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K歌扰民有什么隔音的装备吗四川北路公园每晚K歌扰民居民隔音玻璃难挡噪音

图片说明:公园外的露天卡拉OK摊头,常常到了深夜还有人在高声歌唱。 图片说明:公园内功放音响发出高分贝音量为广场舞伴奏 本版图片/晨报记者张佳琪 四川北路公园,这座位于上海内环“烫金地段”的开放式绿地,有着安静与喧嚣两副截然不同的面貌:白
原标题:四川北路公园每晚K歌扰民居民隔音玻璃难挡噪音图片说明:公园外的露天卡拉OK摊头,常常到了深夜还有人在高声歌唱。图片说明:公园内功放音响发出高分贝音量为广场舞伴奏本版图片/晨报记者张佳琪四川北路公园,这座位于上海内环“烫金地段”的开放式绿地,有着安静与喧嚣两副截然不同的面貌:白天,它是由历史纪念馆、文化中心、咖啡馆组成的静谧城市人文绿地;入夜,公园内外则变成了由功放音响、高跟舞鞋组成的露天狂欢场。“这里可能是内环便携式音响密度最高的地方”,几乎每晚,至少20台音响在这里为广场舞、萨克斯、架子鼓以及露天卡拉OK伴奏。“墙上加了隔音层,窗户上加了隔音玻璃,也挡不住噪音。”附近居民说,他们仿佛每晚都生活在演唱会现场,“想要早点睡觉,只能戴耳塞”。公园里:每支队伍音响都调到最大人们很难准确捕捉到四川北路公园“变身”的那一刻。也许就是接个电话的功夫,原本安静得让老人在长椅上打瞌睡的公园,突然就被音乐、高跟舞鞋和喊拍子声音占领了。穿着高跟舞鞋的阿姨、将腰带扎得老紧的爷叔,彼此熟稔地打着招呼。不远处的树荫下,一队叔叔阿姨已经排好了跳舞的队形。大家似乎都在等待某个“发令枪”,“枪”声一响,一首又一首经典老歌便在公园的不同角落接连响起。这晚,“发令枪”来自曾阿姨调试音响时不小心传出的音乐。曾阿姨是四川北路公园里一支规模较大的广场舞队伍的领队。在队伍中,她负责准备设备、编排舞蹈,学习最新舞种,并教给大家,其他成员会向她每年缴纳300元至400元的费用。“不赚什么钱的,就是玩。”曾阿姨说。日常生活中,她是一个家政阿姨,主要收入来源是为他人清扫房屋。对她而言,跳广场舞更多的是为了缓解平日里的寂寞。“在家没事做,就出来玩喽。”曾阿姨说,她的队伍里大多是外来打工者,很多人已经和她一起在这附近跳了十几年,“很多在七浦路附近上班的小姑娘都会来,一个人在外面没事情做嘛”。尽管曾阿姨来得最早,占据了公园较核心的位置。但很快,她的队伍就遇到了每支在这个公园里跳舞的队伍都会遇到的尴尬。晚上公园的空地上挤着至少9支广场舞队伍,每支队伍都有着自己的音响和曲目。因为广场小,音乐能够覆盖的范围,就成了每支队伍能占领的实际面积。为给队伍多占些空间,每支队伍都会将自己的音响调到最大。在这些队伍中穿梭,记者手机上的分贝测试APP会随着人们所在的位置不断跳动:80分贝、90分贝……因远离一台音响而降下来的分贝数字,马上会因靠近另一台音响而快速升高。手机上具有“听音识曲”功能的APP干脆直接罢工了,因为各个音响之间靠得太近了,被互相交织的音调搞错乱了。公园外:露天卡拉OK摊头最热闹分贝高的不止是公园里的广场舞队伍,还有公园外四川北路上街沿上的萨克斯演奏者、架子鼓演奏者以及露天卡拉OK摊头。在自带的功放音响的伴奏下,欧阳先生独自沉迷在萨克斯的演奏练习中。“我自学的,才学了半年,我一个人吹比较单调,家里老婆也不喜欢,就带着音响到这里吹。”欧阳先生说,退休后,他常跟着几名萨克斯演奏者一起,在公园外的上街沿上吹奏。另一边,姚先生正在打着架子鼓。和欧阳先生差不多,他学架子鼓的时间也只有4个月。“我没跟人学过,都是自己摸索的。”姚先生说,因为担心扰民,他从未在家里练习过,全靠将架子鼓搬到这里练习。上街沿上最热闹的,要数摆摊头的露天卡拉OK,唱三首歌只要10元钱,来唱歌的都是些“老面孔”。摆摊的胖阿姨就住在附近,她会跟着每首歌摇摆。“侬来啦,小琴(音)刚来过,唱了一首歌走了。”胖阿姨招呼着一名相熟的客人。只要有人开唱,分贝立马超过90分贝。“去唱啊,怕什么,又不是做坏事。”在卡拉OK摊头,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这样怂恿犹豫不决的顾客。在另一个卡拉OK摊头,一位爷叔正唱着《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他的声音很沙哑,底气也不足,很多音已唱不出来。但这丝毫不影响路过的旁听者将他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有人抱着小孩或宠物狗,听了一首又一首也不肯离开。几位围观的爷叔阿姨还会随着音乐舞动身体,神情和动作比歌唱者本人还要投入。“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来听。听完萨克斯,刚好9点半,回家再看一个电影频道的大片,然后睡觉。”在萨克斯演奏者所在的区域,一位坐在花坛边的爷叔说,花坛是听萨克斯的“一等座”,其他人只能站着听。而坐在这里的人也大都相互熟识,会彼此攀谈,互派香烟。“说实话,这里的音乐声对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是挺打扰的。”王先生说,最近两年,他每晚都会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和整套的音响设备,到四川北路公园吹萨克斯。“我不吹的,我老婆喜欢,我负责陪着她。”王先生说,之所以一定要带着音响练萨克斯,是因为这样吹才好听。“我们一开始是在黄浦江滨江练的,后来那里不让带音响了,我们就换到了苏州河边,后来又换到了鲁迅公园,再后来才换到这里。”王先生说。虽然都是露天演奏,但萨克斯演奏者们相对而言,有着自己的腔调:为了尽量减少扰民,他们会在晚上9点半以前以一首“啊朋友再见”结束演奏。但,即便如此,附近居民也有不买账的。一位居民说:“不是好听不好听的问题,就算是歌星,天天在楼下开演唱会,我们也受不了的。”最为饱受诟病的,是好几个摆摊头的露天卡拉OK,在功放音响的加持下,经常跑调的演唱时常令附近居民听后起一身鸡皮疙瘩,更可怕的是,这种露天卡拉OK完全没有管理与自律可言,经常会唱到夜里10点,甚至更晚……公园内外的热闹,对参与者而言是寄托,但对住在附近的一些居民而言,更像是难以摆脱的“噩梦”。一位居民统计发现,在四川北路公园夜晚7点至9点的“黄金时段”,至少有20台音响、15种不同的音乐在公园内外同时响起,每台音响设备的声音都不会低于80分贝,这些高音量叠加在一起,再好的隔音设备也无法挡住噪音的侵扰。“投诉从来没有断过。”四川北路公园的保安说,“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前些年投诉的还要厉害些。”在他的记忆里,附近居民有关音乐噪音的“拉锯战”,已经持续了多年。“现在已经好很多了,至少公园内,我们能确保晚上9点以后,所有的音乐都停止。但是公园外的那些唱歌、玩乐器的摊头我们不好管,我们没有这个权限。”这名保安说。同样不好管的,还有音乐的音量:“公园里是没有高音喇叭的,但是现在普通的音响音量也很大,就算告诉他们将音量调小,一离开他们又会将音量调大。”“墙上加了隔音层,窗户上加了隔音玻璃,也挡不住这些噪音。”居民姜朝说,他们仿佛每晚都生活在演唱会现场,“想要早点睡觉,就只能戴耳塞”。为了能改善这一问题,附近居民曾多次投诉,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管理者一来,大家都不唱了,管理者一走,全场嗨!”姜朝如此描述。对于姜朝所反映的问题,有人很同情他,表示“我都替你闹心”,但也有人说:“毕竟是公园,四川北路也就这里热闹了。”“热闹?我家里年轻人晚上要休息,孙子要写作业的。声音太大了,吵得心脏受不了。”现场一位阿姨高声反驳,毕竟这里隔着一条10多米宽的马路就是居民小区。住在附近的小区居民也曾查阅很多文件,向自带功放音响的萨克斯、架子鼓、露天卡拉OK演奏(唱)者们普及标准:《上海市社会生活噪音污染防治办法》规定,“健身、娱乐时不得使用带有外置扩音装置的音响器材”,且“在住宅楼及其配套商业用房、商住综合楼内以及住宅小区、学校、医院、机关等周围,不得开设卡拉OK等易产生噪声污染的歌舞娱乐场所”;《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6:00-22:00,小区里的环境噪音不超过60分贝;22:00-次日6:00,不超过50分贝。但是,如果没有管理,这里的标准就只存在于文件中。一位居民说,由于噪音太吵,附近居民也经常会投诉。而在公园附近,也经常可以看到城管、民警等管理者的身影,他们苦口婆心劝说沉浸在音乐中的叔叔阿姨“小点声”。但,更多时候,沉浸在音乐中的他们一边答应着,一边继续沉浸其中。没人知道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何时才会停歇……责任编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长河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hanghe99.com/a/Wyw5n9Gzd8.html

(0)

相关推荐