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韩鸿宾教授增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学部通讯院士_研究_中国_间隙

作者 | 北京大学医学部 付东红、苑桂红 编辑 | 周亦川 2022年11月14日,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日庆祝活动在京召开。会上,对10位来自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颁发了国际宇航科学院(简称“IAA”)院士证书。北

作者 | 北京大学医学部 付东红、苑桂红

编辑 | 周亦川

2022年11月14日,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日庆祝活动在京召开。会上,对10位来自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颁发了国际宇航科学院(简称“IAA”)院士证书。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鸿宾教授受邀出席,并获颁新任通讯院士证书,成为2022年生命科学领域唯一增选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主持会议并介绍了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2022年的相关工作会上。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让·米歇尔·康坦通过视频介绍了国际宇航科学院本年度工作情况。

国际宇航科学院前主席、国家航天局局长刘纪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工程科学部主席包为民为新增选院士颁发证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沙飞院士,“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孙泽洲,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瑞林教授和国际宇航科学院太空探索主任科学家克劳迪奥·麦康尼,分别就卫星通信安全技术、中国深空探测展望和月球远端保护等话题做出精彩报告。

国际宇航科学院是由世界各国航天领域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组成的国际航天学术组织,属非政府性的国际学术组织,由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倡导,于1960年8月16日成立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现总部设在巴黎。其目标是鼓励以和平为目的的宇航开发;表彰在相关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提供项目使院士通过项目为国际宇航事业做出贡献;在先进的宇航科学领域开展合作。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分属4个学部:基础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和社会科学部。院士由在航天学的某个领域或对空间探索至关重要的某个科学分支中做出卓著贡献的个人组成。各学部院士每年增选一次,候选人需由3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院士提名,截止本轮增选,目前全球共有来自86个国家的1178位院士,其中,中国院士141人,少于美国、俄罗斯,位列全球第三。

据韩鸿宾介绍,神十二载人航天任务开启了中国宇航事业新篇章,长时间在轨工作和生活为医学发展提出全新命题和更高要求。微重力是宇航员长时在轨航行的最主要威胁,细胞外间隙是微重力体液再分布发生的主要结构空间。因为间隙宽度仅为纳米,活体探测困难。

据悉,韩鸿宾带领团队自主设计研制组织通道测量仪,成功探测微重力下细胞外间隙超微结构超早期变化,并阐释变化结构基础和发生机制,为航天脑保护提供全新思路。其研究成果“微重力海马区细胞外间隙超早期改变”2021年10月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发表,该研究入选《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的亮点科学发现。

脑细胞外间隙被誉为脑结构研究的最后高地,是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超微结构空间,不仅为神经网络工作提供基本条件,也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必经通道和作用场所。近来研究还表明脑细胞外间隙与睡眠、认知和感觉形成密切相关。

在过去20年里,韩鸿宾带领跨学科团队成功突破传统测量技术的探测盲区与技术瓶颈,利用所设计研发的新技术、新仪器,发现系列脑超微结构特征和新规律,提出脑分区稳态理论以及细胞外间隙分子调控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新技术和新理论在脑病治疗、新药研发、航天医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得到应用。以韩鸿宾团队为主要力量的中国细胞微环境活体成像探测研究队伍,在该方向的全球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从2016年前的全球排名18已上升为近5年的全球第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elL2w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