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精选&从生活到艺术,小小说构思内核的形成(下)

展开全文转自:小小说的刘海涛的博客素材积累和契机剌激;微型小说构思内核的“闪现”许世杰、吴金良、郑贱德都共同地谈到他们构思内核的形成基础都是几年前的生活积累,都是在特定的氛围和情绪里的某一个生活事件的刺激下,才开始形成构思内核的。这个事实至
展开全文

转自:小小说的刘海涛的博客

素材积累和契机剌激;微型小说构思内核的“闪现”

许世杰、吴金良、郑贱德都共同地谈到他们构思内核的形成基础都是几年前的生活积累,都是在特定的氛围和情绪里的某一个生活事件的刺激下,才开始形成构思内核的。这个事实至少使你有两点收获:

第一、微型小说的创作同样需要讲究丰富的生活积累。

你千万不要有这种错觉:不要以为微型小说因为篇幅小可以藏拙,可以不像长中篇小说作者那样要有相当厚实的生活积累。事实上,微型小说作者感受生活的方式确实与一般小说作者感受生活的方式有区别,这个区别恰恰证明了,微型小说的作者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

你想,微型小说反映的是生活的聚焦点,“聚焦”的含义,就是像聚光镜那样把分散的零星的许多生活现象集聚到一点,因而微型小说的构思基础首先要有大量的、丰富的生活现象来供你“聚焦”。郑贱德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关于教师在社会上地位低微的感受,他能在一个教师证和记者证上凝结着这么多促人思考的内容吗?

你想,微型小说作者感受生活的特点既然是从宏观的角度投射生活的细微处,既然是望远镜和显微镜共用,因而,能直接给微型小说作者以强烈剌激的,当然就是那种凝结了生活本质的生活细节。很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创作经验:情节好编,细节难找。这个道理你不难理解:通过艺术的虚构和典型化,再难的情节、再奇的情节都可以编出来,但是花同样多的代价却编不出一个精彩而有魅力的细节,精彩的细节常常是生活的馈赠。你联想一下前面三个作者的创作经验谈:食堂待修的铁壶;路旁坏了自行车极需人们帮助的姑娘;一个记者证买到了教师证买不到的卧铺票,这不都是生活中的细节直接激发作者们的艺术想象和构思的吗?这些细节若不是直接来自生活,任凭你想象再丰富、再高超,也难编出这种凝结着作者独特感受的生活细节。从微型小说作者感受生活的方式是落实到他们不可能杜撰、虚构的生活细节来说,微型小说的作者更要讲究细致入微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更讲究丰富的生活积累。创作的基本功在微型小说作者身上一点也不能含糊,它只能加强而丝毫不能削弱。

第二、微型小说构思内核的产生,需要特定契机的剌激。

有了大量的生活积累,你的创作“仓库”可以说是蓄满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但是在构思内核形成以前,这些素材还是凌乱的,互相之间还不能形成一种艺术联系,因而构思当然无法定向进行。

大量的微型小说创作实例告诉我们:构思内核的最初闪现,往往是生活中一个特定“契机”的直接刺激。郑贱德本来就有了在省通讯员会上受到一小报编辑的冷遇和用一个作协会员证买上了卧铺票这样两件互不关连的生活事件。使这两件事发生碰撞、建立联系而形成构思内核的,是在偶然阅读《光明日报》上一个特级教师的文章时引发的。这里的“读报”,便成了特定契机的刺激。创作者一旦有了这种特定契机的剌激,原来散乱在材料仓库里的各种毫无联系的生活素材、生活细节,突然像接通了电源似的,一刹那间许多的素材在某一点上互相有了感应,作者也产生了许多过去没有过的独特感受,围绕着这个“独特感受”,许多同性质同特点的素材,碰撞、汇聚在一起了。素材的这种“运动”,使得作者最初在契机刺激下形成的独特感受,变得更突出、更集中、更强烈了。这种结合着对素材的独特感受便是构思内核最初的基因,微型小说构思内核就是这样开始在素材仓库里剥离出来、呈现出来,形成了最早的初胚。作家王汶石对这种“契机剌激”做了一种这样的描绘:“作家在生活阅历中,积累了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人和事,经验和积累了各种感情,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思想(这最最重要的一点常被初学者忽视),它们像燃料似的保存在作家的记忆里和感情里,就像石油贮存在仓库里一样,直到某一天,往往由于某一个偶然的机遇(比如听了一个报告,碰到某一个人和某人的几句闲谈,甚至于只是到了一个新地方或旧地重游,等等),它就像一支擦亮了的火柴投到油库里,一切需用的生活记忆都燃烧了起来,一切细节都忽然发亮,互不相关的事物,在一条红线上联系起来,分散在各处的生活细节,向一个焦点上集中凝结。”(王汶右:《创作经验漫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42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因此,你要研究微型小说构思内核的形成,绝不可忽视这种“契机刺激”现象。

在现在接触到的大量的微型小说构思内核形成的材料中,可以看到:这种“契机刺激”现象的出现具有“时间的突然性”和“内容的不定性”两个特点。它的出现在时空上没有什么必然性,基本上是突然而至的,作者预先没有任何准备。郑贱德偶然在报上读到上海特级教师的文章;许世杰是在“给晚报投稿”的工作中偶然想起了四年前的食堂铁壶事件。这些“契机刺激”的出现,完全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偶然碰上的。同时,“契机刺激”的内容也较难把握,按王汶石的说法,可能是听了一个报告,碰见了一个什么人,或者是到了一个新地方等等。不过,我们可以从剌激事件的形式上来稍稍把这种“契机剌激”作一下归类:

这种“契机”可以是一种意念的剌激。譬如,1981年文明礼貌活动月的展开,使吴金良萌发了告诉人们,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亲密的、友善的,不该相互猜度,不信任”的意念。在这个意念的剌激下,吴金良才想起了几年前路上遇到“无人帮助姑娘”的事情,这种由意念剌激催发的构思,形成的往往是那种思想性的构思内核。

这种“契机”,也可以是一种人物个性的刺激。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极有个性的人物,他们的某一性格元素引发了你想通过他表现某种思想的创作欲望,于是推动了你的艺术构思。黑孩写作《小日本》的契机剌激是来自于她母亲讲的“一个恋着外号‘小日本’的姑娘极惨地死掉的故事,”(见《于平凡之中》,载《小小说选刊》1987年第9期)。这种由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构成的“契机剌激”将形成人物性的构思内核。

这种“契机”,也可以来自某种物件联想的刺激。生活中有许多物品细节,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氛围中,它勾起了你许多的联想。这种联想的刺激也会形成一种物件性构思内核。一把急需添购的铁壶的遭遇剌激了许世杰,促使他产生了改革官僚体制、清除官僚主义作风的联想,这个联想自然地形成了《关于申请添购一把铁壶的报告》的构思内核。

这种“契机”,也可以出现在对生活中某种奇事的改造上。任何人都可能会在生活中碰上许多带有奇异色彩的事件。而“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意外事件”,这奇事最容易给你带来剌激,最容易推动你去思考、探索。因而,由一种奇事的刺激而形成微型小说的构思内核的情况比较多见。白小易的《“非法同居”》、马风超的《寒心的失信》都是在一个反常的生活事件的推动下展开艺术构思的。

这种“契机”,还可以出现在某种奇妙的想象中。生活中有许多的奇人奇事奇景是不可能产生的。但是,你用自己巧妙而丰富的想象,设想出一些特定的生活场面,设想出一些超现实的奇人奇事,让它们来表达你在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里无法传达出来的审美理想。这些奇思妙想,比较容易出现一种令作者兴奋不已的剌激,而形成微型小说的构思内核。王明义的《将军马》(载《小说界》1988年第4期)让马开口说“马道主义”的话,晋川在《超越时代》(载《小小说选刊》1987年第1期)里写尹守仁得到一个外星人赠送的可以使地球在一瞬间进入2000年以后的“时间超越器”。这些,都是作者在奇妙的想象中形成的构思内核。

总之,引发微型小说作者进入构思的“契机刺激”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很难加以简单枚举。我们列出的这几种,目的也是为了使你能更细致、更清晰地去把握构思内核最终形成的根源和基因。

“契机剌激”形成构思内核有审美心理学依据。据目前脑科学的研究,人脑信息的保持和脑细胞中一种叫核糖核酸(RNA)的化学物质的恒态变化有关。这种物质能以一种能量级差编码方式将不同的经验信息沉积于人的大脑皮质。有研究者指出,人的大脑皮质可以蓄藏五亿个以上的信息(现在人们对人自己大脑的这种潜力的开掘和利用还是很少的一部分),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些信息之间还没有发生关联。而当特定的“契机刺激”出现时,大脑皮层蓄藏的信息会使脑细胞释放能量,并使原来各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在突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勾通和联系使得各个信息在碰撞以后形成了新的信息。于是人的大脑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和新的认识。这种情况,创作心理学上称为“灵感”,微型小说构思内核的形成,实际上有许多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下完成的。

“契机剌激”的“时间突然性”和“内容不定性”为我们探讨创作的艺术机制带来了一些困难。但这个问题的提出至少给你一个这样的启示:既然“契机刺激”的出现是如此地难以把握,那我们在发现它一旦出现闪光时,就要牢牢地把握住这次导致创作成功的时机,刻不容缓地让它闪出更大的思想艺术火花。同时,“契机剌激”引发创作灵感的时机一般是在创作者处在一个紧张的创作心境之中或者在紧张的创作心境之后的放松状态里出现的。这说明,形成构思内核的灵感同样是紧张劳动、努力思索的产物,而这,便要求微型小说的作者,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仍然要像中长篇小说作家那样,勤于学习,勤于探索,为“契机剌激”和构思内核的出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心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A82B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