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专升本阅读,鲁国的季氏到底如何,历史上的颛臾后来怎么样?

专升本阅读,鲁国的季氏到底如何,历史上的颛臾后来怎么样?季氏将伐颛臾在专升本的教材中,属于议论文的首篇,虽属语录体散文,但是却是一篇议论文,今天我们到底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背景,到底有没有讨伐颛顼的必要?历史上的季氏是谁?季氏是指季孙氏。
专升本阅读,鲁国的季氏到底如何,历史上的颛臾后来怎么样?季氏将伐颛臾在专升本的教材中,属于议论文的首篇,虽属语录体散文,但是却是一篇议论文,今天我们到底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背景,到底有没有讨伐颛顼的必要?历史上的季氏是谁?季氏是指季孙氏。也就是历史上的“三桓”,故事还要从鲁桓公(公元前731年,在位38年)说起,娶了齐襄公的妹妹,却又被带来绿帽,最后死于齐国。嫡长子就是鲁庄公(公元前706年,在位32年)了,根据历史记载应该是排行老二,太子同即位。剩下的三个孩子是庶长子仲庆父(孟孙氏)、庶次子叔牙(又叫公子牙,叔孙氏)、最小的儿子是嫡次子季友(季孙氏)。身为鲁庄公的弟弟,爵位自然也是少不了的,都成了历史上的大家族。到孔子(公元前551年,按史料计算,活了73岁)这个时期,三桓势力已经形成一百六十年了,这期间,王室和三桓一直进行着权利上的斗争。公元前498年,此时鲁国大权已被三家控制,鲁定公(公元前510年,在位15年)已经成为名义上的国君。孔子(当时任大司寇,负责国家安全)与定公商议削弱三桓,摧毁三桓的封地,并且没收武装,但是没有成功,讨伐失败告终,孔子也被三桓驱逐出境。孔子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这个局面,也就没有再回去,开始周游列国14年之久。鲁哀公(公元前494年,在位27年)时,此时三桓中,季氏最为强盛。甚至比王室还要富有。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鲁国王室衰微,是真正的一把手。公元前484年,季康子迎孔子回到鲁国,此时孔子已经68岁了。孔子顺利完成了晚年修书的事业。原因可能是家臣孔子的弟子冉有击退了齐人和打败吴国,获得了季康子的信任,看来,发言权是靠事实说话的,冉求为自己的老师孔子获得了话语权。如果仅凭自己当时在鲁国的政绩,恐怕,季康子自己是很难自己觉悟了。不管怎么说,季康子也算办了一件好事,对后人,也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季氏将伐颛臾(zhuāny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鲁国相传是周天子时期,周公旦长子的封地。颛臾(今山东省临沂)是西周时期封的国,也是姬姓国,可见,在周朝的地位,主要任务是祭祀(在周朝,祭祀和发动战争,才能称得上是大事)蒙山。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这棵大树已经罩不住了,因国小势力弱,最后成为鲁国的属国。虽然孔子阻止了季氏的讨伐计划,最终,还是因国小力单,被秦国所灭。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是,离封地费(今山东临沂费县)太近,担心后患。孔子说的很在理,本身就是鲁国的属国,并且不会构成威胁。攻打颛臾完全没有必要。季氏很可能在找理由,季氏嫌自己的封地不均或者有扩充地盘之嫌。当然了,对于当时强大的季氏来说,这只是一个头脑一发热就会作出的决定。即使这个决定不合理,又有谁会说什么呢?其实,作为鲁国最强大的季氏,真的没有必要,倒是应该考虑一下国内的割据局面。?冉有、季路为何不去阻拦?根据查找资料,在孔子商定削三桓时,季桓子是听了仲由的意见,毁掉了自己的封地费。也就是文中出现的子路,子路是季桓子的家臣,季桓子公元前492年,鲁哀公时期,去世后,季康子季孙肥夺位成为季氏继承人。冉求曾担任季氏的臣子,并且打败来犯的齐军,在季康子时期接回了自己的老师孔子。并且帮助了季氏进行赋税改革。实则帮助季氏敛财,赋税却增加了百姓的苦难。因此判断,本文时间或记载是鲁哀公(公元前494年,在位27年)初期的事情。冉有季路身为家臣,完全听主人号令。帮助主人解决困难和问题是他们的主要人物。根据历史记载,孔子成功化解季氏讨伐颛臾的战争,从史料来看,冉求应是阻止本次战争的直接推手,作为季氏左师,应该是极有说服力的。另外孔子说的虽然婉转却是极不留情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作为家臣,不能纠正主人的错误,留着有什么用啊,不如辞职算了!换就话说,如果不能制止讨伐,颛臾被灭,完全是弟子们的失职。以德施政,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收效比较慢,所以,对于急于求成的统治者往往不怎么接受,作为一代贤人,就是要做明明不可为而去为之的事情: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者不易办到的事情,这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如果不能改变历史上不正义的事情发生,否则,怎么会名留史册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ArpRnMadX.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