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课堂手机版一个人的课堂,一百年的梦想

看了反映当今乡村教育现状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之后,我心情比较压抑,这几天老是想着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改来改去,乡村教育为什么会变成如此衰落? 我列出所有影响乡村教育因素,固然有计划生育、发展城镇化农民进城买
看了反映当今乡村教育现状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之后,我心情比较压抑,这几天老是想着这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改来改去,乡村教育为什么会变成如此衰落?我列出所有影响乡村教育因素,固然有计划生育、发展城镇化农民进城买房居住、农民外出务工能带孩子在打工地读书了等因素造成在乡村就读的适龄儿童减少了,但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两个:一是前些年政府强力推进农村布局调整政策,小学撤点并校、中学撤小并大造成小孩读书不方便,家长不放心;二是乡村的“教学质量”比城市差多了。我经过调查,新一代农民出去打工看到城市是这样繁华,回家看看乡村却是如此的荒凉,眼界开阔了,眼光远远高于上一代农民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再做一个卖苦力的农民工了,要通过读书上大学跳出农门,毕业之后能找个好工作,能体面地在城市生活。可现实情况是,在乡村,小学不进城读书,按照学区划分,初中就很难进城读了。农村初中,不要说每年能考取重点高中没几个,就是考个普通高中也是希望不大的,大多数都会被赶到职业学校混两年出去打工。这些家长为了孩子,不得不把长年在外打工,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到县城买房,好让孩子进城读书。这是因为各地为了多收土地出让金而大力发展房地产,因此规定只要在城市买房就可以进城读书。其实,农民也是迫于无奈才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的。本来放在乡村读书,家里老人一边带着管着孩子,一边还能干点农活,这样既省钱省事又放心。可一旦进城读书,还要一个老人跟着孩子到城里陪读,不仅花费大,而且家里的农活也干不了了。乡村学校为什么“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呢?我这里之所以给教学质量打上引号,就是特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普通老百姓衡量自己孩子学习好不好主要看成绩、能否考取重点高中和好大学。一般学校考核老师、绝大部分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学校主要也是看统考成绩和升学率。乡村“教学质量”越来越差的原因很多,我看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乡村学校师资力量日渐衰弱造成的。20多年来,乡村学校师资力量一直面临着“抽多补少、抽好补差”失血窘境。一边是,各地为了多出大学生就集中财力和师资力量重点办好什么省、市、县重点中小学,后来又推出什么各级示范学校呀、农村规模学校呀、各种特色学校呀,五花八门,折腾来折腾去,基本上都是为了搞几个重点城镇学校,打造几个拿得出手给人参观的教育形象工程,不断地建校舍、上硬件,然后从乡村学校通过考试选调好老师来个锦上添花;另一边是,1996年之后国家取消了师范生免费读书,不仅交学费、交住宿费了,而且还要自掏腰包买伙食了,毕业也不包分配了,因此,原来农村贫困家庭的读书尖子学生都是优先选择读师范的也都不报考了。1996年之前,农村孩子,都想尽早跳出农门,初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大多是报考中专学校的,而大多数家境不好的都是选报师范学校的。毕业之后,因这些农村孩子没门路,就都被分配到自己家乡的乡村小学任教了。1996年之后,取消师范免费,师范学校能录取到人数和分数线就直接跳水式下降了,由原来中考成绩名列前茅的变成了名列倒数的学生报考了。这样底子的学生进师范,出来当老师,教育质量不越来越差才怪呢。师范大学也是一个样,高考成绩好的,基本上不会报的,除非自己真的非常喜欢当老师。虽说,现在大城市,连小学教师都要招聘研究生了,说句不客气的话,这种研究生毕业的师范生,还比不了1980年代中师毕业的师范生。说起我国的师范生免费读书,首开历史记录的,却是贫困积弱、腐败成灾的晚清政府。1904年1月13日(农历癸卯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章程里面设立了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创立了南京两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师范学堂;并规定:“师范出身一项,系破格从优,以资鼓励”;各地师范学堂的学生一律免交学费和伙食住宿费用;从而吸引了许多寒门子弟读师范、当老师。民国时期,读师范院校的师范生继续实行免费政策,即便是14年浴血抗战时期,政府财政如此窘迫,国家对师范生依然还是实行免费读书的。新中国成立,进入了毛泽东时代,虽说政府财政一直都很困难;但政府大气得很哦,不仅给师范生免费,还给所有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免学费、免住宿费,困难学生还能享受助学金。这一下,社会主义的超大优越性叫世界刮目相看,让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汗颜不止、自叹弗如。虽然,文革开始,教育成了重灾区,停止了十年高考;但是,这十年,是新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最快的十年。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要把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这一下,不得了,各地土法上马、简易办校,不仅村有小学,公社有初中;而且有的大队还办起了戴帽初中,少数公社初中还办了“五七高中”,县里还办起了“五七大学”。更让乡村孩子受益的是,城市学校里的那些戴上所谓的“地富反坏右”尖高帽的老师被批斗之后,纷纷下放到乡村任教。我的小学一年级就是从县城下放到我们村小的朱老师教的,她丈夫下放到我们大队完小教书。可惜,1970年,他们都调回了城里去了。中学也是这样,有一些城市重点中学的好老师被下放到农村中学教书,那水平的确高啊。我1974年春进入离家只有7里路的石田中学(当时是有高中的完中)读初中时,学校里有几个好老师就是从省重点中学下放过来的,让我们农村孩子受益匪浅。后来,他们都陆陆续续调回去了,乡村学校只有民办代课老师唱主角了。文革十年浩劫结束之后,1977年恢复高考,大中专院校还是免费的,师范生还管伙食的。我1979年上师范学校时,一年就只交5元钱的书本费,其他都是免费的,而且还有伙食费。记得刚入学的第一学期,每月伙食费是13.5元,第二学期就提高到15元了。学校的伙食比我家的好多了。早餐有大馍、、包子、鸡蛋,中晚餐都有荤菜,三不两天还能吃到鱼,还能经常吃到红烧肉。我当年真真切切地感到无比的幸福,因我在家里,平常是不可能吃到红烧肉的,只有杀猪和过年时才能吃到。记得,我读师范期间平时还节约一些菜票,放假前拿到膳食科换成现金。每当放寒暑假时,学校还发给我们寒暑假期间的钱和粮票。我把钱积攒起来,除了缴纳书本费和平时买些日常生活用品之外,我还用这个钱买鞋子袜子,扯布做衣服哩;还买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套《红楼梦》、一把胡琴。词典,现在还在用着呢;《红楼梦》后来不知被谁借去了,没还我;胡琴,送给一个区农技站的朋友了。1993年,政府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规定,非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大专院校就开始收费了。不过,这个时候,师范院校还是免费的,毕竟这是晚清以来一直保持的尊师重教好传统。可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也就是1996年,师范院校也终于伸出手来向师范生收缴费用了,伙食费也没了,毕业也不包分配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优秀学生也就用脚来投票——不去读中师中专了,而是选择纷纷去读重点高中准备考大学了。所有成绩靠前的考生,填的第一志愿基本上都是选择就业好的大学、将来赚钱多的专业。这样一来,师范院校录取的考生成绩就可想而知了。由于民众的一再呼吁,再加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先生因受到他那个在民国时期做个校长的父亲影响,知道老师对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他在2007年的“两会”上宣布: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于是,这年的5月14日,中国政府网上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所谓的免费包括:免学费,免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文件规定:免费师范生要回到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10年以上,如果违约应退还按规定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制定这个政策的意图,是想一举两得,达到两全其美的结果。既要成全寒门子弟上大学,又能让落后乡村学校得到好的老师。10年过年了,不知效果如何?我没有能力去这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对免费师范生做个普查,但我从教育界朋友那里了解到,农村的贫困家庭孩子能考上这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很少很少。这些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后是不是都到了农村落后地区去任教了呢?希望这六所大学起码要在自己校园网上公布,也希望能从各省教育厅网站上看到毕业生去向信息。其实,这六所国家级的师范大学能为落后地区的高中学校培养师资就很不错了。自从恢复高考以来,不要说农村学校,就是县城一中都很少见到这六所大学毕业生的影子。真正落后地区乡村中小学最需要的是留得住的本乡本土老师。因此,我建议:最好是不分部属和省属,所有定向师范生都免费。如果财政确实有困难,那就先为乡村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免费定向培养师范生。事实上,越是地方师范学院,越得免费,因为真正的寒门子弟,大部分只能考上这种地方师范院校。他们出生在乡村,对自己家乡还是有感情的,比不是本乡本土的人更乐意在家乡中小学任教。政府为什么不优先让他们得到免费师范教育呢?山东省为各地做出了榜样,2016年就开始在本省招生定向免费师范生3000人,由省属的9所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承担培养任务。 总之,我盼望全国各省尽快出台像山东省这样为乡村学校免费培养热爱乡村教育的乡土老师。唯有这样,振兴乡村教育才有希望,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几代中国人一百多年的复兴梦才有盼头!海客(默灵)写于2018年1月30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M3v96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