷人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西藏很多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着饲养牛羊,而西藏特有的牦牛,一头价格虽没有平常人们所说的1万那么高,但至少是在5000元以上,在藏区,家里有上百头牦牛的大户人家是存在很多的。而且牦牛的牛奶还能制成很多奶制品。那么有钱,那为什么还穿的脏兮兮的?他们穿着脏兮兮,那是因为很多藏民长期处于游牧状态,每天都在不停的移动自己的帐篷,在西藏广袤的草原上寻找肥沃的草原,这种状态下不可能随时有充足的水源。就算有,西藏的平均气温也非常低,没有多少人会冒着感冒的风险在零度左右的气温中洗澡。另外,就算脏了要洗,也只能随手擦擦,因为不可能有合适的装置能洗淋浴,同样也没有那么大的容器能洗盆浴。而且衣服也不可能穿脏了就扔吧,人家衣服的料子可比很多人穿的要高级很多,大多都是纯毛的,就如一件狐狸毛皮草,你能经常下水洗皮草吗?而且在藏区,基本没有什么消费的场所,除了县城有一些商场外,其它地方基本没有什么商店,他们有钱也没有地方消费。而且西藏的边远地区的确比较贫困,在藏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藏族人一年只干两件事,喝啤酒,挖虫草,挖完虫草,继续喝啤酒,没有什么过多的娱乐活动。所以,如果你在藏区旅游,看到形象“脏兮兮”的藏族朋友,他可能就是一位“隐形富豪”。对仓央嘉措情歌误解外地人:“从东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亮出来了,未嫁娘的脸儿,在心中已渐渐显现……”这首流传极广的情歌,是仓央嘉措创作的情歌西藏社科院藏学专家巴旺研究认为,这首所谓的情歌其实是仓央嘉措修持时观想本尊的境界呈现。许多所谓的仓央嘉措情歌其实是道歌,是因藏传佛教密宗修行而创作的。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僧,1683年出生于门隅达旺附近的乌金林,1697年被迎请至布达拉宫。近年来,随着“仓央嘉措热”升温,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诗歌、文集更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如今市面上的仓央嘉措情歌译本,几乎都存在偏离原意的现象。专家认为,要想让国人乃至世界真正了解仓央嘉措诗歌的魅力,貌合神离的翻译应“刹车”。“仓央嘉措原创诗作应为60多首,一些出版物中竟收录数百首,许多译本更是错误百出。”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宗英举例说,将“绿松石”误译成“小白玉”,将“心上人”误译成“弥勒佛”之类的错误比比皆是。除了偏离原意,翻译中浅尝辄止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少壮躯体衰老,弯曲赛过南弓”,一些译本中对“南弓”的解释几乎都是“一种特有的弓”,其实准确说法应该是“珞巴族用两层竹片制作的坚硬的弓”。对于仓央嘉措诗歌的误读并未止于此,对仓央嘉措诗歌翻译的质疑者也不在少数,藏学家巴桑罗布也曾通过考证发现,目前文艺界对仓央嘉措诗作的解读,与历史事实有很大出入,他说:“只有翻译过程中无限接近原意,才能使更多人真正领略到仓央嘉措诗歌的魅力。”(本段话源于:佛学资讯)格桑花和张大人花的误解外地人:格桑花和张大人花是同一种花据说,格桑花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花,也并非花的品种,而是一种统称,颜色艳丽的花朵被称为格桑花。而张大人花是一个具体花的品种,长得就像迷你版的葵花,它的另一个名字叫波斯菊。在清代,官员把它带去西藏并种植。藏民也把张大人花叫做桑格花,可是桑格花不只是张大人花。然而,绝大多数藏族人还是习惯把“翠菊”叫做格桑花。这也与历史相符合,相传元朝建立后,蒙古人把翠菊种子从我国北方带到西藏,从此在西藏落地生根。那时候,西藏历史上出现了继吐蕃王朝之后的空前盛世,传过来的翠菊在寺院和很多人家种植盛开。“格桑”在藏语中完整的说法是“格巴桑布”,“格巴”意为时代、世代,“桑布”就是昌盛的意思,连起来是“盛世之花”的意思,于是就把翠菊取名为“格桑花”。格桑花(翠菊)是一种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怕高温多湿、怕通风不良的花品,西藏高原正好是其适宜生长的地方,因此在西藏高原代代相传、盛开至今。这种花春天撒种,夏天就开花,一直到入冬花才谢去。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OreBzxbw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