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发现我躲在角落“你没发现我,躲在角落”,幸好有个人,画下了那“角落”。

无论是角落、时代还是人心, 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 所以,才需要记忆,需要记录, 把一切已经消失,或未曾消失的, 都定格成永恒。 很多人认识熬路,是从他所绘的西游记明信片开始。笔触之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熬路
原标题:“你没发现我,躲在角落”,幸好有个人,画下了那“角落”。无论是角落、时代还是人心,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才需要记忆,需要记录,把一切已经消失,或未曾消失的,都定格成永恒。很多人认识熬路,是从他所绘的西游记明信片开始。笔触之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熬路的童年。对一个绘画者来说,与童年对话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用自己的画笔,去记录这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一切。“西游记”系列如此,“角落”系列亦是如此。从2014年,绘制第一张“角落”开始,熬路用空余时间,描摹出城市的无数个面向。如今,这些“角落”终于被集结成册,复原出童年情结,也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城市写生。“环境决定艺术风格”“斑驳的墙面露着普通的红砖,下水道旁的木质窗户特别显眼,虽然掉漆了,但鲜亮的黄色依然让它成为了这个角落的视觉中心,窗户只剩两块玻璃和两块替代玻璃的木板,油烟机口的油渍一直滴到墙根旁的一块石砖上。窗户旁靠着一扇红色的旧铁门,旁边堆放着旧衣架、旧地毯、椅子等杂物……”这是2014年的某一天,熬路在家门口杂物堆偶然看到的景象。熬路将这无意间的一瞥,事无巨细地描写下来,只因这一幕似乎还原了儿时记忆中的某个片段,说不上来,却似曾相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绘画题材,也是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决定为这个系列命名为‘角落’。开始画下去。”第一张“角落”,蹲在外婆家的院内如果说,这偶然的相遇是开始绘画的契机,那么根源一定深埋在童年里:“有一本书叫《艺术哲学》,作者丹纳强调了一个观点,艺术受环境影响。环境造就人,人产生艺术家,艺术家产生艺术作品。结论是环境决定艺术风格。”熬路怀念的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儿时生活。用他的话说,一切刚刚好,属于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纯真年代。写实与画味他最喜欢的画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丢勒。另一位喜欢的画家是安德鲁·怀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写实主义水彩画家:“喜欢他们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喜欢写实。用画笔记录自己的精神环境,且不油腻。”也许是受了影响,熬路也同样崇尚写实而不喜光影,因为在阳光之下,事物总是泛着暖色调,远没有原色那般细腻真实。“角落”的第一部分“路上角落”,就是在路边写生描绘,但是因为现场光影变化太快,以至于无法精于细节。因此,这一部分的作品大多都是在两小时之内完成的。第二部分,被取名为“纸上角落”,从各处收集素材,一般是在阴天实地拍摄照片。没有太多阳光和对比,绘画时,就更着意于描绘物体的固有色,或是自己的主观颜色。一张写实的画与一张相片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画有“画味”,而“画味”通常来自于绘画者本人的情感。“相机能够记录的程度很有限。你会发现,有时,你所拍摄的照片很难达到眼睛看到的美感。因为,这里面有情感。情感的部分必须通过艺术家的画笔、音乐家的乐器、歌唱家的嗓音表现出来,通过艺术的语言进行传递……绘画是我追忆精神环境的一种方式。”“围城”陷阱熬路的笔下,出现过许多老房子。有时走到里弄门口,就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走到某里弄的一小户家门口,墙皮都掉了,露出红色砖头,红得很正,还带点橘色,墙上用红油漆写了中文数字‘三十八’,仔细看确实不是个‘拆’字,进口的墙根处靠着一簸箕,里面是一根根莲藕,它们被塑料袋子盖住,一小时前确实刚下过雨……”有时,也会碰见六十多岁的房主。对方问,为什么要画她的这栋破房子,答曰,因为好看。遇见六十多岁的房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深以为然,这就像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陷阱,外面的人总想着进来,而里面的人却想着出去。熬路外出写生的时候,经常有人神秘兮兮地凑上前来,问他是不是搞拆迁的:“画老房子最大的感受是,画房子的人想搬进去,住房子的人想搬出来。”这些普通人本身,也是“角落”的一部分,从小人物的身上,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画过了超市门口吃饭的店员,画过了大树下吃饭的送煤气罐工人,画过了小面馆聚在一起吃饭的工人。角落中的小人物们“一瞬间会触动到我,让我感受到现在还有像小时候那样的情景存在。只不过,它是很零星的,需要自己深挖,才能感受得到。”与当时的自己对话熬路的爱好,多与他的童年有关。绘画“角落”如此,收藏12寸兵人也是如此。这个单独的玩具门类,最大的特点是仿真,尺寸不大,但模型上的所有物件都是根据真实的物件,以1:6的比例仿真出来,因此极为逼真。模型“汪宾杜”设计稿模型“鹿景常”设计稿模型“狮漠沙”模型“梅雪兵”模型“雕翔宇”熬路自己设计的兵人模型熬路不但收藏,自己也曾经设计过兵人模型,兽头人身,分别取名为:鹿景常、汪宾杜、狮漠沙、梅雪兵、雕翔宇。这五个兵人也出现在“角落”系列的画中,对熬路来说,它们出现在“角落”创作的间隙里。几年前,熬路画过一个“角落”。一扇深色的门前,蹲坐着一条黑狗,门边堆积的砖台上,斜倚着一把扫帚。角落模型这个“角落”,后来也被熬路用微雕模型的形式,复刻了出来。主体用了美国土,上面的屋檐用的是宣纸,染色后,折成瓦片的模样。一次性筷子搭出木质结构,用于支撑上面的“瓦片”。从地上抓起一把干草,选取其中黄色的部分,捆扎起来,就成了小扫把。至于砖头,是用泡沫等比切成小块,上色而成的。时隔许久,用模型还原绘画,多少希望通过此举与当时的自己对话,只是角落门前的黑狗变成了黄犬,屋檐之下又多了衔泥新燕。无论是角落、时代还是人心,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才需要记忆,需要记录,把一切已经消失,或未曾消失的,都定格成永恒。Q&A熬路“角落”作者Q:从4年前就开始画角落,现在也继续绘画。这么长时间内,表现形式和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有何改变?A:技法上,从最初接触水彩,到有一定的风格,是顺其自然的过程。我强调的是忘记技法,不能让熟悉的技法毁掉对新的一幅画的探索。过于熟练的操作,往往会让作品无法打动自己,因为它少了探索和惊喜。“角落”这个话题是可以永恒探讨下去的,任何时代都会过去,我只是希望通过绘画,把我熟悉的这个时代单纯地记录下来。Q:你设计了五个12寸兵人模型,并且它们也出现在“角落”系列的画中,对你来说,它们意味着什么?A:后来再看这五个兵人,像是分裂出的五个自己。“狮漠沙”的原型是一名德国将军。“鹿景常”是山地兵,背负了很多重物,攀登山峰,它的脖子很长,可以看到远方。“汪宾杜”原型是狙击手,隐藏在角落里,配上披风,背影很像蝙蝠侠。“雕翔宇”的原型是空军指挥官,这些形象都有自己梦想中的特质。Q:你在绘画的时候,也用直播的形式进行记录?A:直播是记录,自己可以看回放。我很乐意通过这种形式和大家分享,但直播时我基本不说话。这次的画展里放了很多视频,大家都很喜欢看,我自己也很喜欢。有时,绘画的时候沉浸在某种情绪里,而当你看回放,跳脱出这种情绪,自己的感觉也会完全不一样。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744期,转载请联系,并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G3kR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