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越长大,就越想回到童年

作为成年人,关于童年,你还留下多少清晰的记忆?有没有特别想实现的童年愿望?童年对你如今的影响有多大? 许多成年人表示想回到童年,我想,作为成年人想要回去的,往往并非我们实际生活过的童年,因为那个童年里有那么多记不起来的困难、羞辱与问题。建
原标题:越长大,就越想回到童年作为成年人,关于童年,你还留下多少清晰的记忆?有没有特别想实现的童年愿望?童年对你如今的影响有多大?许多成年人表示想回到童年,我想,作为成年人想要回去的,往往并非我们实际生活过的童年,因为那个童年里有那么多记不起来的困难、羞辱与问题。建议你不妨试着从阅读童书开始。也许你会讶异童书是儿童的才读的,成年人读了有什么意义,也许《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陈赛会告诉你一切。越长大,就越想回到童年文|陈赛01人生这三次读童书的机会事关生命的开始与终结日本儿童文学家柳田邦男说:“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其实,人生这三次读童书的机会,说起来都与时间有着莫大的关系—事关生命的开始与终结,唤醒的是我们生而为人最根本的生之困惑与死之焦虑,逼迫我们从日常琐事的生存模式中跳出来,重新对生命中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时间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写过一本叫《时间心理学》的书,专门谈一个人对时间的认识如何决定了他/她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决定了他/她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孩子体验时间的方式其实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对成年人来说,时间像一支箭,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孩子们的时间却像一个圆圈,它哪儿也不去。所以,我们的时间高效却贫乏,而孩子的时间虽然没什么效率可言,却是开放的,充满了可能性—万物都是惊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他们的世界每天都焕然一新,闪闪发亮。我觉得真正优秀的童书作家对于这一点体会极深。比如一本叫《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日本绘本,讲一个5岁的小姑娘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的故事。就在离家几步路远的一个街口小店,她一路走过去,却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不亚于一场辉煌的冒险,因为她所遭遇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意外,都闪耀着新奇和初次体验的光芒。人生所有的第一次不都是如此吗?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你也被童书吸引,大概也与这种置身于时间之外的感觉有很大的关系。就像我自己,每次重读《柳林风声》或者《小熊维尼》时,都会觉得是从岁月那里偷回了一点点时光。百亩林里从来不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一次平凡的远征,在森林里四处串门,被莫须有的长鼻怪吓得魂飞魄散……这样的慢慢悠悠、磨磨蹭蹭、无所事事对成年人而言未免过于奢侈,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态度。02阅读童书是一种人生重聚的方式以前,我总以为童年是一个阶段,一段不成熟的时光,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以后更重要的人生做准备。只要我足够努力,就会变得睿智、强大,可以洞悉人生的意义。但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成长是一个不断失去而不是不断获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象力,失去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也许比我们更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也更懂得生活的艺术,因为他们更有耐心,也更忠于自己的本心,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前不久,我遇到瑞典的著名童书作家乌尔夫·尼尔松先生。他60多岁了,跟弟弟一起来中国旅行,北京只是中转站,他们真正的目的地是蒙古希拉穆仁草原,因为他们听说那里天大地大、白云碧草、风景壮阔。我问他:“通常这种旅行都是跟妻子一起,不是吗?”他若有所思地说:“当你60多岁的时候,可能也会愿意跟你的弟弟一起去一个遥远的国家走走,作为一种人生重聚的方式。”我想,阅读童书也可以作为一种人生重聚的方式吧。隔着二三十年的时光,和自己内心那个10岁的孩子重聚,试着用他/她的时间重新度量人生,用他/她的时间眼睛重新打量世界—那种对世界尚且充满温柔、善意和期待的目光。03成年人为什么要读童书?成人常常忘记孩提时代所经历的无助、孤独、恐惧和困惑,对于成人来说,读童书更多地是一种心理抚慰,为自己年少时未曾看透的问题找寻答案。也许正因如此,当陈赛捧起童书的那一刻,才会被深深吸引。她曾经说过,30岁那一年过的波澜不惊,周围的朋友都结婚、买房、生孩子。而她却在南方多雨的小镇,茫然无措的守候着病中的母亲。那一年,却也是她有生以来,与现实碰撞的最为剧烈的一次。头破血流之后,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无安全感、失望、孤独、抑郁,这些心理症状本是中年危机的典型特征,但它们袭击的却是25-35岁之间,刚刚进入\'现实\'的年轻人,尤其在30岁的时候到达高峰。”她不久前看到《国际行为发展期刊》上的一项调查显示,39%的男性和49%的女性在20多岁的时候感觉到“危机”,普遍症状是一种不真实感,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对她而言,阅读童书的过程,就是重新构建那个“内心的儿童”的过程。“一点点学着像孩子一样思考、感受、理解,一点点学着将孩童的心智重新运用到成年人复杂的生活中,培育它,给它力量,而不再隐藏它。”在这些童书里,她学会了再次以惊奇的目光打量世界。“人到中年,我们大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世界并不在乎我们的意志。在很小的时候感受到的新奇可能还会在某些时刻再度出现:美妙的乐曲、迷人的风景、新的爱情故事、生孩子,这些事情都会再次激发新奇之感。”她在《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一书中提到很长一段时间,阅读童书是她羞于启齿的秘密。直到怀孕,读童书突然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她在冬天的夜晚,挺着个大肚子爬到床上,带着大大的傻笑和毫无内疚的自由心灵,翻开各种版本的《柳林风声》。我在读她的新书时也有同样的窃喜和感动,就好像偷偷地跑回到孩子的世界重新活了一次。她的文字轻盈,书名厚重,字里行间是睿智与深刻。她自嘲说,“书名是偷来的。”美国资深童书编辑DianeMuldrow曾写过一本书《关于人生,我需要知道的一切皆来自小金书》。小金书是美国一家著名的童书出版社,Diane和陈赛一样采访了许多著名童书作家。在她采访法国作家安德烈·德昂时,他80多岁了。他画了一个奇怪的故事《你好,月亮》。讲一个小男孩晚上遇到一轮月亮,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第二天又邀请了太阳,于是太阳和月亮做了朋友,他们一起吃早餐。还有一本书《亲爱的小鱼》,讲一只猫爱上一条鱼,精心照料它,并送它回到大海的故事。她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以为猫打算把鱼吃了。老人喜欢给每一个故事安排一个幸福的结局,很温暖。她问会不会让人觉得很幼稚,他说,就在2015年,他的两个好朋友在《查理周刊》袭击中被杀。”他拿下眼镜好像在哭,他说,你能相信这个世界有这么愚蠢和残酷的事情吗?”德昂一生经历了三次战争。6岁那年,”二战“开始了,他因犹太人身份被退学。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心爱的艺术,又赶上阿尔及利亚与法国的一场殖民战争,他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度过了28个月,经历过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后,他的画却是那样温柔。他不是不懂残酷,他其实是想告诉人们,“温柔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成年人或许也应该多读点童书。《关于人生,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作者:陈赛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内容简介】献给那些内心柔软、深沉爱着这个世界和孩子们的人,你的感受我们都懂得,只等你来读,其后的共鸣会让你感动到热泪盈眶。【作者简介】陈赛,1978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至今,现任周刊主笔,《新知》杂志编辑。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MWrBaO0q6m.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