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董元奔‖批王夫之治水之策

原创文/董元奔 黄河之患在中华民族孕育时期就存在了的,这是中国地形呈簸箕形的结果。由于黄河下游是中华民族孕育文明的核心地区,因此历代无不重视治理黄河。然而王夫之却在其《读通鉴论》中说:“徐、豫、兖南之境,是天所使受河之归者也。”由此他建议:
原标题:董元奔‖批王夫之治水之策原创文/董元奔黄河之患在中华民族孕育时期就存在了的,这是中国地形呈簸箕形的结果。由于黄河下游是中华民族孕育文明的核心地区,因此历代无不重视治理黄河。然而王夫之却在其《读通鉴论》中说:“徐、豫、兖南之境,是天所使受河之归者也。”由此他建议:“为万世之利,任其为河可也。”鲧采用封堵法治水,结果堵之越高,水聚之越多。后来,大禹治水,采用了疏导法,顺水势把黄河引入大海。疏导法治水,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由于黄河不断从上游带下来大量泥沙,河床逐渐升高,因此河堤也要相应加高,同时还要开凿运河,把黄河之水引入其他河道,最后从不同的入海口流入大海。疏导法此后成为中国沿用数千年的有效的治水之法。但是,历史上河患仍然屡屡大规模发生,这又是为什么呢?疏导法固然有效,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长期坚持,要根据黄河水情,定期对疏导工程进行维护。然而,中国古代战争频仍,战争不仅延误了对黄河河道的日常维护,而且战争双方还常常主动破坏黄河的疏导基础设施,以此作为延缓敌人进军速度的手段,黄河治理的千年之功往往被战争毁于一旦。徐、豫、兖南之境,不仅是黄河冲击平原的核心区域,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最肥沃的平原,堪称中国的东方粮仓。王夫之所提议的把徐、豫、兖南之境拱手让给黄河,使这一广阔平原化为大泽,如此无作为的治河之法难道鲧、禹以及历代治河专家没有想到过?只不过他们不忍使用这个馊主意而已!弃黄淮平原而不顾,岂不玷污了黄河养育中华文明的恩情?王夫之不思考历代河患的人患本质,如此畏惧河患,实在是被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吓破了胆啊。(责编:董尧)【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江苏宿迁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工作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j0AB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