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失的民族民族人口仅3万,文化濒临失传!90后普米姐妹边打工边传承非遗

本文3743字,阅读完需要12分钟 第8期 2002年,艺术家陈哲接受云南省兰坪县政府的邀请,为这个山清水秀的白族、普米族聚居地写一首歌。他是《黄土高坡》《让世界充满爱》等名曲的词作者,却搁笔已久,多年来行走于西南边陲,潜心采集民间音乐
原标题:民族人口仅3万,文化濒临失传!90后普米姐妹边打工边传承非遗  本文3743字,阅读完需要12分钟第8期2002年,艺术家陈哲接受云南省兰坪县政府的邀请,为这个山清水秀的白族、普米族聚居地写一首歌。他是《黄土高坡》《让世界充满爱》等名曲的词作者,却搁笔已久,多年来行走于西南边陲,潜心采集民间音乐资源。才踏入兰坪,陈哲就听到一阵高亢的歌声,歌者是三位姑娘,“十度的急进上行,无音阶下滑音、抖喉”,想不到群山深处,竟然有这样的天籁之音!为了找到她们,那个雨夜,陈哲愣是率领一大群人摸进了山寨,劝说她们成立传习小组,将普米族的调子唱到山外,代代传承下去。姑娘们的父母满心应承下来,不久却因唱歌耽误农活反悔,陈哲无计可施。但他没有放弃,又联合企业成立了“兰坪县西番文化传播中心”,将之前成立的文化传习小组前两批学员召回。2004年,这个跌跌撞撞的“村寨班子”由于震撼的舞台呈现,入选文化部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程,是名单中唯一的体制外队伍。自此,普米文化开始走入主流视野,在当地的传承活动也逐渐被民众接受。2011年,陈哲和团队带着同样的使命转战他乡——经过多年实践,他将这项文化保育工作命名为“土风计划”,坚信民族风格不仅要以音像的形式固化留存,还要活生生地继承下来,开枝散叶。而在兰坪,由于老一批学员陆续结婚生育,普米族的文化传习遭遇资金与人员的双重断裂。这个人口仅三万的特少民族,将面临怎样的文化命运?在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如何擦亮日渐模糊的民族身份,振兴民族经济?令人欣慰的是,一群土生土长的普米青年站了出来。她们还试图通过网络,向世界发出嘹亮的声音。鹿淑贞(左)和熊丽萍(右)是普米族非物遗项目县级传承人。普米姑娘有了“民族文化”概念对于普米族姑娘熊丽萍来说,走上本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至今都有点儿莫名其妙。她的表姐是“土风计划”的早期学员。从小看她们唱唱跳跳,“那么好玩”,熊丽萍既开心又羡慕。初中毕业后,表姐问她:“愿不愿意加入进来?”熊丽萍一口答应。那是2007年,她只有17岁,先是跟着大部队走访村寨老人,白天帮他们干活,晚上向他们学艺,随后就到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参加特训。陈哲给学员们联络的展演机会,渐渐有了她的身影。普米族姑娘熊丽萍。鹿淑贞的经历相对复杂。她比熊丽萍小一岁,后者进组练功时,鹿淑贞正为中考落榜感到惋惜。身为长女,她没有复读,而是进了一家餐馆打杂。店主看她认真,第一个月就开出了240元的工资,十年前在兰坪已算是高薪。后来她跟着父亲赶马帮,也就是牵着马儿,将山上的铜矿运到山下来,登山时马步轻捷,鹿淑贞喜欢放声歌唱,父亲早就觉得亏欠了女儿,从此开始暗暗留心:哪家歌舞团招人?什么地方能培养这种特长?2010年,父亲终于打听到,有个亲戚去了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学费全免。“那你还有没有名额,能让我女儿也参加?”他在电话中急切地问。一段时间后,“土风计划”的老师真的打电话给鹿淑贞,叫她讲几句普米族古语,再唱一两首歌。她被录取了,直接去了北京,没人来得及向她解释,这个项目的立意有多高远。这群学员中,熊丽萍和鹿淑贞学历最高,其他大多数是小学文化,有的没上过学,名字都不会写。陈哲见到她们,从汉语拼音教起,还给他们提了不少规定。普米族姑娘鹿淑贞。起初,鹿淑贞不明白,为什么陈老师要她们穿民族服装呢?在当地,一个女孩只有结婚时才盛装打扮,生活中早已淘汰了及地的筒裙和沉重的羊皮挂单。直到有一回,她穿戴好民族服饰逛天安门,正想站定拍照,好多游客瞬间围了上来,希望跟她合影。鹿淑贞觉得自己就像明星——不对,即便是真正的明星走在人堆里,别人都可能注意不到,可现在,只因她身上的民族服装,人们不仅一眼就看到了她,还表露出无限好奇、亲近、喜欢……那一刻的自豪,她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同时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很多年过去,说起这一幕,鹿淑贞有些羞赧:“要是没有陈老师的话,我根本就没有\"民族文化\"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去传承和宣传。”但一旦理解了这项事业的意义,这群皆以动物为姓的普米族姑娘,就拿出了她们的坚毅和韧劲。2011年起,来自外部的提携与输送不复往昔,几个学员“觉得应该做下去”,于是接手了原有的兰坪县土风文化发展协会,设立普米文化传习馆,至今免费提供培训。边打工边学艺的非遗传承人你很难想象这群“文化主人翁”的实际生存状态。他们从十七八岁就抛下一切,潜心学艺,本民族歌舞、器乐,几乎是唯一的谋生技能。可在兰坪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所谓的原生态似乎并不稀奇,在商演市场,每个演员一天的报酬不超过150元,很难养活自己。因此,土风文化发展协会的12名成员,人人都有“副业”。比如鹿淑贞的爱人,协会现任会长——他也是“土风计划”学员,两人因此相识——平时在兰坪的锌业公司打工,鹿淑贞在家带小孩。熊丽萍则在县城附近的镇上租了个铺面,主营民族服饰。另外几名伙伴,有的在美容院,有的在饭店,还有的在家务农,种苦荞,产蜂蜜。每当需要演出或进村学习时,他们就从四面八方集中过来;如果有谁觉得手头太紧,可以告假一段时间,挣到了钱就回来,换另一个人出去……亲友们对他们的事业多有怨言。鹿淑贞说:“直到现在,村里的叔叔阿姨都觉得我们是\"神经病\",因为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不仅没挣到什么钱,家里有事还帮不上忙。我爸爸刚开始挺支持我,后来也开始反对了。”熊丽萍把这事当成了“使命”,不知不觉就走到今天。“反正,钱多的时候也就花了,没有钱就艰苦一点,但也能过来呗。”每个学员心中,都有很多段寻访老艺人的经历,听他们讲起普米族的历史,年轻一辈常常泪流满面。普米族人居住的“木楞房”。普米人不庆祝中秋。当年,普米族一度十分强大,镇压着一众少数族裔。传说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整个民族遭到屠杀。在一片节日的欢腾之中,被奴役的人们通过月饼传信,毫无预兆地揭竿而起。只有极少数普米族人逃出了丽江,到了一座山上,再也跑不动,追兵们已围合上来。领头的说:“我们今天难逃一死,不如死得开心一些。”他们生了一大灶火,手拉手围成一圈,跳起了搓搓(普米语中意为“手舞足蹈”)。追兵们远远望见,以为他们还有很多人,杀都杀不完,于是调头退散。幸存的普米人们,辗转来到兰坪。这段故事,距今不过两三百年。口弦是普米族国家级非物遗之一,熊丽萍和鹿淑贞吹奏了两个调子“过山调”和“龙跳舞”。普米族的传统文化相当丰富,有古歌、舞蹈、口弦、丝弦(四弦)、纺织、祭礼、节日等。随着村中老人的凋零,土风文化发展协会的任务越来越急迫。年轻的文化使者们已学会了一些,并通过传习馆扩散出去,可来不及抢救的部分,也许就此湮灭于历史的长河。如今,熊丽萍和鹿淑贞已是普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县级传承人,但她们并不确定,下一代是否有条件继承这些民族文化。鹿淑贞说:“我们的普米语仅靠口头相传。现在村里的小孩围在一起,讲的都是普通话。可能再过二三十年,普米语就不再是活的语言了。”存亡绝续靠什么?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快手网红给了她们更多信心今年9月,熊丽萍和鹿淑贞再一次从兰坪到了北京。不过这一次,她们见到的是短视频平台上的农村网红,学的是便于实践的商业模式。到北京“取经”的姐妹俩。这是快手发起的“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快手科技副总裁龙安介绍:“一直以来,快手希望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普惠的价值理念,为每位用户、每个地区赋能,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窗口,成为提升每个人独特幸福感的新工具。”两个姑娘也是带着任务来的。她们都意识到,再怎么努力做事,没有宣传和推广渠道,也很难被大家认可。然而协会的十几个兄弟姐妹,没人知道怎么拍视频;好不容易申请了微信公众号,想要通过认证,也不知道怎么办。要讨教的东西,实在很多。姐妹俩参加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这次结识了雪域高原上的“松茸西施”、年仅20岁就成为脱贫带头人的“雪莉”,还有来自黔东南的侗族“七仙女”和她们背后的书记推手,熊丽萍和鹿淑贞可算大开眼界。鹿淑贞决定,回去以后,协会也做一个快手账号,向天南海北的粉丝展演非遗技艺,将普米族的文化瑰宝“打造出去”。至于流量创收,对于当地而言,也许条件还不太具备。如果有一天,村寨之间的交通便利了,她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熊丽萍和母亲手作的民族服饰、口弦之类的特色乐器,都很适合通过网络售卖。鹿淑贞已为口弦想好了广告词:“这个口弦,第一是携带方便,第二是个人专用,比较卫生,希望大家多多了解。”兰坪人的生活还比较贫困,如果网络可以成为新的收入来源,岂不美哉?往期报道第7期一个汉人的大凉山探索:把深山里的彝族非遗打造成致富“网红”第6期神秘他留人只剩5000余人,“富二代”退伍回大山保护非遗文明第5期13岁起打工的90后创业,粉丝达130万成张家界第一网红导游第4期90后“逃离”北京回草原创业,变废为宝创作麦秸画成致富明星第3期95后“松茸西施”短视频带火家乡特产,雪域夫妻留守秘境创业第2期年收入80万的“豆花面大王”,快手销售“恶魔之果”带全村致富第1期侗家“迪丽热巴”所在女团成快手网红,80后扶贫书记是背后推手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采写/视频:南都记者侯婧婧(受访者供图)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em1b6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