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气暴躁什么原因小儿吃饭不好、脾气暴躁可能与这个病有关

展开全文中医书友会第201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您的孩子是否也有饮食不好、脾气暴躁的症状?如果是,那就是作者所说的“脾弱肝旺综合征”。这究竟是怎么一个病,需要怎么治疗,预后如何?本文为你解答。(编辑/闫奇峰)小儿脾弱肝旺综合征
展开全文中医书友会第201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您的孩子是否也有饮食不好、脾气暴躁的症状?如果是,那就是作者所说的“脾弱肝旺综合征”。这究竟是怎么一个病,需要怎么治疗,预后如何?本文为你解答。(编辑/闫奇峰)小儿脾弱肝旺综合征编著/钱锐李建萍小儿脾弱肝旺综合征是以脾弱(食欲不振,偏食,腹痛腹泻或便秘,小便浑浊等消化功能紊乱)和肝旺(烦躁易怒,或哭闹不安,或低热,或手足心热等)两组证候表现为特点的病证,属儿科临床常见病。究其原因,《幼科发挥》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都是五脏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周老师(小编注:周嫦昆)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一旦护理不周或喂养不当,极易损伤脾胃,脾病及肝可导致脾弱肝旺,正如王旭高所言“土不荣木,脾土运化失司,水谷精微日损,是以无以养肝,重在脾气不足,故用六君子以培之——不可同泄木扶土法同日而语”。故多见脾常不足而致肝常有余之证。治宜补脾调肝(培土泄木)治疗,方用柴芍六君汤加减。治验:金某,男,4岁,2004年7月21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腹泻每日4或5次,已有1星期。偶有腹痛,腹泻有时为水样,有时泻下不爽且见黏液及未消化食物,饮食减少,常哭闹不休,小便时如米泔,西医针药未见效果。诊见其面色萎黄,消瘦,精神不佳。舌红,苔腻,脉细数。诊为脾弱肝旺综合征,治以补脾平肝消食健胃,给予柴芍六君汤加减。处方:柴胡6g,白芍8g,苏条参10g,白术9g,茯苓9g,陈皮6g,青皮6g,防风6g,槟榔6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胡黄连6g,黄芩6g,木香6g,神曲6g,甘草3g。3剂。7月26日复诊,患儿腹泻明显好转,大便每日减少为2次,饮食有所增加。舌淡红,苔薄白。处原方去黄芩3剂。服完后饮食大增,二便正常,病告痊愈。周老师还认为:临床所见小儿因调教不当,自小任性,随意肆食,或脾气乖张,吃食多少不均致脾弱肝旺的情况较为常见。但如《幼科发挥》指出:“儿性执拗,平时亲爱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则心思,思则伤脾,昏睡不食,求人不得则怒,怒则伤肝,啼哭不已,此怵其心也”。临床实践也证明,小儿遇有惊吓或不快之事,可使小儿气血郁滞,肝病及脾,致使脾虚不足,是为肝常有余而致脾常不足之证。治宜泄木扶土,调肝理脾,方用自拟疏肝健脾肥儿汤(柴胡、白芍、青皮、乌梅、胡黄连、白术、茯苓、槟榔、焦神曲、炒麦芽)加减。治验:余某,女,4岁半,2003年5月12日由其奶奶带来诊治。患儿父母离异已3年,由奶奶带养。患儿自小任性,挑食,爱发脾气,动辄哭闹不休。近半年来挑食更甚,不爱活动,稍活动时则汗出。诊时见其体型瘦弱,面色萎黄,触之脘腹胀满,诉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白稍厚,脉弦细。诊为肝旺脾弱综合征。治宜调肝理脾,处以疏肝健脾肥儿汤加减。处方:柴胡8g,白芍9g,乌梅6g,青皮6g,茯苓9g,白术12g,淮山药12g,炒麦芽15g,厚朴9g,枳壳8g,莱菔子10g,槟榔10g,胡黄连6g,连翘6g,甘草3g。3剂。5月27日复诊。哭闹明显减少,食欲好转,仍多汗。原方加黄芪、防风。以后以本方出入调治20余天,临床症状消失,饮食、二便均正常,活动时汗出减少,精神渐好,停药观察。后经随访,一切正常。按:周老师根据小儿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又根据临床中小儿常见的烦躁不安,或无故哭闹,手足心热之肝旺表现及食欲不振,偏食挑食,腹泻或便秘,小便浑浊的脾弱证候,通过调理肝脾治疗佐以消导后可减轻或消除。因此就把这些症状纳为以脾运不足为主的脾弱肝旺综合征或以肝失疏泄为主的肝旺脾弱综合征。小儿脾弱肝旺以健脾为主,佐以平肝消食,主方柴芍六君汤加味。小儿肝旺脾弱则治宜调肝为主,佐以健脾消导。其中柴胡、白芍、青皮、胡黄连、乌梅用于调肝,白术、茯苓、淮山药健脾,枳壳、厚朴、槟榔、莱菔子、焦山楂、麦芽等消导以助脾胃运化,使其肝木得疏,脾土得健,胃肠积滞得以清理,则一系列临床症状可逐步消除。I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RAbE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