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 白岩松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感文之6:为什么不能拜早年?

本文由“拙小见”原创发布,读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第六篇感文。 坚持深度阅读,读好书而不限于书。 愿各位:爱读书、有思考、有收获。 读到这里,《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也要接近尾声了,其内容让我开了眼界,也深入了思考了好多问题,收获不算少。 最近
原标题: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感文之6:为什么不能拜早年?本文由“拙小见”原创发布,读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第六篇感文。坚持深度阅读,读好书而不限于书。愿各位:爱读书、有思考、有收获。读到这里,《痛并快乐着》这本书也要接近尾声了,其内容让我开了眼界,也深入了思考了好多问题,收获不算少。最近书里一段文字,提到了“拜早年”这件事,原文较长,不全部引用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白岩松的同事曾采访一位老学者,学者对“拜早年”这件事提出了自己的讽刺。他说到“年”是一种恶兽,每年除夕会出来作恶。人们放鞭炮、贴春联是为了赶走年兽,而除夕过后拜年的“过年好”,原隐藏意思是大家没让年兽给吃了。但是没到除夕互相说“过年好”就不对了,毕竟年兽还没来,过什么年?白岩松知道这件事之后,也十分汗颜,感叹“想着自己也常给人拜早年,我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为什么不能拜早年?(重音请放在“拜早年”)就像那位学者说的,年是年兽,“不拜早年”这一说法,也传达着对传统的尊重,对经典的坚持。就像鲁迅笔下,那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这句话,至今还留在初中课堂的记忆里面。即便这样落魄不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物,也在坚持着“茴”字的四种写法。看到别人不屑于他的“教诲”,“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他惋惜着什么?大概就是担心眼前这些小辈,早晚要丢掉一些不该丢掉的东西吧。似乎在这里,用孔乙己举例子并不太合适,只不过想起这个话题,首先在脑海里浮出水面的,就是这个穷酸书生的形象。只取这一点,有些经典的传统还是要坚持的,几千年被时间洗礼还能流传下来的东西,总有其价值的存在。即便我们一时间无法理解、不好接受,也不要断然抛弃,不妨先放在角落里,灯红酒绿里累了,再去欣赏把玩,慢慢浸染它们的精华。为什么不能拜早年?(重音请放在“为什么”)回想自己身边,拜早年成了每年例行的工作,甚至对拜早年,早已有了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给同事打电话,给客户打电话,仿佛开头要是不拜个早年,话都不好往下接。拜早年,更有其他妙用。一次年前同事聚会,由于分属不同部门,平时不熟没什么话题,导致热腾腾的餐桌上,一度冷得如同三九严寒。组织聚餐的两个人,也是尴尬不已,等菜的时候几次试图引话题,也没几个人接,其余人都坐如钟,与自己面前的那杯茶水,一口一口地战斗着。就在茶杯快要“冷掉底”的时候,一位老员工端起杯,在桌子上啪啪敲了两下,朗声道:“还有十几天过年了,咱也不说别的,给大家拜个早年吧!”这一句话就像投入死水的一颗石头,大概每个人也被冷透的气氛折磨不堪,纷纷举杯应和,桌面上的氛围,也像篝火里的小火苗,逐渐把整个柴堆燃烧起来。有人说老家过年准备什么样的炸货,有人说过年去哪旅游……话题多了,而且谁也能说上几句。你看,不管离除夕半个多月是不是太远,拜早年,就像人民币一样,没人对它避之不及,反而大家都愿意与它亲近。如此可见,“过年”早已不是为了驱赶年兽,也不是互相庆幸生命的延续。“拜早年”,成为所有中国人礼仪上的符号,表达游子着对团圆的希冀,对家的渴望。这种时候,“年兽”也就只能留在回忆里,不太好再拿出来嘲笑现代人的无知了吧。前面的两个标题,字面虽然一样,重音不同,意义却相反。确实,坚持传统与过分守旧,本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可供我们参考。只不过我们还需要把握一点:传统绝不能丢,也不能禁锢我们发展的脚步。过分的守旧与过分的时尚,都将成为时代遗憾,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每个传统寻找一个平衡,别让遗憾成为现实吧。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2E4b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