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讲座回顾【艺术人人网】讲座回顾|彭兆荣——“人类学视角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讲座

2018年7月12日上午9点,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D2智慧教室,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兆荣教授进行了题为“人类学视角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主题讲座。本次活动由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举办,为“艺术与科
原标题:【艺术人人网】讲座回顾|彭兆荣——“人类学视角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讲座2018年7月12日上午9点,在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D2智慧教室,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兆荣教授进行了题为“人类学视角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主题讲座。本次活动由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举办,为“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创新型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的系列前沿讲座之一。本次讲座由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敏敏教授主持。首先,彭兆荣教授通过“知识考古”对“科学”与“艺术”这两个关键词进行了概念梳理。通过对词语的追根溯源,有助于了解艺术创作的本源。他认为“科学”和“艺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宛如两条道上跑的车,总走不到一起。然而,大量事实却证明二者彼此难分,相濡以沫。因此,科艺之间“被区隔”的原因值得深究和讨论。随后,彭兆荣教授就“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列举了大量中西方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他指出现代“科学”、“艺术”的概念虽起源于西方,但在古代中国同样也存在着相同语义、不同表达的词语,绵延和演绎着中国自己的“科学”与“艺术”。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艺术是自然之物,是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的认知、理解和践行相吻合发展的,但传入中国的“科学”受限于思想、“艺术”受限于感官——这种认识是一种概念上的“偏差”,这使得科学在中国被神化,并与艺术产生了分裂。但在西方,科学与艺术本是具有同质性的,都是“思想”的反映、“真实”的结果,只不过呈现的方式不同——艺术是属于感性的表达,而科学是属于理性的表达。因此,彭兆荣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后所引进的西方概念,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质疑。对待“舶来”概念,我们需要像对待进口食品一样对它们进行“质检”。除此之外,彭兆荣教授还强调了中西方认识的差异性,他指出当西方在谈论“科学”的时候,只是论及其对历史变革的“工具”性质和作用,而从来没有把“科学”神圣化;然而科学在中国却被历史所神化,这个过程是被涂满了“中国颜色”的。他认为中国沿用西方概念的同时缺乏对自我艺术的完整归纳,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反思科学与艺术的本意。艺术中充满了“科学”,所以我们毋需将“科学”与“艺术”分隔,它们本就是共生同体。同时中国也应该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要“疑古以质洋”,从而探索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科学与艺术。最后,李敏敏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彭兆荣教授用知识考古的方法梳理了科学与艺术的问题,试图在世界知识体系下梳理出中国艺术的线索、寻求中国身份,这对于中国艺术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必须的,希望所有的学员在日后创作中时刻保持“中国文化自觉”,学会运用中国智慧创作中国艺术。文:高锦芳、王娜;图:王娜艺术人人网报道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是重庆市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心下设多个研究所,依托强大的学术平台,公众号会定期推送相关的学术活动及艺术资讯。欢迎关注当代视觉艺术中心官方微信平台,了解更多资讯。更多艺术资讯请点击原文链接www.yishurr.com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G0zB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