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经济学《脑洞经济学》:如何可以既省钱,又能买到物有所值的东西?

问您一个最平常的问题: 如果你去超市买一瓶牛奶,站在货架前,你会挑选哪一瓶去结账呢?是随便拿起一瓶就走,还是挑选生产日期最新鲜的呢? 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消费习惯的问题,但实际上呢,这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你可能纳闷儿了,我买一瓶牛奶
原标题:《脑洞经济学》:如何可以既省钱,又能买到物有所值的东西?问您一个最平常的问题:如果你去超市买一瓶牛奶,站在货架前,你会挑选哪一瓶去结账呢?是随便拿起一瓶就走,还是挑选生产日期最新鲜的呢?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消费习惯的问题,但实际上呢,这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你可能纳闷儿了,我买一瓶牛奶,跟经济学有什么关系?别说,还真有关系。不少人认为,像GDP、产业发展、市场波动这些,才算是经济问题。其实呢,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很广,除了社会的宏观经济,它还关乎家庭和个人的柴米油盐。因为经济学家相信,经济运行中的波动,是由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导致的。比如最近几年,大家都流行吃小龙虾,那小龙虾的价格就蹭蹭往上涨了。这倒是很好理解。那么,经济学是用什么思路来研究问题的呢?它主要是看市场中的参与者是怎么做出选择的。它想弄清楚的是,为什么大家会选择买A商品,而不选择买B商品。同时,它还想搞清楚,在同样的条件下,是选择A获得的好处最多,还是选择B的好处多。所以说,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研究决策的科学。小到买一瓶牛奶,大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我们都可以借助经济学的思维来解决。比如:怎么可以既省钱,又买到物有所值的东西?怎么可以结束单身,找到满意的另一半?收入不高存不下钱,应该怎么理财?甚至还有怎么可以增加自己的运气,等等。在《脑洞经济学》这本书里,作者温义飞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如果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分析,往往能找到既实用、又让你耳目一新的答案。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打开脑洞,看看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吧。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怎么可以既省钱,又买到物有所值的东西?很多人说,“买买买”其实是个体力活,因为商品太多,加上广告宣传天花乱坠,想要挑到合适的东西,真得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辛辛苦苦挑选的东西,买回家里一看,立马觉得吃亏上当了。既想买到好东西,又想省钱、省时间,作者有一个诀窍,就是看商品有没有附加成本。什么是附加成本呢?我来给你解释一下。我们买一件东西,支付的钱不光是生产这个商品的成本,还包括了广告费、运输费用、人工、商场里的租金等等,想要划算的话,就要选那些附加成本少的商品。作者说,他每次到药店买药,都会要求店员为他推荐,然后呢,他再把店员推荐的品牌全部排除掉,选另一个价格差不多的。为什么呢?因为店员推荐的药,大多是有回扣的,这个回扣就是附加成本。如果同样价格的两种药,其中一种包含了店员回扣,那它的质量通常比较差,不然,这个药就无利可图了。还有,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习惯对比价格,狡猾的商家便会在这上面做文章,把我们给套路了。比如你看中了一台电冰箱,刚准备入手,却发现旁边另一台功能差不多,价格却便宜了30%,最后呢,你往往会选便宜的那一台。其实,很少有人会知道一台冰箱的成本是多少,买了便宜的那一台是不是就真的实惠,还真不好说。而我们之所以这么选择,完全是因为有了比较贵的那台冰箱作为对比。这种现象,被称为“锚定效应”,“锚”就是“抛锚”的“锚”,它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会受到之前接收到的信息的影响。这些信息就像一个锚一样,把你的想法钉住,让你后来看到了什么,都会以这个“锚”作为标准去对比,去判断。在买电冰箱这件事上,那台比较贵的冰箱,就是你的“锚”,让你在看到其他冰箱的时候,都用它来对比。这是商家常用的手法。我们平时出去吃饭,会发现饭馆的菜单上,总会有几道卖得贵的菜,和一些便宜的菜写在一起。这样一来,人们就很容易点便宜的菜,而这些菜,正好是饭馆希望多卖一些的。再举个例子,商家在打折促销的时候,一般都这样宣传,原价199,现价99,而不是只标现价。因为呢,他们得把原来的价格作为参照物,才能让买东西的人感到实惠。现在咱们知道了“锚定效应”,以后购物时,就要看商品本身和自己的需要,不要再被其他商品的价格影响了。除了“锚定效应”,我们经常遇到的另一个套路,就是被商家制造的节奏带着走。现在的服装流行“快时尚”,很多品牌采取的是快速推出新款式的策略,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不少品牌每周都上新款,有些甚至每天都更新,他们的衣服价格倒不贵,而且款式新潮,但同时呢,他们也会故意牺牲质量,好让品牌的粉丝快一点买新的衣服。所以,我们如果一直追着新款式来买衣服,无形中就会浪费不少钱。作者建议我们,不要跟着这些品牌的节奏走,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穿衣风格,在买衣服的时候,就往这个风格上靠拢,这样你买到的衣服,都能自由搭配而不会违和。如果没有把握,可以选择基本款,选择比较百搭的纯颜色,或者只选一个品牌,因为一个品牌的风格总是一致的,各种衣服可以相互搭配,不用担心买错。作者还给我们支了一个招儿,可以防止自己买不合适的衣服。那就是,在决定买一件衣服之前,先计算一下,这件衣服能穿多少次,算出每穿一次要花多少钱。一般,一些衣服只能穿一个季度,不是款式过时了就是变形变旧了,这样算下来,看上去便宜的衣服,其实每次穿的成本还是挺高的。相反,一些看起来比较贵,但是品质很好的衣服,能穿个好几年,这样算下来,反而更实惠。这样看来,买衣服选经典、耐穿的款式,虽然买的价格比较高,但其实更划算。另外,我们在买东西之前,可以试着去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我们可以找一个自己觉得物有所值、能长期带来快乐体验的商品,以它作为标准,在买东西的时候,都统一用它去衡量其他东西的价值。比如你很喜欢吃火锅,一顿火锅要花200块,你觉得这个价格很合理,而且让你心满意足。那么,每当你决定是否需要买新东西的时候,就把那个东西换算成火锅。比如你想换一台新手机,需要4000块,那么,你不要只看到4000块这个数字,而是要把这台新手机看成20顿火锅。你可以问自己,这台新手机值得我用20顿火锅来换吗?这样考虑,你就能清楚地确定,到底要不要买新手机了。当然,对于刚性需求的东西,这个购物理念的作用不大,但对于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这个方法能帮助你判断,买到的东西是否物有所值。好了,我们接着看下一个问题:怎么可以结束单身,找到满意的另一半?不少人感叹,完美的爱情,往往需要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这样说起来,爱情好像全凭运气咯?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那个“对的时间”和“对的人”,其实也是可以自己掌握的。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博弈论方面的论述,叫“秘书问题”。它的假设是这样的,你要聘用一名秘书,现在来了几个候选人,你要逐一面试,每面试完一个人,就必须决定是否录取。如果录取了,后面的人就不用再面试了;如果不录取,就接着面试下一位,但是,那个被拒绝的人,你不能回头再去找回来。这个过程跟恋爱很像,你遇到了一个恋爱对象,如果接受了,决定要走下去,那么就不会有下一段恋情;如果这段感情结束了,你也很难回头,于是也只好等待下一个开始。但让人纠结的是,你怎么确定,现在遇到的这个人,就是那个对的人呢?更让人纠结的是,如果放弃了现在的这个人,你能确定以后会遇到更好的吗?在“秘书问题”上,有人算出了一个不错的方法,先面试前36.8%的候选人,但不录用他们。在此之后,一旦遇到比前面这36.8%里都要好的,就立马录用。回到恋爱的问题上,我们用这个方法来算一下,假设你会遇到5个人,那么,前面的36.8%,也就是前面的2个人,你可以随缘错过。但是,一旦从第三个人开始,如果你认为比前2个人都要好,那么就不要犹豫,要把握好机会了,因为一旦放弃了,在理论上,你就很难遇到比他更好的。不过呢,我们也知道,爱情不能只从单方面考虑,它是一个双方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的调整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总是听到一些七大姑八大姨劝单身的人,“不要太挑了,选个差不多的就行了”,这句话引起不少人的反感。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差不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经济学里,有个词儿叫“禀赋效应”,就是说,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这个物品的评价,就会特别高。我们对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特质,也存在“禀赋效应”,也就是说,我们往往会过高地评价自己。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个调查数据,一个是对幽默感的自我评价,结果是,有75%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实际要高。另一个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调查,结果类似,大约有70%的人,自我评价比实际的测试结果要高。所以,我们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要适当地降低要求。同时,“禀赋效应”也意味着,我们容易“情人眼里出西施”。当你把一个人看作男女朋友的时候,对方的一举一动在你眼中都特别美好。可实际上呢,你对对方的所有评价都是过高的,甚至会到盲目的地步。BBC的一部记录片《两性奥秘》里,科学家对恋爱中男女的大脑情况做了实验,发现他们在恋爱的时候,大脑负责判断力的区域是处于关闭状态的。所以,“禀赋效应”告诉我们,尽管爱情是主观的,但是要获得幸福,还得抽身出来保持客观。好了,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收入不高存不下钱,可以怎么理财呢?我们先听听作者讲的这个故事。在一些非洲国家,每年收成之后,农民拿到了收入却很难把钱存下来。他们都把钱用在了买电视机、买衣服、吃喝玩乐上,不然,就是有亲戚来把钱借走了。长期下来,这些农民始终摆脱不了贫困。于是,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方案——鼓励这些农民买一头牛。比如在肯尼亚,就有一个扶贫政策:当地农民在丰收期的时候买牛,会有折扣。买一头牛对农民有什么好处呢?牛是他们的生产工具,这就相当于把钱花在了改进生产上面,明年收成更好了,就能有更多的收入。还有,这头牛是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买卖的,也就是说,当农民需要钱的时候,可以把牛卖了换现金。但是,卖牛也需要时间和成本,不能说卖就卖,这样,就可以委婉地拒绝来借钱的亲戚了。于是,买一头牛,帮助农民完成了存款的目的。在经济学上,这个方法叫“承诺机制”。就是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为了防止未来的自己半途而废,会事先采取一些措施,让自己把这件事坚持下去。肯尼亚的农民,在获得收入的时候马上买一头牛,就是事先采取的措施,防止以后自己没忍住消费的诱惑,把钱花光了。“承诺机制”还是挺管用的,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过这样的一组实验:实验工作人员让吸烟的人,把原本每天用来买烟的钱,都存到一个固定的账户里,如果在6个月内,坚持每天把买烟的钱都存进去,那么,6个月之后就可以取出这笔钱。但是,如果没有坚持下来,这笔钱就会被没收。结果,借助这个方法,烟民戒烟的成功率高达50%。其实,有效的理财方法,也是通过购买一头这样的“牛”来实现的。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操作,就是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马上把一部分的钱存起来;或者,用来买基金之类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没有到一定期限,是不能拿出来的。这就相当于强制你把钱存下来,防止未来的你把这笔钱花掉。如果每个月都坚持,就会积少成多。还有,我们可以像肯尼亚农民一样,把钱花在提高生产力上面,比如报名参加学习,把一项技能学好学精,用它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反正,就是避免把钱用在单纯的消费上面。虽然短期内你节衣缩食,生活质量好像还下降了,但是从长期来看,你的收入能力和存款都是在增加的,财富也就跟着增加。现在,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怎么增加自己的运气值?我们都愿意承认,一件事成功与否,除了个人的努力,还有运气的影响。多伦多大学的医学院,每年的入学竞争都十分激烈,参加面试的人,都是学霸中的佼佼者。有一位教授统计了面试数据,结果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在雨天参加面试的人,比在晴天参加面试的人,成绩都要低1%。不要小看这个1%,折算成总成绩之后,相当于平均成绩低了10%。也因为这1%,每年都会有将近100个学生,失去入学的机会。他们落榜不是因为实力比别人差,而仅仅是因为天气不好,或者换个说法,是因为运气不够。经济学家发现,很多看起来是运气的结果,其实是有人为因素在干扰的。其中一种干扰,叫做“赌徒谬误”。“赌徒谬误”指的就是,我们都有这样的心理倾向:当一件事发生的次数多了,就会被认为,既然已经发生过那么多次了,这件事往后就不容易发生了。比如,抛一枚硬币,如果前面连续好几次出现了正面,那么抛硬币的人就会认为,下一次就该出现反面了。其实,我们每一次抛硬币,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出现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而且,这一次出现什么结果,和前一次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因为有了好几次相同的结果,人们在判断事物的时候,会容易被前面的结果所影响,失去客观性。像在体育比赛里,如果有一方已经连续几次被判罚犯规,那么,在接下来的比赛里,裁判会更倾向于判决另一方犯规。还有,在考试中,如果阅卷老师连续看了几份高分的试卷,那么,接下来的那一份,他会特别严格,而且倾向于给出低分。生活中的这些结果,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很简单,如果我们想让事情进展得更顺利一些,我们就要避免成为那个被修正的对象。比如,考试的时候不要坐在学霸后面;面试的时候,避免跟表现突出人在一起;如果有棘手的事要找别人帮忙,就先了解一下,最近有没有其他人也向他开过口。这些操作很容易实现,只要稍加留心,你的成功几率可能就会大大提高。好了,上面我们用经济学的思维,分析解决了生活中的四个问题,相信大家各自都有不同的感悟。希望今天分享的这本书,能为你打开洞察生活的另一个窗口,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可以多方位思考,做出明智的决策。(图片来源于网络)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VG63lgLe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