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荣光国人不知的荣光——有一种胜利,叫淇澳岛白石街

回顾中国鸦片战争史,每翻开一页都是血泪斑斑的屈辱,不是割地赔款,就是不平等条约。由于种种原因,珠海市淇澳岛“白石街”就是国人尚不知情的一段荣光,足以让踏上这条街道上的后人扬眉吐气。淇澳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上,是一个面积23.8平方公里的海岛,
原标题:国人不知的荣光——有一种胜利,叫淇澳岛白石街回顾中国鸦片战争史,每翻开一页都是血泪斑斑的屈辱,不是割地赔款,就是不平等条约。由于种种原因,珠海市淇澳岛“白石街”就是国人尚不知情的一段荣光,足以让踏上这条街道上的后人扬眉吐气。淇澳岛位于珠江口伶仃洋上,是一个面积23.8平方公里的海岛,与澳门和香港相距不远。但这个小小的淇澳村却因与老牌英美侵略者在珠江口一战,迫使侵略者赔银3000两,给中国近代史抹了一笔亮色。有眼光的先辈,用英人赔款修复炮火毁坏的钟氏宗祠和天后庙,还用白花花的岩石铺了一条环形路,成了大地上永恒的“路碑”。后来,在记录珠海历史发展的《珠海之最》中,两次出现白石街的名字,一次是被誉为“中国之最”的“中国最早打败英入侵者的战斗”记载中,一次是在“珠海之最”的“珠海市最早用英美赔款修筑的石街”介绍中。来珠海是因为女儿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等待入校报到的时间里,我们随骆姐驱车来到淇澳岛。静谧的村庄随处可闻鸟叫蝉鸣,映入眼帘的是几名村妇一字排开,坐在小板凳上叫卖自家晾晒的海鲜鱼干,几名游客在她们面前驻足搭讪,询价购物,场面十分宁静。而就在她们背后,八门受严重侵蚀的铜炮威武地架在水泥炮墩上,显示年代有些久远。虽然村民早已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但是这一排老旧的大炮还是让人联想到百多年前这里曾经硝烟弥漫。炮台不远处,一个石料门楼骑跨在街口,门楼上方刻着“白石街”三个红色大字。门楼正背面各书一副对联,正面为“淇澳未沦亡,拔剑请缨同杀敌;英军寻死路,丢盔弃甲把命逃”,背面联为“四载阴霾一朝扫尽,山河永固日月重光”。由于缺乏文献记载,之前关于这场反侵略斗争的年代、起因、组织者、经过等等,有多种传说,让人疑窦丛生,莫衷一是。2000年春,全国政协委员蒋秋霞到淇澳岛参观后,特向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出提案,建议将淇澳岛的“白石街”列为国家级爱国主义基地,并将淇澳这段历史补写进中小历史教科书。该提案在2002年获得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为了慎重起见,珠海市委和市政府决定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这段历史进行考证。2000年夏天,接到珠海方面的邀请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蜀永研究员查阅了中外几十种有关的著作和资料书,皆未发现淇澳村居民反侵略斗争的记载。9月,他到伦敦英国国家档案馆查阅资料时,在英国外交部档案F.O.104东印度公司中文档中,意外地发现了与此事有关的、已尘封160多年的22件原始档案。其中,《两广总督卢坤致洋商谕令》等原始文件证实了鸦片战争前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的传说,使人们首次了解到事情真相——鸦片战争前夕,英、美鸦片贩子走私船就经常停泊在淇澳岛金星角,以此地为走私鸦片驿站,他们常上岛骚扰村民,激起村民的愤怒。1833年10月15日,十多艘英船驶到淇澳岛东北的淇澳湾,炮轰淇澳村……当时的淇澳岛约有3000村民,他们早就饱受这群强盗的抢劫之苦。所以在绅士钟光祥、蔡义的号召组织下,村民修筑了坚固的防卫工事。据《唐家村史》载,从淇澳湾到唐家湾,从中山横门到内伶仃岛辽阔的海面上,就有四五百艘英舰、船只和数千名鸦片贩子与士兵,在焦急地等待着驶入中国的大门。这些黄头发绿眼睛,无一不在期待着这场侵略战争的胜利!当地有老人对我说,英国人那时所垂涎者是淇澳岛,而不是香港岛。淇澳岛是珠江入海口的第一道大门。如果占了第一道大门,沿珠江北上,可长驱直入,那才是他们的狼子野心。时光过去了180多年之后,尚存的20多米长的炮台仍然完好,方形炮眼依旧森严,似乎还燃着仇恨的火苗。人们依稀看到淇澳人面对英、美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凡16岁以上男性青壮年,飞箭般集中至村北天后庙前,亦即排列着铸铁大炮和铜炮的炮台上,集体宣誓,要与淇澳岛共存亡。今天的人们不难想像,高高举起的森林般的黄皮肤手臂,有多么庄严!面前是天后娘娘,目光镇静自诺,身后是金星门海峡,怒涛汹涌。在这生死场上,该有何等悲壮!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英国水兵连连中弹落水。最令淇澳人振奋不已的是:敌指挥船樯断桅折,美国波斯顿轮船局威廉·柯尔船长当场毙命,罪恶的指挥旗也坠入海中,英美舰队一时阵角大乱。勉强战至中午时分,大海退潮,敌舰搁浅,走投无路的侵略者,逼迫悬白旗投降。战后由钟光祥主持双方“合议”。以英为首的战败方给淇澳村赔白银3000两,并保证今后不再进村骚扰。此战之前,清廷政府并未把这个海岛列为海防要地,没拨一两银子建防。村民又是如何买到大炮的呢?原来这得益于岛上出了个英雄。收复台湾的名将钟宝就是来自淇澳岛”,和岛上其他村民一样,钟宝从小就捕鱼为生,由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钟宝只好改行杀猪卖肉,但生意不如意,便开始在海上走私与打劫。姚启圣曾任广东香山县知县,将钟宝招安了。随后钟宝追随姚启圣、施琅在收复台湾战斗中发挥了不可代替作用,并功升左都督。此后,他带回了两门荷兰造的铜炮,用于家乡防卫。没料到多年后,这两门炮在保卫家乡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他的炮都是自制的土炮。淇澳人的先人们还给后辈留下了人道精神。他们允许英美两国死在战场上的将士,葬身岛上的青社角,还准许他们的亲人来此扫墓。1850年和1853年,英人来岛,还给阵亡者立了两块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岳老师曾在白石街发现过一块条形白石板,其顶端呈尖角,通体刻有密密麻麻的洋文,更令人震惊的是最下端有四位阿拉伯数字:1836。经识英文者辨析,碑上所书其实就是一份阵亡名单。居首位者有注释,是美国波斯顿船局前任局长、波斯顿号船长威廉·柯尔,其余阵亡者只有名字。颇有深意的是这块碑上还刻着如此真诚的忏悔之语:“惨痛的纪念”。1956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征走了一块墓碑,说有助于了解美国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入侵中国的。而遗憾的一点是,侵略者们忘记了这个“惨痛”,自1853年9月后,他们也忘记了这个“纪念”,因为再没有英美之人来岛上祭拜亡灵。2000年10月,在珠海市政府召开的《淇澳白石街与鸦片战争》研讨会上,刘蜀永研究员公布了从英国带回的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的档案。鉴于1833年这场斗争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文天祥曾在伶仃洋写下著名的爱国诗篇《过伶仃洋》,鉴于淇澳岛至今仍保留着著名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的故居,与会10余名专家和学者建议将整个淇澳岛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淇澳居民反侵略斗争目前已被史学家认定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并取得胜利的第一场战斗。它开了晚清时期中国人民不惧列强奋起斗争的先声,是7年以后广州三元里抗英的序幕。淇澳抗英斗争的最大启示是什么?我想说:很简单,在事关国家领土、领海、主权问题上,在事关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问题上,只有敢战,才有和平!如果淇澳村民同意英国人登岛,并在岛上构建码头、营房、油库、仓储基地、贸易公司,甚至金融机构等等,那么淇澳岛早在1833年就可能成为英国在中国的最早殖民地,而到了大清王朝9年之后于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时,英国人同时得到的,更可能不只是珠江口东岸的香港,还有这珠江口西岸的淇澳——果若如此,整个中国近代史就要改写了!所以,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摄影:笑笑她爸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k5QP6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