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女院长上任,百年老院再探“革新之路” | 管理新主张_雷冬竹_医疗_市一医院

在位于湘南地区的郴州市,提起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郴州市一医院”),该院院长雷冬竹的名字家喻户晓。 2008年的那场冰灾百年不遇,郴州是当时的重灾区。雷冬竹带领团队在停水、停电困境中,迎来了222个“冰雪宝宝”的诞生。从此之后,她被当地

在位于湘南地区的郴州市,提起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郴州市一医院”),该院院长雷冬竹的名字家喻户晓。

2008年的那场冰灾百年不遇,郴州是当时的重灾区。雷冬竹带领团队在停水、停电困境中,迎来了222个“冰雪宝宝”的诞生。从此之后,她被当地人称为“医生妈妈”。

在雷冬竹身上有“多面标签”。她是锐意十足的改革家,还是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于一身的“三全院长”。多重荣誉,对于雷冬竹而言是“沉甸甸的责任”。她说,“国”字头的荣誉,提醒她永远首先代表的是人民。

一心从患者出发,难免对医务人员高标准要求。上任第一年,为了整治不符合规章的医疗行为,雷冬竹构建了四级质量控制体系,重点关注18项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并建立了医疗指标监测数据库,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实行动态管理考核。

当了30余年医生,她一贯的主张是“医疗是有温度的,在医患关系中,医者应承担更多责任。”医术是有局限的,医生可能治不好病,但是不能伤害患者,比如不能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手术、用不该用的药。

百年“惠爱”文化引领创新

在郴州市国庆南路与南塔路交汇处,有一座风景优美的森林休闲广场——惠爱广场。

惠爱广场毗邻雷冬竹所在的郴州市一医院,不仅为就诊患者提供了一个休闲场所。更重要的,它见证着这座百年老院的精神传承。

在郴州市一医院,文化是看得见的力量。从医院南门进入,急诊大楼上“创一流医院,保万众健康”两行字映入眼帘,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信念感。

雷冬竹告诉健康界,1907年医院刚建院时名字叫“惠爱医院”。100多年来,“惠爱”作为医院的精神被代代传承,也成了医院最好的文化“防腐剂”,使得医院的发展不曾断点。

每一次的创新,也是根源于文化。

雷冬竹介绍,郴州市一医院从开始的一个院区,到2006年的“一体两翼”,直到如今形成“一体四轮一中心”的格局,是一代代院长筚路蓝缕的结果。

曾经生育高峰期,儿科求医者人满为患,郴州市一医院便分了两个科室出去,建立了一个儿童医院(北院);后来为了肿瘤患者有更好的生命质量,医院建立了一个肿瘤医院(东院);人口老龄化来临,医院布局以康复、老年医学为主的专科医院(西院);南院为一个大专科、小综合的医院。

从儿童,到成年人,到老人,妇幼保健、健康管理、养老、安宁疗护……郴州市一医院一步步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布局。

雷冬竹还记得,全面二孩政策出台,是2016年元旦。消息一经放出她的电话被打到凌晨1点,其中不少是咨询生育事宜的。今年三孩政策出台后,并没有出现同样的景象。

但作为医院管理者,她同样思考应该做些什么。

她想到,生三孩的大多为高龄产妇。因此,医院孕产妇的救治能力得强,从而能为高龄孕产妇保命,不能让她们为多要个孩子过一趟“鬼门关”;高龄产妇更容易生出不健康的婴儿,所以儿童保健要跟得上,尤其要做好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筛查。

雷冬竹说,医院曾经因为规模扩张,而遭受过外界质疑,然而到今天可以发现,发展的步伐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谋而合。“创新的源泉还是惠爱文化,这是医院一直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考虑问题的结果”。

“糊弄”不了的管理者,严而有爱

2019年4月4日就任院长后,雷冬竹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各个科室。她采取“组合拳”手段整治不符合医疗规范行为。所到之处,遵循“一切为人民健康”的宗旨,大刀阔斧地推陈出新。

对一线的观察来自于雷冬竹担任院长之后坚持出门诊、做手术。这让她知道怎么管医院,个人感受比开会听汇报来得更真实,“没人糊弄得了我”。

为了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雷冬竹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着力在各个医疗区完善“院-区-科室-个人”四级质控网络;建立健全了质量考核体系,加强个人质控、科间质控,每天对高危病人情况进行监测,每周对重点科室加强督查,每月在医院大会上进行通报,每季度进行量化考核。

她下到科室检查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一条一条对标。术前没签字、术后没谈话、没写病例……发现一个问题扣500元。

繁杂的诊疗流程中,不符合制度规范的行为自然不少,且外科医生中不乏“恃才傲物者”。雷冬竹坦言自己当时压力很大,但是并没有手软。第一年下来,罚款总计十余万元。

对于问题严重者,不论是多大牌的专家,她也会在医院月度会议上点名批评。效果很快显现,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少了,医疗投诉明显下降了。医疗安全不仅成为该院医务人员的习惯,更是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文化。

对工作严厉,生活上却很讲人情味。雷冬竹支持员工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学校里开展什么活动,甚至孩子获得“三好学生”上台领奖,医院都允许员工去现场见证。她相信,医务人员作为知识分子,能够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也能体会到自己对他们的爱。

探索“一院多区”新模式

如今的郴州市一医院,在湖南乃至全国都称得上一所大医院。2020年全年,医院门诊量达257万,全国排名前100,床位数位居全国第21位。

规模大,是优点也有隐患。雷冬竹意识到,如今医院需要从以收入为中心,向以成本为中心转变。这就需要以病种为中心进行管理创新,把医、护、管、技一体化。

恰逢7月郴州市康养中心正式开业,意味着医院“一体四轮一中心”的格局即将正式形成。如此格局,必然给管理增加难度。尤其是,医院如何实现几个院区的同质化管理、差异化发展?

雷冬竹介绍,在同质化管理上,5个院区全部是由医院出资建立,院区的法人代表皆为她本人,因此保证了自有产权。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整合。比如,中心医院和肿瘤医院都有妇产科,那么两个院区的学科主任为同一个人。

中心医院是发动机。如何使得4个“轮子”差异化发展?基于集聚平衡的原则。中心医院为“大专科、大综合“型医院,是区域疑难危重症救治、人才、技术、培训、设备中心;东南西北4个“轮子”,是“大专科、小综合”,且每个“轮子”配了综合内科、综合外科,满足区域老百姓看病需求。

医院的人才,可以在一体四轮上灵活走动,不能各自为政。比如中心医院的科主任,可以到儿童医院做手术,也可以到老年病医院做手术。百姓到中心医院看病,属于儿科的就分流到儿童医院,肿瘤患者就分流到肿瘤医院,老年患者分流到老年病医院。“在中心医院集聚,再往四个轮子平衡。”

新冠疫情之后,国家倡导落实“平战结合”,当前格局的优势显现——4个“轮子”随时可以转换功能、腾出空间。在此基础上,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接也更加便利,使得“医防融合”更加高质量。

此外,国家倡导优质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雷冬竹表示,“一体四轮一中心”便成了扩容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医院方可成立医疗集团,将优质资源进行下沉。通过24个专科联盟的建立,和互联网医院的打造,医院实现了和县医共体线上线下的打通。

锐意十足的“改革家”

作为一名女院长,雷冬竹要承担的压力比一般管理者更多,而她特有的细腻又成为管理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上任之日起,她一直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战略。

为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因素,医院开展了“金字塔”式惠爱医学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由“学科骨干——亚专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首席专家”五个层级组成的“金字塔”式医学人才培养链。

通过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打造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对人才的优待与管理,医院营造了“人尽其用、各显所长”的人才发展格局,为长足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

“改革的重点是质量,改革的难点是绩效。”雷冬竹说,通过成立了绩效管理委员会和绩效考核小组,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医院初步实现提效率、调结构、挖潜力工作目标。数据显示,绩效改革实施以来,该院Ⅰ类手术下降10%,而高技术难度的Ⅳ类手术增长50%,职工绩效平均增幅达20%。绩效改革助推医院高质量的指挥棒作用充分显现。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以此为宗旨,今年6月,雷冬竹带领郴州市一医院牵头成立湘南首家城市医疗集团——郴州市城市医疗集团。这也将成为,郴州市一医院全面提高医疗集团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新支点。

雷冬竹介绍,进入新发展阶段,公立医院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机遇。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从单个机构的层面考虑,更要从体系构架的层面系统考虑,促进优质资源扩容、区域布局均衡、服务体系创新,发挥公立医院主体作用,推动建立优质高效、协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两年以来,在雷冬竹锐意改革下,医院发展事业呈现出一派崭新的局面,成功被批准为中部六省首家自贸试验区医院,入选省发改委和省卫健委牵头遴选的湘南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牵头成立湘南首家城市医疗集团……

一家现代化的医疗机构正蓄势待发,以“长风破浪会有时”之势奔向未来。

她说——

白大褂是我最贵、最时尚的衣服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雷冬竹在即将飞往北京之际,手机上收到一个视频。打开一看,是自己曾帮助过的一位迟发性耳聋患者发来的。

对方说,自己在雷院长的帮助下能够听见声音以后,就圆了自己一个多年来的梦想——能够听到孩子叫她“妈妈”了。

这是一位40岁的母亲,从18岁时侯开始耳聋,到现在已经22年了。由于家庭贫困,没钱做人工耳蜗。雷冬竹便用争取到的经费免费给她做了。

去年一年时间,她带领团队在全市5个贫困县,对2387名新生儿进行听力基因筛查。其中查出659名孩子携带致聋基因。这就可以提醒他们,需要避免和同样携带致聋基因的人结婚,否则就有25%的几率生耳聋的孩子。

其中,有67名孩子被筛查出携带药物性致聋基因。这就意味着,这些孩子不能用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否则就会出现“一针致聋”。

雷冬竹介绍,之所以关注新生儿听力基因筛查,因为全国目前有大概8247万残疾人,其中听力障碍者大概有2700多万,占了大约1/3。因此这一项目如果开展到位,可以为国家减少很多残疾人的数目,大大减轻社会负担。

她还做过一个关于地中海贫血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发现对于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基因筛查进行早期干预,投入1元钱进行预防,可以省去6.9元的治疗花费。在她的倡导之下,郴州市从2018年起开始全面推广基因筛查工作,两年下来共筛查了4.2万余人,其中2.3万是免费筛查,医学干预了110名重型地中海贫血胎儿。

这些都是从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后,雷冬竹最关注的事情之一——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筛查、预防。

因为她明白,生一个有缺陷的孩子,对于家庭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在一些愚昧的家庭,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筛查,是避免这些妈妈陷入“泥潭”的武器。

“白大褂是我最贵的衣服,也是最时尚的衣服。”雷冬竹说,她把医生的身份,贯穿到当科主任、当院长,也贯穿到当人大代表,“医生是我终生的职业,治病救人是我一直坚守的使命和初心。”

(本访谈特别感谢诺和诺德支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Z6PZJKN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