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写了什么书鬼谷子写的《鬼谷子》到底说了些什么?(上部)

鬼谷子和孔子、老子是同一时代人,鬼谷子早期跟从老子同出于道家,但他却又是纵横家、兵家的创始人,他写的《鬼谷子》和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天人合一却是大不相同。《鬼谷子》可以说是一本兵书,但他的思想内容又涵盖了外交战术,谈判技巧,用兵之道,成事
原标题:鬼谷子写的《鬼谷子》到底说了些什么?(上部)鬼谷子和孔子、老子是同一时代人,鬼谷子早期跟从老子同出于道家,但他却又是纵横家、兵家的创始人,他写的《鬼谷子》和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天人合一却是大不相同。《鬼谷子》可以说是一本兵书,但他的思想内容又涵盖了外交战术,谈判技巧,用兵之道,成事谋略,揣摩他人心理等等,我们只要看他的两个学生苏秦和张仪便能得知一二,当时苏秦游说各国得以六国合纵抗秦,一人身兼六国臣相风光无限,但后来张仪又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合纵不如联横,破解六国联盟。这两人的智谋可是了得。所以《鬼谷子》真正的精髓所在就是这句话:“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真正的智谋是在别人不知不觉中去运用,去做别人意想不到而又无法做到的事情,表面上不露声色,在不争、不战、不费力气中取得胜利。这也和“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相吻合。在此笔者摘录了鬼谷部分经典语句与大家共享。第一章捭阖:1、“世事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句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无常,但都有各自的规律,有阴阳、刚柔之分,有开启、关闭、松驰、紧张状态之别,所以圣人就能把握规律和关键要害,审时度势,视其才能和智慧来衡量对方的长处与短处。2、“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口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句解:世事变化的规律就是时开时关,说话的嘴巴也是如此,说话必须要严谨把关并且对别人进行观察,这是关系人生命运的命门,嘴巴是心灵的门户,心灵是精神的体现,一个人的意志、喜好、思想和谋略都是通过嘴巴来表达,因此时时要把握嘴巴这个关口,该说话就说,该沉默时沉默,捭就是指公开发言是属于阳,阖就是闭口缄默属阴,所以阴阳结合,阴阳谐调才是最好的方式。3、“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句解:能言善辩都是从阴阳配合与协调从这两方面来实现,对于真诚实言的来者就给予尊敬的对待,对于耍阴谋的人就以卑下来对待,卑下获得微小,崇高才能获得博大,依此方法就可以进退有余,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用这方法可以说服人,说服家,说服国,可以游说于天下。第二章反应1、“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句解:古代圣贤之所以能教化世人,就是因为他们懂得自然发展与变化规律,回顾历史以观察和推断将来,知今也可鉴古,回顾和观察别人就可以真正了解自己,世事动静、虚实变化在当下都不能掌握,就要回想以往,去找寻规律,世事总是会时而出入时而往返,这些都是智慧人所观察到的经验,不可不去研究。2、“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句解:别人说时是动的状态,而自己缄默时是静态,这时就要认真听取别人的言辞,如有不妥或悖理之处,我们就去辩论,别人必有应对之词,世事都有类似和比较,也有同理推论,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原则去观察对方下一步的言行。3、“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句解:古人善于从反面来琢磨别人的言辞,通过神秘的技巧来获得实情,别人说话也是很慎重的,那就要仔细审视对方的内情,实情不明确自己心理就没有底气,就要举一反三,通过类似和推断灵活掌握,故意说反话来判断对方的心理,要让对方尽量多说,而自己先沉默,让别人放开放自己有所收剑,要想抬高时反而故意放低,本想获得但先要给矛,想要得到别人的实情,就学会同理推论和类似比较,人总是爱听相同的声音,这样就能顺其自然得到对方的实情了。4、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句解:在谋事时要想了解别人的情况,就必须先了解自己,观察别人就如同比目鱼一样没有太大差距,观察了解别人言行就如同,见光就知道他的身影一般,洞察对方心理就如同磁石吸铁一样,用舌头吸取汤骨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出来的只是微小,但观察对方对反应十分灵敏,任何时候阴阳转换,方圆变化运用自如,底细不详时就用圆来引诱对方,对方情况明了之后就用方的手段来战胜他,只有这样无论对方进退左右都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取胜。第三章内楗1、“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句解:君臣之间很多事情就是:相距远的反而会亲密,相近的反而疏远,在身边的未必被重视,相距远的反而招用,即使天天相随左右也未必信任,有的相距很远的只要能听到声音就会想念,上下级关系只有彼此了解和信任才能巩固关系。有人品德认可而信任,有人朋党之交,有的用财物相交,有的是喜欢相投,总之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必须做到,想来就来,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想亲就亲,想远就远,想被重用就能重用,想被思念就能被思念。2“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句解:圣人为人处世,都是先学会内揵之道洞察明了再付诸行动,懂得道德仁义,忠信礼乐和谋略开始,并引用诗经书经的教导来分析利弊得失,再来讨论是就职还是离去,思想一至的就用于处理内部事务,想离去的就用于外部事务,处理事情内外必须有方法,对将来的事要有判断能力,只要做到策略计划不失算才能建立功勋和德政。第四章抵戏1、“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句解: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也有分与合的必然道理,有人虽相距很近却彼此不认识,有的相距很远却能彼此相知,近得不相识是因为彼此没有言语考察,距离远的却相知是因为彼此常有往来,经常沟通。2、“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句解:世事一旦发生危机总是圣人有先知之明,故能保其不受损失,因为他能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能加上计划和应对,任何事情在最初都是从细微发展而来,到了一定时候就是大事情了,当圣人推行他的主张时,奸诈之人的阴谋就会排斥,因此抵巇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句解:天下之事离合聚散总是不可避免之事,但不能不明白和察觉,要想清晰明白就必用到“捭阖”之道,能善用此道方为圣人,就是天地间的使者,如果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隐居起来以待时机,当世道需要时就可加以利用,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也可进行管理,即有依据又有遵循的道理,这样才是天地之间的守护之神。第五章飞箝1、“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句解:凡是考察权变能力,都是为了征召远近人才,使之归附投奔,建立制度,管理事务,一定要先考察他们之间的异,以便区别他们言论的是非。发现言辞的表面与实际的真伪,以便了解他们的能力和虚实。要先决定国家安危的基本大计,并且决定君臣间的亲疏关系,这样再权衡估量长短轻重。做完上面这些事情以后,就可以揣度计谋和测验才干;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征召,就可以提拔,就可以重用。2、“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句解:把“飞钳”之术用之于人,就先观察对方的智慧才能,权势和实力,而后以此为突破口与之较量,用以“飞钳”之道先达成共识,以友相待建立交情,这就是“飞钳”的精彩之处,也可用赞美之词套出实情,反复几次之后,就明白了很多说服之词,于是就可以达到“合纵”或是“联横”,就可以把对方引向自己所要达到的方向,但是必须有个度,千万不能失去自己做人的气节。​第六章忤合1、“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句解:世事都会有彼此联合或是对抗的情况发生,对这些必须要有相应的对策才行,世事变化就像圆环一样从不中断,但是这些变换都会各有各不同形式和规律,彼此之间都会有反复无常又有彼此依赖,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用智慧来加以判断和控制。2、“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句解:世事没有永远的高贵,做事情也没有永远的老师,但圣人却是无所不为,对于各种声音也会无所不听,做成功一件事情必要有准确的谋划,本应如此为本,如果合乎一方的利益,就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所以计谋总是不能忠于两个对立的主体,有顺逆的存在,总之都要么背叛一方,忤逆一方,也就是“忤合”之道。3、“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句解:如不能达到高深的圣人智慧,是不可能会有驾驭天下的能力,如不能勤思苦学就不会有识别事物本质的能力,如不能全心的洞察事物的实情,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如果能力胆识都不具备也不可能带兵作战,如是真是愚忠迟钝而无真知也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因此“忤合”之道就是自我衡量,而后观察他人的优劣长短,从而取长补短,以至达到可进可退,或合纵或联横,这样才能做到心有成竹。(因鬼谷子这部著作内容深澳,理意深刻,因本人学识有限,对于句解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前辈贤能给予指导和赐教,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建议和指导,本人不胜感激。)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5daqkay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