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6.5肿瘤心脏病日暨第四届全国肿瘤心脏病宣传周”之肿瘤心脏病科普篇_治疗_放疗_患者

作者:三度医学 2023年6月4-9日,本年度“6.5肿瘤心脏病日暨第四届全国肿瘤心脏病宣传周”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如期召开。其中,肿瘤心脏病科普论坛论坛于6月7日举办,论坛邀请到多位国内肿瘤、心血管病领域专家同时连线,将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专

作者:三度医学

2023年6月4-9日,本年度“6.5肿瘤心脏病日暨第四届全国肿瘤心脏病宣传周”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如期召开。其中,肿瘤心脏病科普论坛论坛于6月7日举办,论坛邀请到多位国内肿瘤、心血管病领域专家同时连线,将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科普内容,分享给听众。

论坛主席&执行主席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方凤奇教授和刘莹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邀请到陈艳伟教授、张艳丽教授、王晓杰教授和李 佳教授将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科普内容,分享给听众,提高公众对肿瘤心脏病的认识。

—精彩回顾—

陈艳伟教授

陈艳伟教授的科普讲题是“肿瘤患者为什么要服用抗凝药物?”

V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所有VTE首次发病病例中20%-30%和肿瘤相关,接受化疗患者占13%,肿瘤患者比非肿瘤患者高出4-7倍,首次确诊是5倍,化疗过后则是7倍,是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肿瘤患者自身因素、肿瘤相关因素以及治疗相关因素都有可能引起VTE。肿瘤患者房颤发生率也是逐年升高,抗凝治疗是预防VTE和治疗房颤最关键最核心的方法。应对肿瘤患者进行VTE栓塞风险评估,caprine和Khorana的评分以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病症进行抗凝药物的推荐。

张艳丽教授

张艳丽教授的科普讲题是“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怎么办?”

张教授以一例病例入手:患者2022年11月确诊胃癌,存在转移可能,诊疗前存在心血管疾病病史,启动心肌保护方案,第四周期时心功能下降,手术风险较高,不能进行手术,后续住院进行规范心衰治疗,在一个月后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张教授指出抗肿瘤药物有时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或者患者本身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容易加重心血管疾病,所以在治疗前进行评估肿瘤治疗获益与心血管风险是有必要的。而且是长程持续的过程,早期发现,早期防治,长期随访。根据肿瘤治疗方案,基线危险分层来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王晓杰教授

王晓杰教授的科普讲题是“乳腺癌放疗与心脏健康。”

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发病率持续上升,发病年龄平均比西方提早了十年,城市地区高于农村。乳腺癌治疗通常分为局部治疗以及全身治疗,应当强调治疗综合性、个体化。放疗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案,在各期乳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放疗常见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放疗期间或是放疗结束后半年内,出现乏力、放射性皮炎、乳房水肿胀痛或者是放射性肺炎等;放疗结束半年后则是可能会出现放射性心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以及患侧上肢水肿等。王教授介绍了放疗过程中常用的心脏保护策略,诸如调强放疗方式能有效降低心脏剂量、深吸气屏气技术,光学表面成像技术、定期监测与一级二级预防。另外合理体重、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禁酒,进行正确的心脏随访也很有效果。

李佳教授

李佳教授的科普讲题是“乳腺癌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筛查与预防。”

乳腺癌是肿瘤诊疗新模式探索的试验田,临床医生应当重视化疗和抗肿瘤药物给心脏带来的毒副作用,使得患者接受完整治疗。当患者晚期乳腺癌出现转移后,多种药物组合使用治疗下LVEF明显下降,为此需要更换治疗方式,使得LVEF数值上升。研究发现乳腺癌非癌症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应当完善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到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筛查管理流程以及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策略。建立治疗前评估,治疗中监测,治疗后随访全方位健康模式。

本场科普论坛中病例内容丰富、亮点频出,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各位专家用相对通俗科普的语言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科普内容,分享给听众,提高了公众对肿瘤心脏病的认识。

图文设计:三度医学 彼岸

排版编辑:三度医学 W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三度医学” 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处注明 “转自三度医学 - iCardioOncology“。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8eNgr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