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尚进&对话小米崔宝秋:“宁愿写代码,不愿做PPT”的工程师是技术之根_Daniel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云鹏 结束了上午半天的演讲,看完了下午AI部门的发言,崔宝秋匆忙赶到了会议室。 穿着跟程序员们一样的棒球服,精干的短发,虽然忙了一天,但还是眼里放光。

原标题:对话小米崔宝秋:“宁愿写代码,不愿做PPT”的工程师是技术之根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 云鹏

结束了上午半天的演讲,看完了下午AI部门的发言,崔宝秋匆忙赶到了会议室。

穿着跟程序员们一样的棒球服,精干的短发,虽然忙了一天,但还是眼里放光。

不过刚聊两句,崔宝秋就把外套脱掉,只穿一件衬衫,隐约还能看到他硬朗的肌肉线条。

崔宝秋,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主席。小米技术层面的研发工作,主要由他一手规划。

刚刚看完小米开发者大会,每个人都对小爱同学5.0的主动式AI、UWB“一指连”和伸缩式大光圈镜头等黑科技印象深刻。

可以说,小米在AI语音、手机拍照软硬件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小米的印象。

因为一直以来,外界常常有一种感觉,认为小米有点低调,大部分时间都在闷头做产品,很少出来讲些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智东西与小米技术掌门崔宝秋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但就是这12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真正理解了小米能够拥有这些硬核技术背后的秘密。

其实,也没什么秘密,不过是工程师们一行行代码,一次次实验、一个个不眠之夜汇聚的心血罢了。

一、小米留住了人才,而人才成就了小米

在这次的小米开发者大会上,崔宝秋在讲述人才背后的故事时,多次提到“凉鞋教授”Daniel povey。

据说,Daniel无论是春夏秋冬,都会穿着他那双标志性的凉鞋。

崔宝秋笑着说,“你别说,那个凉鞋穿起来还真的很舒服。”

但就是这样一位穿着朴实的英国教授,却是AI语音识别领域“开山鼻祖”级别的人物,是语音识别开源工具Kaldi的打造者。

可以说,许多以前没有太多基础的企业能够做出具有一定水平的AI语音助手,Kaldi都是其背后基石性的存在。

而就是这样一位技术大牛,2019年回绝了Facebook的邀请,在跟崔宝秋长谈之后,直接来到了小米,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其实有很多学术界大拿来到产业的例子,但大部分很快都适应不了,重新回归学术圈。Daniel不但在小米扎了根,而且短短一年,第二代Kaldi的基本框架都已经完成了。

崔宝秋说,其实Daniel是非常纯粹的一个人,他对于代码的热爱几近痴迷。当初我们其实为他考虑了很多,甚至是妻子和孩子的安顿问题。

但Daniel却说的很简单,他觉得这些事情是需要考虑的,但都不是决定他是否留在小米的关键因素。他最大的希望,是Kaldi第二代可以是完全开源的。

崔宝秋当时其实是非常兴奋的,因为这一点恰恰就是小米所一直坚持的理念——坚持开源。这恰恰契合了小米的开源文化。

另外,Daniel不太希望被业务需求强行打乱节奏。其实作为工程师出身的崔宝秋,是非常理解这种心情的,他深知一个执着于学术研究的人最需要的和最担心的。

他说,一个预研的技术,以及技术的研发,都需要和产品研发解耦,而这一点小米是做到了的。

“产品需要这个功能、那个功能,然后给研发加码,这是很容易打乱节奏的。在这方面,我们是充分满足他的。”崔宝秋说。

当然,最后最后就是帮Daniel找到他需要的人。因为Daniel对于代码的要求其实是非常苛刻的,所以他需要有优秀的工程师。

一开始Daniel把重任都放在了自己身上,崔宝秋问他是否需要帮手,他就说瓶颈还在他自己,暂时不需要。但随着瓶颈被一点点突破,后续的工作依然需要团队的支持。

为了给Daniel打造得力的团队,从公司内部转岗,到外部招聘,小米双管齐下,力求保证给他提供一个他所需要的团队。

崔宝秋说,我们做这些,其实就是为了给他提供一个“完美的环境”。

有了这些保障作为基础,今天,Kaldi第二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演进阶段,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毕。

崔宝秋说,之所以到如今的小米开发者大会才释放出一些信息,主要也是因为Daniel是一个特别追求完美的人。

“他本来有个A方案,但是一直打磨打磨也还是总有遗憾,最后他直接推倒重来,采用了方案B。”

Daniel其实不太爱说什么,而是都在专心的做。据说,在去年开发者大会上,崔宝秋让他上台讲两句,当时Daniel上台第一句就是,不好意思,我PPT做的比较简单那,因为与其把时间花在PPT上,我宁愿多写几行代码。

他说,“现在Daniel的一些代码已经有所应用,尤其是在AI语音团队里,效果非常好。”

小米给予人才充分的重视,给予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所能够提供的最佳研发环境。这样的付出,也是小米收获良好工程师氛围的基础。

崔宝秋特别说道,其实这些优秀人才也给小米带来了很多意外惊喜。他说这些大牛来到小米,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其实他们很多的学生都追随他们而来。

当时Daniel还没有正式加入小米,只是有意向,这个消息刚刚被外界嗅到,就有很多人找到崔宝秋,说希望可以加入小米,而这些人有不少都是Daniel的学生,这些AI人才,跟着老师的足迹来到了小米。

后来又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要加入小米,他们说,小米是真的认真在做技术。

崔宝秋特别提到一个细节,他说有时候,竞争对手向人才开出了更高的Offer,但是他们最终选择了小米,这种群体效应和氛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这样的人才氛围给小米吸引了很多市面上优秀的AI人才,崔宝秋说,这些人有来自创业公司的、还有来自AI巨头公司的,他说,“我有信心打造一支顶级的AI语音团队。”

二、“硬核”不等于“硬件”,小米眼里的工程师都是平等的

人才因为热爱和工程师文化留在了小米,小米也给予了最好的环境,让技术的孵化有了一片好的土壤。

为了鼓励这些工程师,雷军在2019年2月春节刚过,就与崔宝秋长谈了三个小时,亲自拍板定下了百万美金大奖。

这是小米每年年度技术大奖中的最高奖项。雷军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让幕后的工程师英雄们站到台前。用实打实的行动说话,而不是空讲技术立业。

小米的第一个百万美金大奖,颁给了小米MIX Alpha手机的环绕屏技术团队,当时智东西就曾深入报道了这项技术研发之路上的感人故事。

在百万美金大奖的评选中,小米对于工程师技术的重视是无差别的,在雷军眼里,工程师不仅是研发人员,更包括设计师、测试人员、产品经理,他们都是小米的工程师。

崔宝秋说,曾有互联网部门的经理跟他反映,说自己是不是评选百万美金大奖可能会有些吃亏,毕竟做硬件产品的看起来技术更加“硬核”。

但其实在小米看来,硬核技术不是硬件技术,但凡是突破性、领先性的创新技术,都有可能成为百万美金大奖的奖励目标。

崔宝秋特别提到,今年的百万美金大奖的初选已经结束,在入围的这些奖项中,就有一项互联网业务的技术,冲到了非常靠前的位置,成为夺冠大热门。

明年,雷军说还要再招聘5000名工程师,届时,小米的工程师团队可能将超过15000人。

例如相机、屏幕、充电、IoT、AI语音交互、5G通信、大数据及云服务、智能制造装备等技术,从底层的基础技术,到上面的应用层,都将是小米研发团队丰富壮大的方向。

崔宝秋还说,小米会面向全球招聘人才,并且他们既重视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又重视博士的招聘,对于人才梯队的建设目标非常明确。

三、手机x AIoT是核心,主动式AI串起IoT生态

小米靠着互联网铁人三项模式起家,而今天,不论是智能手机还是AIoT战场,都已经进入了硬核技术博弈的阶段,这也是小米这样重视人才的外驱因素之一。

对于技术创新,小米一直在不断地逼着自己走的更快些。

雷军曾说,创新决定飞多高,品质决定飞多远。这是雷军从创业之初就立下的方向。

在历次的小米开发者大会上,小爱同学对于小米的意义都十分特别。

小米对于技术研发的方向是很清晰的,就是“围绕核心业务,打造核心技术。”而小米的核心业务就是“手机 x AIoT”。

在崔宝秋看来,小爱同学就是小米核心业务中的核心能力——小爱同学就是小米的AI能力体系。不论是手机业务还是AIoT业务,都需要小爱同学。

崔宝秋特别提到,其实广义的小爱同学就是小米的AI,小爱同学起名的时候就有这个寓意在里面,“ai”就是“AI”。

这次小爱同学升级为5.0版本,在主动式AI交互、多模态交互、跨设备协同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可以看出,小米希望小爱同学不只是一个AI语音助手,而是一个AI智能生活助手,她不仅可以给定闹钟、报天气,更能懂你,在合适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服务。

小爱同学逐渐成为了一个控制中心、虚拟大脑,可以对各智能设备进行控制、协同。同时,小爱同学可以理解你、懂你。

崔宝秋每每提起小爱同学,其实眼中都流露出抑制不住的自豪,同时语速也会加快许多,并且如果你不提出新的问题,宝秋博士好像可以一直讲下去。

对于他来说,小爱同学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而对于小爱同学为什么会向着这种主动AI的模式去发展,其实还有一段存留于崔宝秋记忆深处的故事。

2017年,崔宝秋看到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发布,而亚马逊的确是智能音箱市场的主要开创者和引领者。

但尽管如此,他说当时的外国媒体对Echo仍然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比如音箱仍然就是一问一答,比较机械和固定。当时他就觉得,人们对于AI的要求和期待其实还是很高的。

当时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小爱同学,如何与众不同?”而他给出的答案就是,小米的小爱同学,一定要做主动AI。

他谈到了几个例子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如果你问小爱同学今天的北京限号情况,小爱同学会主动问你车牌号是多少,这样下次出行她就会主动告诉你今天是否限行。

再比如当你让小爱同学为你定一个6点的起床闹钟时,小爱同学可能会说你最近几天睡眠时间一直严重不足,是否要把闹钟定晚点,多休息一会儿。这种有温度的AI,才是小米想要的。

虽然NLP技术很难,实现这些功能的挑战很大。但雷军曾说,小米的工程师们要挑战不可能,这样才能让未来多一种可能。

包括崔宝秋在内的小米的工程师们,其实一直都有这样的信念。

小爱同学的重要,正因为手机x AIoT是小米会始终围绕的核心业务。而面对当下AIoT爆发的时代,小米既要巩固好自己的IoT生态根基,又不断向着设备一体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小米的IoT设备连接数量已经超过了2.76亿台,其中激活小爱同学的设备数量达到了2.28亿台,小爱同学的月活用户数更是达到了7860多万次,同比增长57%。

在这次的开发者大会上,小米还推出了基于开源的NuttX系统的物联网软件平台Xiaomi Vela。

崔宝秋说,很早的时候,小米的生态版图可能是像树木开枝散叶一样,拓展的非常快,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说是“野蛮生长”。但是今天他们也在慢慢分类,发现需要加大投入构建开源的物联网操作系统。

他们找到了NuttX系统的创造者Nutt老先生,在小米把NuttX系统与小米现有的硬件生态基础结合可以创造的未来广阔AIoT生态告诉Nutt后,双方一拍即合,小米的第一个物联网软件平台也就此诞生。

另外,小米还发布了MACE 1.0移动AI计算引擎,并推出了MACE Micro AI计算模块。MACE Micro是小米单独为小规模IoT产品所打造,据称其代码量可以低至数百KB,并且传感器和处理器功耗均小于1毫瓦。

通过这些硬核技术的发布,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小米希望通过AI将自身的IoT生态真正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具有出色AI能力的AIoT生态。

从IoT到AIoT,其实就是从单一设备变成一个整体,未来人们购买的可能是一整套生态,而不是单一的某个设备。

四、低调不代表低头,未来会继续“死磕”硬核技术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小米有很多故事都是不为人所知的。小米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低调的感觉。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崔宝秋直言,其实小米早年间的节奏是非常快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所以大家都在埋头往前跑,一心钻研技术。

“其实小米人几乎没时间去参加比赛,去做更多对外的活动。”所以外界也就没有听到小米太多的发声。

他还说,最主要的一点,也是因为小米的工程师其实很务实,就像Daniel一样专注的工程师还有很多,他们真的是宁愿多写几行代码都不愿意去做PPT。

也许就像最近雷军常常提起的那位,在周末夜晚的小米园区里,测试夜景拍照算法的工程师一样,他们不在乎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而在乎自己打磨的技术是否真正过硬。

当然,低调归低调,面对2021年的硬核技术博弈战,小米却是信心满满。

对于明年各家的技术争夺焦点,崔宝秋认为,手机的相机技术肯定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快充技术当然也算一个,因为5G对于手机的功耗的要求很高,另外就是屏幕显示技术,尤其是屏幕形态。

而这些技术领域,小米都将继续“死磕”自家的硬核技术。崔宝秋说,我们之所以用死磕这个词,是因为它特别能够代表我们工程师的钻研精神。

当下小米在120倍变焦拍照、80W无线充电和120W有线充电技术方面都实现了领先,而开发者大会上亮相的能够使拍照进光量提升300%的伸缩式镜头更是惊艳全场。

小米MIX Alpha曾经让我们瞥见了一眼小米的柔性显示技术,在折叠屏手机市场逐渐走高的趋势下,明年是否会有小米折叠屏幕手机产品落地,也变得十分令人期待。

另外,小米还有更高层次的目标,在赋能中国智造方面,雷军说他们还将加强与供应链的合作,为这些厂商去赋能,打造更多无人工厂。

他在开发者大会上说道,“未来还有10倍于现在规模的智能工厂。”而在这些无人工厂里,“设备要么是小米自研的,要么是小米投资研发的。”

结语:5000人扩招,可能只是个开始

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小米的真心换来了技术大牛们发自内心的认可,而技术人才的聚集又让小米的工程师文化愈发浓厚。

对于技术的执着,是一直流淌在小米血液里的。

面对2021年,甚至面对未来10年,小米都做好了准备,打一场技术的硬仗。

跟崔宝秋博士畅谈的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每每提到AI技术、小爱同学,他还是滔滔不绝,甚至眼中放光。

眼里有光,心里有梦,走在实处,这可能就是小米朴实无华的技术之路吧。

崔宝秋的同事曾悄悄告诉我们,他每天基本要晚上十点以后才走,除了工作就是在健身房“撸铁”。

“你知道吗,我们这层的年轻小伙子掰手腕都不是他的对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AlJj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