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户和低保一样吗?低保兜底诱发的伦理与司法难题,让基层很气愤却又很无奈

低保兜底诱发的伦理与司法难题,让基层很气愤却又很无奈 低保兜底是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一项举措,主要针对的是农村鳏寡孤独、残疾等一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而无法通过发展产业等途径脱贫的农民。 从政策初衷而言,低保兜底既是一个非常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举
原标题:低保兜底诱发的伦理与司法难题,让基层很气愤却又很无奈低保兜底诱发的伦理与司法难题,让基层很气愤却又很无奈低保兜底是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一项举措,主要针对的是农村鳏寡孤独、残疾等一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而无法通过发展产业等途径脱贫的农民。从政策初衷而言,低保兜底既是一个非常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举措,可以让真正丧失致富乃至生存能力的群体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利,它又是一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科学方法,让精准脱贫工作达到了分类对待、对症下药的目的。但即就是这项给人感觉非常富有人情味和科学性的举措,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如今也面临着一些让基层很无奈又很气愤的情形。出现这样的情形,绝不是基层歪嘴和尚念歪了经,而是个别农民心底的阴暗和贪婪。被落实了低保兜底政策的对象,90%以上是准确的。剩下这10%左右的不准确,就是基层最头疼又最气愤、最无奈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但这种认识和传统似乎只在绝大多数人中间存在,对于极少数人而言,似乎只有利益,只有自己的小算盘,而永远不会顾及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更莫要说孝道文化了。一些年老体衰多病的农村老人,他们有儿有女,而且儿女们日子过得也不错,但是他们并没有尽自己的义务,而是想方设法将老人分出去,让一个老人或者一对老年夫妇独自生活。这样以来,这些老人就成为了虽然有儿有女、但事实上的鳏寡孤独。有耕地没有能力耕种,也无法发展致富产业,这些被鳏寡孤独的老人们,只能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作为基层而言,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老人当乞丐或者活活饿死吧,只能将他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序列。这些老人的子女,可以说非常成功地将自己的家庭义务、法定职责推给了社会,推给了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样以来,虽说社会整体的保障成本增加了,但对于这些老人而言,基本生存获得了最低限度的物质保障,每人每月375元的保障资金,再加上各种农业补贴的收入,老两口月均可以获得1000元以上的收入,用来购买面粉、清油、调料、蔬菜等简单生活资料还是可以维系的。人心虽恶,法有善意。但还有更令人愤恨的现象。有的老人是事实上另家单独生活,但户口簿上却没有分家。按照农村一折统的规定,一个家庭的各种涉农资金都只能通过一个银行账号或者存折运转。这些被分家单独生活的老人,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和一系列惠农涉农资金都会被汇入家里的唯一账户上。而他们多数无法亲自掌管存折,这份“经济大权”一般会被儿女或儿媳、女婿掌管。良心还没有彻底泯灭的,会适时将存折上的钱给老人分一些,那些心更硬的,就会独自享用,让这些老人们背着吃低保的名而真正享受不到政策实惠。有的基层曾经设想过按照法律规定对不赡养老人、侵害老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诉诸法律。的确,不论是民风民俗或者法律法规,对于赡养老人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对于遗弃家庭成员、侵害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行为也有惩戒措施。但这只能停留在文字层面。法律在这个问题上沦为“纸上谈兵”的确有现实困难在内。一方面,在绝大多数思想传统的老年人的心里,法律诉讼是最严厉、最无情的手段,轻易不会有人选择用这种方式解决争端。更何况倘若被告方是自己的血肉至亲,这些吃了亏的老人们宁可饿死街头、宁可忍气吞声,也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无情的方式。这几乎就是亲情领域的“多情总被无情恼”,父母的多情,换来的是儿女的无情。另一方面,即使有极个别的老人下定决心,愿意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生活权力,但最终的结果却绝不是当事人乃至基层愿意看到的。在农村,那些单独生活的老人,不可避免的会有头疼脑热的事,要是一旦有病住院,还是需要直系亲属照料。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一旦去世以后,还需要儿女们负责操持丧葬事宜。倘若一旦用法律手段解决了赡养问题,可能法律要求的经济责任儿女们会承担,但这样以来几乎也就等于绝了父母儿女之情,到时候这些照料、丧葬等具体事宜就再很难让儿女们去承担了。生死亦大矣,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死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其意义远远大于怎么活下去的问题。碍于亲情和自己的身后事,老人们极少愿意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生活的问题。看来,低保兜底诱发的这场伦理与法律困局,最终只能通过道德的唤醒来破解了。(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侵权必删)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WrBG9JJw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