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当孩子不执行约定,我们如何处理?

孩子离不开手机,任何约定都不执行,该没收手机吗?禾沐支招:首先处理的不是手机没不没收,而是为什么有约定却可以不执行? 今 日 话 题:家长问:孩子离不开手机,跟她任何约定都不执行,该不该把手机没收,还是放任不管,等着自己醒悟过来,各位分享一
孩子离不开手机,任何约定都不执行,该没收手机吗?禾沐支招:首先处理的不是手机没不没收,而是为什么有约定却可以不执行?今日话题:家长问:孩子离不开手机,跟她任何约定都不执行,该不该把手机没收,还是放任不管,等着自己醒悟过来,各位分享一下经验。禾沐:01约定与奖惩就像问题描述的那样,当“孩子离不开手机,跟他任何约定都不执行”的时候,是否收回手机并不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以下的内容。父母孩子之间究竟制定了怎样的约定?为什么既然有约定却又可以不被执行?如果约定没有被执行,家长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很多时候,我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孩子跟我做出了承诺,那这个承诺就应该被兑现,如果没有被兑现的话,那就是孩子的问题。从逻辑上,这个思考模式没有任何问题。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兑现自己的每一个承诺。那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多的承诺都是无法兑现的,类似的现象自然也会发生在还在身上。这类问题的重点在于,当约定没有被兑现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为了避免当问题出现之后互相扯皮,我们就应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跟孩子共同明确奖惩机制。如果一个规划只有管理机制没有奖惩机制,那这个约定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做事情都是靠着利益去驱动的,正所谓“无利不起早”。通常我们狭隘化的把这个利益理解成为金钱或其他物质化的内容,事实上利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比如我不乱扔垃圾,这是我对社会公德的一种尊重,表示我接受它的制约。而当我接受这种制约,或者说是我兑现了对社会公德的承诺的时候,我收获的是别人对我的尊重和认可。相反,如果我在一个繁华的商业街或旅游景点乱扔垃圾的话,也许并没有人能够直接去惩罚我,但是别人可能会用道德舆论的方式去谴责我,让我失去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我为了避免这种间接的惩罚,那我就尽可能的去遵循这些规则。获取什么只是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有时避免失去什么也是利益的表现形式。02约定与本能当我们去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制定对应的奖惩机制,那你们的约定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换句话说,孩子兑现和违背承诺对他来讲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孩子为什么要尊重这个约定?为什么要兑现这个承诺呢?如果完全按照自己本能来做事情,对他来讲不是更舒服一些吗?既然一个事情需要约定,那就意味着很多的具体操作与他的原始反应是相违背的。如果是一致的内容,也就没有必要约定什么了。为什么我们不会跟孩子约定你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手机游戏上呢?比如说他现在想玩手机,可是我们通过约定限制了它的游戏时间。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对应的奖惩机制的话,孩子不管是遵守还是违背约定,它的收益都没有任何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什么不去追寻自己的原始诉求,在游戏中寻求快乐呢?就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我们不是为了逃避痛苦,就是为了追寻快乐,在兑现承诺这件事情上,孩子把这种人生最基本的规则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当孩子违背手机使用规则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是否把手机收回或等他自我反省。而是需要去研究一下,违背约定对他而言有什么损失?从现象上看,我们看不到孩子的损失。反而是家长因此变得更加焦虑,损失不在孩子这一边,是在家长这一边。同时问题描述中也提到了即便跟孩子有约定,孩子也不遵守。但是,问题并没有详尽的描述出来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什么处理?是不是也意味孩子已经把这种模式当成了一种生活常态,一种问题解决模型了呢?也就意味着,我可以随意的违背我们之间的约定。而我之所以愿意和你们建立一个约定,有可能只是你们一厢情愿的独角戏,也有可能只是为了应付你们一下而已。等把你们糊弄走了之后,我接着玩我的手机。今朝有酒今朝醉嘛,等到了兑现的时候再说呗。如果孩子真的建立出了这样的问题解决模型的话,我们就首先需要反思一下家长对于规则的态度问题。换句话说,在规范孩子之前,首先需要规范的是家长。可能听到这里,有一些家长就会认为,是不是需要我很严厉苛刻的去处理这样的事情呢?这样就代表我们的态度就端正了呢?可是一旦我严厉苛刻的去处理问题,那就会引发冲突啊,那我又该如何处理呢?03坚定兑现奖惩“严格要求”并不代表“对立和冲突”,这是两个概念。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去严格的要求孩子,是因为害怕引发冲突,从而让我们的教育变得畏手畏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在共同约定的基础上建立出的奖惩机制。还有一些家长朋友认为,既然孩子做得这么过分,根本不遵守约定,那我就用更加极端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个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处理,表面上这个问题在当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收益。比如说我们约定手机游戏时间到九点结束。但是已经过了九点,孩子仍然一直在玩手机,这个时候家长用把手机摔掉的方式进行处理。手机摔坏了,孩子自然也就没得玩儿了,对吧?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呢?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决吗?从孩子的角度,他学会了当人与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用暴力破坏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所谓的孩子因此承受的惩罚,就是他的手机被摔坏了。可是这个手机是哪里来的呢?当然是家长给买的嘛,也就是说最后的违约成本还是要家长来买单。同时因此引发出来的孩子不写作业、不学习、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又会让家长很快变得非常焦虑。焦虑之后,就是开始研究如何不显山不显水的妥协,既保证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又不显得我们那么没有原则。孩子只是年龄小,这并不代表他脑子不灵光。我们是不是妥协了,其实他是一清二楚的。经历几次这样的事情之后,一来二去,慢慢就会发现孩子开始变得非常皮,没有办法去约束了。所以,我们想要通过这种冲突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根本不是一个可取的方式。因为一方面孩子没有收益,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在冲突的情况下坚持,妥协的是我们。孩子存在类似问题的家长,他们的内在驱动力都是比较弱的。换句话说,一开始他们可能摆出一副我要坚决解决问题的造型。但是真的冲突起来的时候,他的解决方案往往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雷声大雨点小。孩子非常聪明,他很快就能明白家长其实只是在吓唬我。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那家长再说任何事情孩子都不会当成真事儿,因为他会认为你只是在吓唬他而已。所以,在这样的家庭养育模式中,违背约定的不仅仅是孩子,其实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建立起这种“不兑现”的问题解决模型。而且还会给孩子形成一种错觉,明明有些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已经是法律层面的问题了,他仍然认为家长的说教只是在吓唬他而已。一旦这种认知模式被固定下来,那就很难被改变。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极端后果的出现,我们应该在约定的时候就明确奖惩机制,而且如果说孩子违背我们最初的约定的时候,就必须接受对应的惩罚。如果这个时候拿一些自我伤害的方式做威胁,比如说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坚持原则了,需要坚守我们最初的约定了。需要让孩子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不是一个玩笑,是需要被认可、被尊重、被执行的。当然如果孩子现在缺乏这种约定兑现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孩子比较好上手的事情入手,比如说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通过这样的约定对象的奖惩机制的体验,让孩子明白规则的意义,同时逐步建立出“承诺--兑现”的问题解决模型。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交流群或下面留言讨论。如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详尽指导,也可以预约一对一辅导。—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PVdLlOv4dQ.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