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是什么现代学徒制(一):国外学徒制发展概况

暖心提醒:阅读全文需要5分钟导语: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
暖心提醒:阅读全文需要5分钟导语: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我国于2014年8月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逐步推动我国现代学徒制迈入实践探索阶段。而国外现代学徒制起步早,在理念和培养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著地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本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从而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期小编将为大家简单阐述国外现代学徒制发展概况,后续将逐一带来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分析。一、现代学徒制发展概述学徒制(apprenticeship)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培训方法,以“师带徒”和“做中学”为经典模式,学徒在师傅或专家的带领下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学徒制教育模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都有类似于学徒制的文献,如公元前2100年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就记录有工匠收纳养子以传授技艺的规定,中国唐代的官营作坊有“艺徒制”的传统。然而,真正被大范围采纳的是中世纪欧洲的“传统学徒制”,在行业组织的监督指导下将从业人员划分为“学徒—工匠—师傅”三个等级,在实践中传承技术技能。18~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工厂制的流水线操作不再需要“全能”的学徒工人,取而代之的是“速成”型的工厂操作工,导致原先已经制度化的学徒制崩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此后的100多年中,学校的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为工厂大规模生产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劳动力。但是,学校的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与真实工作岗位相脱离,出现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学生技能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等问题,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因此,学校的职业教育受到企业界、教育界以及学生的质疑,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世纪6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为恢复本国经济发展,以法令的形式推进并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并迅速超越英国和法国,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学徒制的普遍关注和重新思考。随后,西方各国纷纷开始研究、效仿德国的双元制,期待以学徒制教育促进本国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确立本国的学徒制改革方案。例如,英国于1993年颁布了《现代学徒制计划》;澳大利亚于1996年引进“新学徒制”概念,并于1998年初将新学徒制与受训生制进行整合,统称为“新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一时间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被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范式。由此,学徒制在现代西方得到重生,掀起新一轮研究与实践的高潮。二、现代学徒制主要类别与以往学徒制在各国表现形态高度统一不同,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各国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趋势。2005年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CentrefortheStudyofLivingStandards,CSLS)对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的学徒制实践进行比较,根据学徒制运行机制的不同,将这些国家的学徒制分为盎格鲁—撒克逊系统(Anglo-Saxonsystems)和北欧系统(NorthernEuropeansystems)。(一)盎格鲁撒克逊系统盎格鲁撒克逊系统可以归纳为供给引导型(supply-led)的准市场机制(quasi-marketmechanism)。该系统是低企业合作与高学校整合型,企业培训遵守“自愿自助”原则,具有雇主责任感低、企业培训相对较弱的特点。在这种机制下,企业或雇主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依靠政府对企业或雇主的直接经济激励措施使企业提供岗位。同时,政府通过加强学徒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即升学),使学徒制与全日制教育结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学徒制教育。盎格鲁—撒克逊系统以英国为典型代表,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属于该学徒制类别。(二)北欧系统北欧系统可以概括为需求引导型(demand-led)的产业共识机制(industryconsensusmechanism),即高企业合作与低学校整合型。在这种机制中,学徒制相关法律制度较为完善,法令法规较为规范,雇主参与学徒制的责任感强、热情高,企业培训力度大,与学校的分工明确。同时,学徒制被有效地整合进普通教育中,与普通教育形成贯通的“立交桥”,能够快速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变化,获得企业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北欧系统以德国为典型代表,丹麦、奥地利、瑞士等都属于该学徒制类型。盎格鲁—撒克逊系统与北欧系统学徒制的根本差别在于学徒制的运作机制不同,两者之间的具体区别如表1所示.表1两类学徒制系统的比较特征盎格鲁—撒克逊系统北欧系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系统中的平衡强调普通教育有力的职业培训系统中等教育与学徒制之间的联系弱,与大学之间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通道强,职业咨询与劳动力市场信息咨询充沛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的联系一般较弱的工会和非规范化的劳动力市场工会在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学徒制发起者的动因市场起着重要作用产业界认同度高课程强调模块性,项目被分成过渡性的组织部分明确的长期课程进入条件较不重要有明确的要求完成者的就业情况广泛的就业机会明确的“好”机会,但范围较小公司的参与度与义务感大多在公立和私立学院,公司的义务感较弱公司的义务感强,多为公司本位的培训立法力弱相对强参考文献:[①]Sharpe,Andrew&JamesGibson,TheApprenticeshipinCanada:TrendsandIssues(Ottawa:CSLS,2005),p.39.②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③关晶:《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81-90页。④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1期,第77-83页。金秀国泰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国泰安职业教育一直努力为大家奉送有深度有价值的文章,如果喜欢国泰安职业教育公众号的原创文章,欢迎赞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VON1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